练习课(第5课时)▶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61~62“练习十三”中第1、3、4、5、6、8、9、10题。
▶教学目标1.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丰富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哪些同学会背这些口诀?①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背口诀。
②师生对口令。
二六——十二五五——二十五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六六——三十六一六——得六三五——十五三六——十八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1~6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和练习。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基础练习1.完成教科书P61“练习十三”第1、3、6题。
第1题:先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巩固记忆6的乘法口诀。
第3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重点说一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6题:以开火车的形式计算,学生说得数和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使用口诀计算的熟练程度。
2.完成教科书P61“练习十三”第4题。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3.完成教科书P61“练习十三”第5题。
师:我们来数一数小蚂蚁的腿吧!学生边数边说,在教科书上填出得数,全班交流。
4.数学游戏。
师:数完小蚂蚁的腿后,让我们数一数小青蛙的嘴、眼睛和腿。
组织学生游戏,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对又快!【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调动课堂气氛,创设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教学提示】注意收集学生的错例,进行重点练习。
要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丰富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
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62“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2.完成教科书P62“练习十三”第9题。
(1)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个学生任意拿一张数字卡片,另外一个学生要迅速说出哪两个数相乘等于卡片上的数。
(2)做完一轮,再相互交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积想乘数,可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有些答案不唯一,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寻求不同答案。
3.完成教科书P62“练习十三”第10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题目中的“4套”表示的是什么?(4个6)(2)解决问题:6×4=24(枚)。
(3)相互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以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式呈现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习课件出示习题。
教师讲解并给出答案:(1)△+△=10,□=8。
(2)☆=3(或6),◎=6(或3)。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回忆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多数学生能熟练背诵已学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复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乘法进行系统的回顾,弥补之前学习的不足之处。
教学时,为让学生熟练地掌握6的乘法口诀,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同时,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5=20 6×( )=24 2×( )=105×( )=25 6×( )=8 6×( )=36( )×4=8 ( )×6=30 ( )×2=12参考答案二、4 4 5 5 3 6 2 5 6第2课时复习100以内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95页第7~9题。
1.使学生通过练习、归纳,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通过运算、交流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能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中条件、问题之间的联系,能说明解决加、减法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
3.使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熟练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课件。
师: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生: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还有“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师: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教材第95页“期末复习”第7题。
(1)交流:第一组每一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小朋友再看竖式是怎样写的,算得对不对,说说你的评价。
提问:有没有小朋友哪里不用笔算而用了口算?为什么第一小题先算出的60加35时可以用口算?指出:两步计算如果出现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
(2)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接着说说第二组、第三组每一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追问:有没有可以用口算的?(3)归纳:通过上面6道算式的练习,你觉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怎样?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结: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两步计算,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合理算法:一是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这样比较简便。
二是能口算的可以口算,这样算起来也方便一些。
1.教材第95页“期末复习”第8题。
(1)学生读题,说说有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2)提问: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学生板演。
(3)交流:你能看算式说说解决这些问题是怎样想的吗?(4)指出:在解答这样的问题时,可以想: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
2.教材第95页“期末复习”第9题。
(1)让学生读题,并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问:求面包车有多少座要用什么条件?求大客车有多少座呢?(3)引导:面包车和中巴车座数哪个多?哪个少?大客车和中巴车呢?(4)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再列式解决。
(5)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这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对这些内容是怎样认识的?还有哪些体会?在具体教学中结合书中复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计算,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强调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以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书中情境图,找出解决问题相应的已知条件,理清解题思路,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课学习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1.建立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形成对单位克和千克的理性认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认识克、千克及称物体的工具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2题。
计量下面的物品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分析: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分别用字母“g”和“kg”表示。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用“g”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盘秤、弹簧秤、体重秤来称,常用“kg”作单位。
1.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
答案: ( 克千克 )( 克千克 )( 克千克 )( 克千克 )知识点2: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分析:根据1千克=1000克,然后换算比较出大小。
2.填一填。
(1)1千克=(1000)克5000克=(5)千克9千克-4千克=(5)千克5400克=(5)千克(400)克(2)在里填上“>”“<”或“=”。
999克 < 1千克7千克 > 700克3000克 = 3千克29克 < 3千克答案:2千克 = 2000克5千克 > 4900克800克 < 1千克2500克 < 3千克知识点3: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选择两个,提出问题并解答。
解答时要注意把单位换算统一。
3.小云的体重是27千克,爸爸的体重是73千克。
爸爸比小云重多少千克?答案:73-27=46(千克)答:爸爸比小云重46千克。
题。
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0题答案:买1千克苹果和2千克桃一共需要多少钱?2×2=4(元)1×4=4(元)4+4=8(元)答:买1千克苹果和2千克桃一共需要8元钱。
4.一桶油连桶重21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重11千克,想一想,这桶油有多重?桶有多重?油:(21-11)×2=20(千克)桶:21-20=1(千克)答:这桶油重20千克,桶重1千克。
教师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1、3、4题。
2.完成教材第106页第7、8、9题。
3.完成教材第107页第11、12、13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说说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节练习课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感受克和“千克”,并直接揭示和巩固“克”和“千克”的关系。
在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质量概念,培养估测意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