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林加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林加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二尖瓣环前侧壁PVCs激动顺序标测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ABL
45ms→
靶点图同时可见A波与V波,A﹕V<1,且A波振幅>0.03mV,V波振幅>0.35mV
二尖瓣环前侧壁PVCs有效靶点影像特征
RAO30°
LAO45°
二尖瓣环游离壁起源PVCs/VT的ECG变化规律
LVOT左冠窦下室早有效靶点X线图像
左心室流出道左冠窦下室早有效靶点图
33ms→
心室流出道PVCs/VT的鉴别流程图
Ⅱ、Ⅲ、aVF朝上呈R型,V5~V6无s波
心室流出道起源心律失常
胸前导联移形区
≥V3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
肺动脉干 起源PVC
<50%;
V2~ V3
≤V1
主动脉瓣上 (左冠状动脉窦内)
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
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心内科 林加锋
内容提要
PVCs体表心电图定位基本原则
右心室流出道PVC及其邻近结构的心电图特征 左心室流出道PVC的心电图特征 瓣环部起源PVC的ECG特征
PVCs/VT的常见起源
右心室流出道 70%以上
游离壁
间隔(最常见主肺动脉干 ) (7%左右)
放电6秒PVCs消失
RFon
肺动脉干起源和右心室流出道PVCs/VT鉴别
肺动脉干起源
RⅡ+RⅢ+RaVF ≥ 7.0mV
RVOT起源
< 7.0mV
胸前导联移形
QS aVL >QS aVR
V2或V2~V3之间
是
≥V3
不一定
如何鉴别不同起源左心室流出道PVCs
左心室流出道起源心律失常 V5,6导联QRS波形态有无S波
二尖瓣环后侧壁起PVCs的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
Ⅰ
Ⅱ Ⅲ aV R Ⅰ Ⅱ Ⅲ
aV R
aVL aVF V1 V2 V3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Βιβλιοθήκη B L-33ms→ A V
V4 V5 V6 AB L
二尖瓣环前侧壁PVCs心电图特征
靶点图同时可见A波与V波,A﹕V<1,且A波振幅>0.03mV,V波振幅>0.35mV
从二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
aVR
Ⅱ、Ⅲ、aVF r(R)波逐 渐增高 S波逐 渐变小
aVL
QS
R波逐渐变小
从QS、rs或rS→Rs甚至R型 RⅢ>RaVF>RⅡ
SⅡ>SaVF>SⅢ
二尖瓣环PVCs/VT起源点与肢导联的关系
二尖瓣环与三尖瓣环起源PVCs/VT体表12 导联心电图的比较
起源 QRS波 群形态 V1导联 主波向 下 V5~ V6导 联 R型 Ⅰ导联 aVL导联
左心室流出道起源 主动脉瓣下
<30%
/QRS波时限比值; V1~ V2的R波振幅/S 波振幅比值
V1~ V2的R波时限
≥50%; ≥30%
三尖瓣环PVCs/VT 12导联ECG特征
有效靶点起搏与自发PVCs12导联ECG图形完全相同, 此处消融后PVC消失,随访1.5年无复发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右肺动脉干起源PVCs体表12导联心电图
有效消融靶点在肺动脉左瓣上方约1.0cm
LAO 45°
造影导管
RAO 30°
肺动脉右瓣
消融导管 肺动脉左瓣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32ms
V6 ABL
右肺动脉干起搏12导联ECG与自发PVCs形态完全相同, 其心室电位领先体表ECG QRS波32ms
LAO45 °
V1
V2 V3 V4 V5 V6
RAO30 °
入院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
Ⅰ
V1
Ⅱ
V2
Ⅲ
V3
aVR
V4
aVL
V5
aVF
V6
消融导管在三尖瓣环8点钟标测
RAO30° RAO30°
LAO45°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32ms
V6
ABL
A V
←26ms
三尖瓣环8点钟起搏12导联ECG与自发PVC形态完全相同, 其心室电位领先体表ECG QRS波26ms
Ⅱ
PVCs/VT心电图定位基本规律
一、定前后(上下):II/III/avF导联,若均为R,提 示源于心室流出道或心室前上部;若其中任一导联有S 则源于心室内较低位置。
●
Ⅲ
aVF
Ⅱ
流出道PVCs/VT体表ECG定位的基本原则
二、定左右:主要依V1导联的主波方向而定
起源点 左心室 右心室 V1导联QRS形态
振幅≤0.2mV
R、M或m型
前间隔
RⅢ≥RaVF≥ RⅡ , QSaVL> QSaVR , 下壁导联R波差 值小<0.2mV
后间隔
RⅡ ≥RaVF≥ RⅢ , QSaVR > QSaVL , 下壁导联R波差值 增大>0.2mV
游离壁
RⅡ ≥RaVF≥ RⅢ , QSaVR > QSaVL , 下壁导联R波差值最大 >0.3mV,降支切迹
如何鉴别不同起源左心室流出道PVC
主动脉瓣下
主动脉瓣上 (左冠状动脉窦内)
V1、 V2
有无S波
V5、 V6
有无S波
左冠窦内PVCs12导联ECG特点
有效靶点靶点X线影像
RAO30° LAO45°
左 冠 窦
激动顺序标测
45ms→
靶点图
消融放电8sPVCs消失
RF on
消融术中
左心室流出道左冠窦下PVCs心电图特征
有 主动脉瓣下 V1 V1导联几乎无s 波,V1~V6导联均 以高振幅R波为主 V1导联呈QS形,R波 移行在V2导联 V1,V2导联有S波 R波移行在V2,V3导联 无 主动脉瓣上
邻近主动脉瓣环 和二尖瓣环的 纤维连接处 (左纤维三角)
左心室间隔 基底段上部有 希氏束电位而 无法消融
左冠状动脉窦内
室 间 隔
LAO45°
Ⅲ
Ⅱ aVF 左前斜位45°
邻近二尖瓣环PVCs/VT的射频消融治疗
•
患者男性,21岁;
•
•
反复发作心悸、胸闷3年入院;
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2mm,左心
室收缩末期内径4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57%;
•
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总数36782次/24h。
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PVCs/VT的ECG变化规律
从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
aVR
Ⅱ、Ⅲ、aVF r(R)波逐 渐增高 S波逐 渐变小
aVL
QS波逐渐变深
R波逐渐变小
从QS、rs或rS→Rs甚至R型 RⅡ>RaVF>RⅢ
SⅢ>SaVF>SⅡ
RAO30°
LAO45°
RAO30°
aVR
游 离 壁
aVL ● ●
►
强烈提示主动脉窦起源(左心室)
R-wave duration R波时限指数= total QRS duration
R-wave amplitude R/S波幅指数= S-wave amplitude
Feifan Ouyang JACC Vol. 39, No. 3, 2002
RVOT
●
LVOT
●
流出道PVCs/VT心电图定位基本规律及步骤
胸导联移行特点 ≥V3 = 右心室流出道
流出道 PVCs/VT心电图定位基本规律及步骤
胸导联移行特点
≤V1
左心室流出道
流出道 PVCs/VT心电图定位基本规律及步骤
► ►
胸导联移行在 V2~V3
左心室或右心室流出道
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50% V1,V2导联R/S波幅指数≥30%
右心室流出道PVCs心电图特征
室早有效靶点图X线影像
LAO 45°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RAO 30°
V5
V6
ABL
33ms→
如何鉴别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PVCs/VT
前间隔
后间隔
游离壁
如何鉴别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PVCs/VT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心律失常 Ⅰ导联QRS波形态 QS、qs、rs、 qr或m型 ,r或m
右室流出道不同起源PVCs/VT的ECG特征
I导联呈QS型支持起源于前壁、偏间隔, I导联呈正向,支持起源于后壁、偏 游离壁。起源位于二者中间时,I导联QRS波呈多向性m型
下壁导联QRS波出现顿挫,胸前导联移行晚,支持游离壁起源 后
间 隔
游 离 壁 ● ● I导联
前 后 前
间隔部室早
游离壁室早
三尖瓣环 LBBB型
二尖瓣环 RBBB型 主波向 上
Rs型
R型(除前 间隔、前侧 壁) rS型(后间 隔、后侧壁 可呈R型)
正向波 为主 负向波 为主
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左冠窦下
左心室流出道(10%) 右冠窦及无冠窦内 左冠窦内 左冠窦下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