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线虫学1
头感器
七、生殖系统
①雄性生殖器官 为单管型,由睾丸、输精 管、贮精囊及射精管相连而成,射精管通入 泄殖腔。
在雄性器官的末端部分常有交合伞、交合刺、引器、 副引器等器官,起到辅助交配的作用。 交合伞为一种叶状膜,是由肌质的肋支撑着。
1.前腹肋 2.后腹肋 3.前侧肋 4.中侧肋 5.后侧肋 6.外背肋 7.背肋 9 8.腹肋组(2对) 9.侧肋组(3对) 10.背肋组(1对半)
毛发状 线状
猪消化道寄生的线虫
羊肠道寄生的线虫
颜色
活虫体通常乳 白色,吸血虫 体常带红色。
大小
最大的长达1米以上如麦地那龙线虫。 最小的只有1毫米,如旋毛虫。 多数在1-4厘米之间。
旋毛虫(长1-2毫米)
马蛔虫(长10多厘米)
结构
分头、尾部,背、腹和侧面。 体表有口、排泄孔、肛门和生殖 孔,雄虫的肛门和生殖孔合为泄 殖孔。
• 3.肌肉组织:由单层肌细胞组成;肌层 被4条纵索分割成4个区。线虫的体肌仅 有纵肌而无环肌。 食道和内脏器官有环 肌。
三. 体 腔
没有浆膜作衬里,因此称假体腔 (pseudocoel)。其内有液体和各种 组织、器官、系统。假体腔液液压很 高,维持着线虫的形态和强度。
四、消化系统
线虫有完整的消化道。为一直管状。 口→(咽)→食道→(胃)→肠→直肠→肛门。 口孔:通常位于头部顶端。有唇片、叶冠、角质环 或有齿、板等构造。 口腔:有些种口腔的角质衬里非常厚,成为硬质构 造,称为口囊。长有齿、口针或切板等构造。 食道:杆状型、丝状型、棒状型、后食道球型、肌 腺型、列细胞体型。 肠:管状 直肠 肛门:雌虫肛门单独开口。
线虫雌虫生殖系统
1.卵巢 2.输卵管 3.受精囊 4.子宫 5.排卵器 6.阴道 7.阴门
有些线虫的阴门有角皮形成的 “阴门盖或阴门球”
阴 门 盖
雌性生殖系统多为双 管型,分别由卵巢、 输卵管、受精囊及子 宫组成。
子宫末端的肌肉常更为发达, 称排卵管,两个子宫的排卵管 汇合后形成阴道,由阴门开向 体外。
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神经中枢在食道部,是围 绕食道的神经环,向前后发出神经干。 感觉器官:线虫体表有许多乳突,如 头乳突、唇乳突、尾乳突或生殖乳突等, 都是神经感觉器官。虫体前端有头感器。 大多数尾端有尾感器;尾感器的有无是 线虫分纲的重要依据。
线虫的感觉器官--乳突
乳突
线虫的感觉器官--头感器
③线虫尾部 雌虫的尾部通常 垂直,雄虫的尾部通常弯曲, 有的还有一些特殊结构。 垂 直 的 雌 虫 尾 部
弯 曲 的 雄 虫 尾 部肛门雄虫尾源自呈伞状第二节 基本发育过程
一、线虫生殖方式:
根据雌虫产出的虫卵发育情况,线虫生殖方 式有3种: 卵生(oviparous):如蛔虫和毛首线虫类; 卵胎生(ovoviviparous):如后圆线虫类、 类圆线虫类和多数旋尾线虫类; 胎生(viviparous):旋毛虫和恶丝虫类等。
食道口线虫前部
口孔 口腔
咽管
肠道
口孔在虫体头端,口孔周围往往有唇片围 绕,唇片上有感觉乳突。无唇的线虫,则有 叶冠;
叶冠
乳突
模式图
电镜图
唇片
乳突
6、4、3或2片
有的线虫口腔膨 大并角质化、形成 口囊,有的在口囊 内还有角质化的齿、 口刺、切板等结构。
口囊
切板
齿
• 咽管腔的特点是其横切面呈三向放射状, 一向腹面,二向背侧。
二期幼虫 L2 第二次 蜕皮
排 出 虫 卵
三期幼虫 L3
第三次 五期幼虫 L5 蜕皮
成虫
四期幼虫 L4
第四次蜕皮
从诊断、治疗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可将 线虫生活史划分为4个期间:成虫期、感 染前期、感染期和成虫前期。 各期间之阶段分别称为污染、发育、感 染和成熟。
成虫期
成 熟
污染
感染前期
自由生活或中间宿主阶段 发 育 宿主或终末宿主阶段
第四章
线虫学
第一节 一般形态结构 第二节 基本发育过程 第三节 分类与描述
线虫特点
种类众多。 生活史简单。 分布广泛。 宿主及寄生部位广泛。 多数为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且 寄生数量大。
第一节 一般形态结构
一、 线虫的基本形态
1. 形状
圆柱形
纺锤形
蛔虫(圆柱状) 马圆线虫(棒状)
成虫前期
感染
感染期
成虫前期:系指线虫从进入终末宿主 至其性器官成熟所经历的所有幼虫期, 完成这一阶段的时间称为成熟。 感染前期:系指线虫由虫卵或初期幼 虫转化为感染期的所有幼虫阶段,完 成这一阶段的时间称为发育。 潜在期:从侵入终末宿主至成虫排出 虫卵或幼虫于宿主体外的时间称为潜 在期。
潜在期?
8 1 2
3 4 5
10 7 6
线虫雄虫交合伞
交配时起固定雌虫的功能。
线虫雄虫交合刺
线虫雄虫尾端多具单 一或成对的交合刺。 交配时有掀开雌虫生 殖孔的功能。
两根交合刺通常形状 和长度显著不同
②雌性生殖器官 为单管型或双管型,多为双管 型,包括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阴 道(为双管型生殖系统两条子宫汇合而成)等 部分,这些管状结构在外观上只有粗细之分。
土源性线虫的发育史
土源性线虫的发育史
生物源性线虫发育史
(L3)
(L3)
丝虫目的幼虫—微丝蚴 在血液中
食道的形状有圆柱状,棍棒状或漏斗状; 有的线虫的食道有一个或两个球状膨大部, 称为食道球;有的线虫的食道分前肌质部和 后腺体部组成。
食道球 棒状食道 圆柱状食道
线虫食道的形状、长短、结构在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
杆状型
后食道球型
棒状型
丝状型
列细胞体型
五、排 泄 系 统
有腺型、管 型,管型呈H 形或∩形。 排泄孔位于 食道部腹面 正中线上。
③虫卵的大小
• 虫卵的大小随种类不同而不同,通 常为十几至几十个微米。
④虫卵的基本结构
包括外部卵壳和内部的卵胚(即胚细胞) 两部分。
卵胚 卵壳
⑤卵壳
• 卵壳通常是光滑的,也有凸凹不平的,如蛔虫卵。 • 卵壳一般3层:内层为薄的脂质层,无渗透性; 中层为几丁质层;外层为蛋白质层。
幼虫形态
毛圆线虫 乳突类圆线虫
①卵生虫卵
• 有的虫卵内胚胎尚未分裂,如蛔虫卵; • 有的处于早期分裂状态,如钩虫卵; • 有的处于晚期分裂状态,如圆线虫卵
蛔虫卵
钩虫卵
②卵胎生虫卵
• 卵胎生是卵内已形成幼虫,如后圆线虫卵
六翼泡首线虫虫卵
③胎 生
• 旋毛虫雌虫产出幼虫
线虫虫卵特征
①形状 线虫的虫卵通常为近似圆形或椭圆形
②颜色 灰白色或无色或黄褐色或灰褐色。
细颈三齿线虫
普通戴拉 风线虫 马圆形线虫
无齿阿尔 夫线虫
丝虫目的幼虫—微丝蚴 在血液中
幼虫
• 线虫幼虫需经1~2次蜕化后才对宿主具有感染性 (侵袭性)。根据线虫幼虫对宿主具有感染性时 的情况不同将其分为三种: ( 1 )感染性虫卵 —— 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虫仍在卵 壳内不孵出,例如,蛲虫、毛首线虫、蛔虫等。 ( 2 )感染性幼虫 —— 有感染能力的蜕化幼虫已从 虫卵内孵出,例如,卵胎生线虫、胎生线虫及部 分卵生线虫等。 ( 3 )披鞘幼虫 —— 幼虫脱去旧角皮,生出新角皮, 达到感染性阶段时,脱去的旧角皮仍留在幼虫身 上不弃去。其对外环境的抵抗力更强。例如,马 圆线虫、钩虫、血矛线虫等。
成虫前期 成虫期
感染期
感染前期
线虫的发育类型
线虫的虫卵发育到感染性阶段,有的需 中间宿主参与,有的不需中间宿主参与, 前者称间接发育型(生物源性)线虫,后 者叫直接发育型(土源性)线虫。
1)直接发育型 是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如粪便和
土壤中直接发育到感染阶段。通常为卵生。如:蛲 虫毛尾线虫、蛔虫、圆线虫、钩虫。 宿主
多为雌雄异体;雄虫较细小,后部弯曲, 有辅助交配器官。雌虫稍粗大,尾部直。
♀
♂
二、体 壁
由角质层(角皮)、皮下组织、肌层构成。
1.角皮
角质层覆盖体表,由皮下层分泌物形成,质坚, 光滑,有环纹、斜纹、纵脊﹑横脊﹑刺等,具有 帮助虫体附着及运动等功能。
角皮常参与形成体表的一些特殊结构如头泡、 颈膜、尾膜、唇片、叶冠、交合伞、乳突等。 除具有附着﹑感觉和辅助交配等功能外,这些 构造的位置﹑形状和排列常可作为分类特征。
外界
感染性虫卵
宿主
成虫
虫卵
含幼虫虫卵 感染性幼虫
童虫
成虫
2)间接发育型
• 间接发育型 : 幼虫需在中间宿主如昆虫和软体动物 等体内才能发育到感染性阶段的虫种。 • 如:旋尾线虫、原圆线虫、丝虫、龙线虫、旋毛虫 宿主
成虫
外界
含幼虫虫卵 幼虫
中间宿主
宿主
感染性阶段
成虫
根据线虫发育到感染性阶段所需的 环境——是否需中间宿主,产卵部位、 感染性阶段状态及其在宿主体内是否移 行,可将线虫的发育史细分为10种类型。
头泡和颈泡:分别指在头端或食 道区周围形成的角皮膨大。
叶冠
头泡
食道口线虫前部
马圆形线虫雄虫的后端
交合刺
♂
交合伞
♀
2.皮下组织:由一层合胞体细胞组成。在 虫体背面、腹面和两侧中央部的皮下组织增 厚,形成四条纵索(longitudinal cord), 分别称为背索(dorsal chord)、腹索 (ventral chord)和侧索(lateral chord)。 排泄管和侧神经干穿行于侧索中,主神经干 穿行于背、腹索中。
头泡
侧翼膜
叶冠(leaf crown):环绕在口囊边缘 的细小叶片状乳突,1或2圈。有内叶冠 和外叶冠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