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方案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方案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协作学习策略
在分类探究部分,组成学习伙伴>>分工探究位置关系>>总结直线位置关系特征>>汇报展协作成果
自主学习策略:
在归纳总结部分,明确学习问题>>自主完成研学任务>>揭示垂直概念>>师生交流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准备】专题学习网站、电子书包(PAD)、课件、三角板、水彩笔、白纸。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方案(电子书包专用)
学校名称
番禺区沙湾镇实验小学
执教教师
郭凤喜
课程内容
《平行与垂直》
课程学时
1
所属学科
数学
教学对象
小学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有效教学理念
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本节课关注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研学后教”教学理念。
“研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的基础上制定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教”主要是通过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生生互教,针对问题进行巧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需要创设具体情境)
学习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媒体资源
生活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引入,激发兴趣
观看微课,思考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观看微课“贝贝挂画”,怎么挂又快又正呢?
微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对“平行知识、垂直知识”的了解
教师诊断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分析与总结
电子书包(互动讨论)
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问题导向学习理念。
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等)
知识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形成作品,展示共享。
教师分析点评小组观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电子书包
归纳总结,揭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动手实践,说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
教师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体会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研学练习,说出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教师布置研学任务,要求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完成研学练习,并体会生活中的垂直例子。
巩固练习,强化对平行与垂直的理解
学生在纸上画图,想象并感知直线位置关系。
创设情境: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
白纸、水彩笔
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交流讨论。
分类探究,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汇报小组观点,组间交流讨论。
教师收集课堂生成性资源,组织协作探究。
电子书包
协作探究直线位置关系的特征
教师提供资源,提出任务要求,并引导探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在分析、比较、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观看课件,查询平行于垂直现象。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练习。
动画课件、电子书包
学生完成提升练习题目。
出示提升练习。
动手摆置木棒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出拓展提升任务。
课堂小结
欣赏图片,归纳直线位置关系。
教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归纳总结。
电子书包
反思总结,完成评价量表
教师布置任务,共同反思总结。
评价量表
课后作业
写数学日志,并上传至电子书包平台。
布置任务:写出关于“垂直与平行”的数学日记,上传到电子书包平台,并与师生交流。
电子书包、课程平台
八、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九、学习评价设计
1.诊断性评价
利用微课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问题,诊断学生的知识基础。
2.形成性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习题检测,进行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根据本节课的收获,完成评价量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