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1)、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说,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来说,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 (1)经济社会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矛盾(2)实践要求: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3.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答: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
另外,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来源;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不属于上一题)※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章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答:A.(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B.(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及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认识或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什么是运动?为什么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答:(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务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囊括宇宙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自到思维。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4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答: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 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答: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6. 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A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试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答:(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否定的实质是“扬弃”8.如何正确认识量变与值班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9、规律的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便现在哪些方面?答: A 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深刻性)(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必然性)(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稳定性、重复性)。
B(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4)人的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1.回答认识的主体、客体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答: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的范围,并成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关系是(1)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即客体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和利益的特性(4)审美关系:是指客使主体产生愉悦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
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3.如何正确把握认识的本质?答: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反映具有摹写性,二是反映具有创造性。
4.需要回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B.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但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以下是老师给的,二者区别):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的,它放映现象外部的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的,其反应的是本质规律的内部联系,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5.为什说真理是客观的?答:一是指真理内容的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6.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答:(1)相互区别: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联系: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的真理)b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意义:(1)在理论上,是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武器。
★绝对主义:a、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b、否定真理是一个过程,即否定真理的发展★相对主义:a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把真理看成是主观的东西, 导致怀疑主义或诡辩论(2)在实践上,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a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b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
d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要反对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7.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1)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2)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结果相比较,最后得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结论。
第三章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2.简述社会意识啊的含义及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答: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注:论述题,把括号内的答上。
3.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重要意义?答:规律是(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注:简答题,括号里的不用。
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