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第3章
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
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
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
经济活动的影响;
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五、理论与现实
4.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影响因素
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
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力成 本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 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技术进步与区位的关系
改善运输工具 机械化 降低运费率 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费供给地指向变强 降低了劳动系数
运费
转向消费地
(五) 集聚指向论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酪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带则为森林。
图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续)
中观尺度: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 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 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 (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 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 距离的关系。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 用制约变小;
现代交通技术
食品储存技术
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图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标准: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 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 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 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2、韦伯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思想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 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费。即在廉价劳动费地点
布局带来的劳动费用节约额﹥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 运费增加额时,劳动力成本指向就占主导地位。
动画 劳动力成本最低区位的图解
3.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判断指标
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3.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 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力成本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 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 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三) 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
包含所有的重 量
纯原料 损重原料
包含部分 的重量
运费指向论主要使用原料指数判断工业区位的指向
原料指数(Mi)=
局地原料重量(Wm) 产品重量(Wp) 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产品重量
=
+1
每个单位的产品需要 运送的总重量
= 原料指数 + 1
2.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 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 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 费原理的区位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 行为矩阵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布局场所的土地费;
固定资产费; 资本的利率; 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没有考虑集聚之前是相同的
区位对该因子不影响
劳动力成本;
物品的运费;
一般性区位因子
(二)理论前提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提出的三个基本假定条件:
① ② ③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 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 的无限供应。
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
最小的区位。
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输的距离
运输方式和货物的性质用重量和距离来计算;
重量来源于原料和最终产品的重量。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按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
状况。
普通砂 石
遍在原料 原材料 局部原料
铁矿石, 石油,天 然气
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80公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 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 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 关。 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
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4、集聚指向对区位的影响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
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德国经济学家, 1909年著书《工业区位论: 区位的纯理论)》,从而 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背景:
(3)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概念: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 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 识别区位因子的步骤
通过分析孤立的生产与分配的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 的成本因素
多个因子 分析主要成本 影响成本要素 区域性因子
特定几个因子
识别一般区位因子(续)
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一般成本因素如下: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 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 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2)区位因子分类
一般因子:与所有的工业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
租等;
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如:空气湿度、地质地貌; 其他的划分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 特定场所的因子;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 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
<10Km:蔬菜、奶牛和花卉
10-20Km:棉花、自给性粮食生产、蔬菜
20-35Km:商品粮、季节性蔬菜和棉花 >35Km :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
微观尺度: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 态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1)原料指数( Mi )>1(或 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 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 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 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 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 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 (自由区位)。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 为消费地区位;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 自由区位;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 为原料地区位。促进来自产业革命
近代工业发展
伴随
人口空间移动
目的:以经济区位的角度,来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 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的概念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
点所获得的优势。即费用的节约。
从工业区位角度: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
(二) 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