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与文化

中国哲学与文化






一、庄子对老子的“道”的发展 老子提出物质性的道,庄子强调道是脱离一切事 物的神秘的精神。认为到既然存在于一切,它就 不应当存在于一物。道被什么隐没才产生了真和 伪?是由于局部事物的形成,才造成道的亏损的; 对于任何具体事物的完成,同时对于道的全体来 说反而是一种破坏。 二、从相对主义到虚无主义 1、认识的对象的性质是相对的,是没有分别的, 因而它的性质是无法认识的。 2、主观认识能力也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 因而认识不可能得出结论。 3、对于真理的标准问题,是非真假不可知。
(3)对文明与知识的批判



老子认为,文明越发达,会加剧人们的欲望,扰 乱心智。主张寡欲。 文明的进步往往与知识的增长同步。在老子看来, 知识的增长与人道德的增长非但不成正比,而且 正相反对,它往往是人心日益狡诈。 老子在总结圣人的境界时,用一“愚”字,要达 到“愚”的境界,就必须反对知识。
第二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
(二)传说时代




中国的传说时代,就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 时代。在这个王朝中,出现无位有名的领袖, 所以也称 五帝时代。 1、姬轩辕,黄帝王朝建立的日期是纪元前2698年。中国 古文明被认为完成于他一人之手 ,他发明了人们希望是 他发明的一切东西。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阵法、 乐器、五音、器具、井田。 嫘祖发明养蚕抽丝;仓颉造字;隶首发明算术; 容 成发明历法。 黄帝在位期间风调雨顺。 纪元前2598年,黄帝152岁的时候在桥山(陕西黄陵) 升天。
第三讲 儒家的哲学与文化

儒家文化的发展与流变:道家-焚书坑儒-独尊儒术-魏晋玄学-程朱理学-陆王 心学-清代朴学-新儒家

第一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生平及世系。 孔子哲学思想的最基本的特点是道仁义、明人伦与重教化,这也是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观点。 “儒名不自孔立,其道自孔始大”,孔子把“小人儒”提升到“君 子儒”。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 “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一、复礼与正名 1、复礼 礼是实行社会整合与控制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礼来规定社会中的 等级和名分 ;礼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使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复礼主要是恢复周礼的精神实质。
五、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

1、天人合一与天人交胜 2、知行合一与知行相资 3、中国哲学价值观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为义与 利的问题。二为力与德的问题


六、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缺点
1、刚健自强的基本精神 2、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传统 3、德力分离的倾向 4、继往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三、什么是哲学




1、牟宗三认为,凡是 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 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2、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 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 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 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象 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 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 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3、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颛顼

黄帝的孙子,在位七十九年,平庸,但下令女人在路上 遇到男人时,必须恭恭敬敬站在路旁,让男人先走,否 则流逐蛮荒。


3、帝喾
颛顼的侄子。在位七十一年。


4、尧
帝喾的儿子


5、舜
尧的女婿
(三)半信史时代




夏(巫术文化)、商(祭祀文化)、周(礼乐文 化),史学家称为“三代” 商的始祖契,其母简狄,帝喾次妃,吞玄鸟卵, 孕生契。苏妲己 周的始祖后稷,其母姜原,帝喾元妃,践巨人足 迹,孕生后稷。褒姒 (四)信史时代 春秋战国,经、史、子、集



(一)神话时代





1、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的任务是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而主宰世界 的却是玉皇大帝。犹太教认为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都 是耶和华。 神话学家把神话时代分为十纪,每纪二十七万六千年。 就在第三纪的时候,陆续出现了三位伟大的神祗,天皇、 地皇、人皇,称为三皇。皇的原始意义就是神祗,但神 性稍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 天皇是盘古后裔中第一位最有卓越成就的领袖,寿命一 万八千岁,他把人民分为若干部落,中华人自此成为一 个有组织的民族,具备国家的雏形; 天皇死后,经过若干年,地皇在龙耳山诞生,寿命一万 八千岁,有十一个儿子。整顿了日月星辰运转的秩序, 规定30天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 人皇诞生于刑马山,寿命一万五千六百岁,有九个弟弟, 把中国划分为九州。
孔子问礼


孔子曾到洛阳向老子探寻关于周礼的若干细节问 题,老子用一种教训的口吻说:你问的那些人, 骨头都已腐烂,只剩下言论。英雄人物遇到可以 施展抱负的机会,立即献身。没有这种机会时, 不必勉强追求。我认为珠宝一定要保藏严密,有 才能的人不必外表精明。把你的骄傲曲调,再把 你的欲望去掉,这些对你无益。 这些话正中孔子的要害,同时也显示出老子自己 的思想。
三、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1、庄子认为一般人所以不自由,是由于他“有 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像 这样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自然也不会有所 积极建树,可以不顾别人对自己的毁誉,因而精 神上是自由的。 2、庄子分析了人们感到不自由的原因。 3、提出“坐忘”的总原则,彻底的无目的的忘, 达到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外物、外生、外天下。
2、五氏





经过三皇的努力,世界已有长足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 仍很困难。三皇之后又出现了五氏 :有巢氏,燧人氏, 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氏的原始意义也是神祗,神 性比皇似乎更少,属于第三个等级。 有巢氏,教人们在树上建篷盖。 燧人氏,把天上一个最大的秘密“火”泄露给人类,教 人钻木取火。 伏羲氏,教人们烹饪,这是艺术的萌芽;做八卦,最早 的计数文字,后来被星象学家用来占卜;设立官员,身 上画龙,表示高贵;发明乐器;教导男女固定配偶,制 定夫妇制度。 女娲氏,烧炼五色石头补天,杀龟做天柱。(共工氏和 祝融氏) 神农氏,尝百草,分辨出食物和草药,写出《本草》
中国哲学与文化
中华女子学院
第一讲 中国文化的源头


一、中国人活动的历史分为四个时代:
1、神话时代(纪元前二百七十六万零四百八十年到纪元 前四百八十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 2、传说时代(纪元前二十七世纪到纪元前二十三世纪, 约五百年); 3、半信史时代(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到纪元前八世纪,约 一千五百年,夏商周,史学家称为三代); 4、信史时代(纪元前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纪元前841 年,即共和政治第一年,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开始获得 保存)
三、“静观”、“玄览”的认识论



1、提出认识事物,要根据事物的本来面貌,不 能有任何附加,“以身观身,一家观家,以乡观 乡,以天下观天下”。 2、认识一般事物,可以通过学习,日积月累, 去增加知识,“为学日益”。如果认识最高原理 的道,必须从感觉经验中解脱出来,站得更高些, 才能认识它,“涤除玄览”。 3、观察天文,只能用从旁静观的办法,还要用 “玄览”,是用思想而不是感官去览。
道家的风范




在先秦学术中,本来无道家之名。西汉司马谈第一次将 先秦治“道德”之学的一派称为“道家”,后人延续了 这一说法。然而,先秦时期确实有一个重个人、轻社会、 崇尚自然无为的学术思潮存在。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 老子、杨朱、列子、庄子等。 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计然子)、孙 子。 道家具有“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风范。 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是道家的 老庄之学。 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之学时衰乱之书。 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 极点的时候,出来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
(2)对道德与法律的批判

有为不仅表现为强行妄为,从根本上说则表现为 日益繁杂的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即所谓的 “礼”。礼数越繁,社会的病态越深。老子看来, 礼的产生不合于自然之道,不仅不足以治疗社会 的病态,反而成为社会混乱的新的根源。以礼救 世必然陷入恶性循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 须放弃那虚幻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取消种种人为 的典章与仪式。
四、老子的社会思想


1、无为而无不为 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在社会管理中就是“无为”, 所谓“无为”就是一种治理社会中的不干涉与不 扰民。“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无为”的主 张并不意味着要取消任何对社会的控制行为,他 反对的是不合乎“道”的强行“妄”为。“为无 为” ,以“无为”的方式去“为”。 2、老子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 (1)对“有为”的批判 一切不顾民意的强行妄为是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本 原因,要解决社会危机,必须反对“有为”政治。
二、中国有哲学吗?


中国本无“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最早是日本学者西周 (1829—1897)借用汉语“哲”、“学”两字指称源于 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学说,中国学者黄遵宪(1818—1905) 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西方哲 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虽然有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思 想”、“哲学问题”,但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没 有从经、史、子、集中分离出来,哲学思想和哲学问题 的研究往往包含在经学和子学等等之中,还没有自觉地 把“哲学”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 若把源自希腊的“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把它们同一化,可以说中国根本没有哲学。 中西哲学具有不同的方向和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