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考题】初二数学下期末试题(带答案)

【必考题】初二数学下期末试题(带答案)

【必考题】初二数学下期末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将正方形OABC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是原点,点A 的坐标为(1,),则点C 的坐标为( )A .(-,1)B .(-1,)C .(,1)D .(-,-1)2.已知M 、N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AM =MN =2,NB =1,以点A 为圆心,AN 长为半径画弧;再以点B 为圆心,BM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C ,连接AC ,BC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3.如图,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若60,8AOB BD ∠==,则AB 的长为( )A .3B .4C .43D .54.如图,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AD 上的点,且CE=DF ,AE 、BF 相交于点O ,下列结论:(1)AE=BF ;(2)AE ⊥BF ;(3)AO=OE ;(4)AOB DEOF S S 四边形∆=中正确的有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5.如图,一棵大树在离地面6米高的B 处断裂,树顶A 落在离树底部C 的8米处,则大树断裂之前的高度为( )A.10米B.16米C.15米D.14米6.小强所在学校离家距离为2千米,某天他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先骑了5分钟后,因故停留10分钟,再继续骑了5分钟到家.下面哪一个图象能大致描述他回家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千米)与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A.B.C.D.7.如图,菱形中,分别是的中点,连接,则的周长为()A.B.C.D.8.如图(1),四边形ABCD中,AB∥CD,∠ADC=90°,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按A→B→C→D的顺序在边上匀速运动,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PAD的面积为S,S关于t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当P运动到BC中点时,△APD 的面积为()A .4B .5C .6D .79.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 中,AB =4,BC =6,点E 在AB 边上,将纸片沿CE 折叠,点B 落在点F 处,EF ,CF 分别交AD 于点G ,H ,且EG =GH ,则AE 的长为( )A .23B .1C .32D .210.无论m 为任何实数,关于x 的一次函数y =x +2m 与y =-x +4的图象的交点一定不在(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11.一列火车由甲市驶往相距600km 的乙市,火车的速度是200km/时,火车离乙市的距离s(单位:km)随行驶时间t(单位:小时)变化的关系用图象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12.如图,将矩形ABCD 沿EF 折叠,使顶点C 恰好落在AB 的中点C '上.若6AB =,9BC =,则BF 的长为( )A .4B .32C .4.5D .5二、填空题13.如图,矩形ABCD 中,AC 、BD 相交于点O ,AE 平分∠BAD ,交BC 于E ,若∠EAO=15°,则∠BOE 的度数为 度.14.在函数4x y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5.已知13y x =-+,234y x =-,当x 时,12y y <.16.一艘轮船在小岛A 的北偏东60°方向距小岛80海里的B 处,沿正西方向航行3小时后到达小岛的北偏西45°的C 处,则该船行驶的速度为____________海里/时. 17.已知,x y 为实数,且22994y x x =---+,则x y -=______.18.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23+1,23-1,则它的斜边长为____. 19.一组数据:1、2、5、3、3、4、2、4,它们的平均数为_______,中位数为_______,方差是_______.20.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加上1得到一组新的数据,那么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这四个统计量中,值保持不变的是_____.三、解答题21.在学校组织的“文明出行”知识竞赛中,8(1)和8(2)班参赛人数相同,成绩分为A 、B 、C 三个等级,其中相应等级的得分依次记为A 级100分、B 级90分、C 级80分,达到B 级以上(含B 级)为优秀,其中8(2)班有2人达到A 级,将两个班的成绩整理并绘制成如下的统计图,请解答下列问题:(1)求各班参赛人数,并补全条形统计图;(2)此次竞赛中8(2)班成绩为C 级的人数为_______人; (3)小明同学根据以上信息制作了如下统计表:平均数(分) 中位数(分) 方差 8(1)班 m 90 n 8(2)班919029请分别求出m 和n 的值,并从优秀率和稳定性方面比较两个班的成绩;22.如图所示,在△ABC 中,点O 是A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 作直线MN ∥BC ,设MN 交∠BCA 的平分线于E ,交∠BCA 的外角平分线于F . (1)请猜测OE 与OF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2)点O 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 是矩形?写出推理过程;(3)点O 运动到何处且△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ECF 是正方形?(写出结论即可)23.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中,P是对角线AC上的一点,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PE=PB(1)求证:△BCP≌△DCP;(2)求证:∠DPE=∠ABC;(3)把正方形ABCD改为菱形,其它条件不变(如图②),若∠ABC=58°,则∠DPE=度.24.先化简代数式1﹣1xx-÷2212xx x-+,并从﹣1,0,1,3中选取一个合适的代入求值.25.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要求:(1)根据给出的ABC∆和它的一条中位线DE,在给出的图形上,请用尺规作出BC边上的中线AF,交DE于点O.不写作法,保留痕迹;(2)据此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试题分析: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如图:过点A作AD⊥x轴于D,过点C作CE⊥x轴于E,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OAD=∠COE,再利用“角角边”证明△AOD和△OC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OE=AD,CE=OD,然后根据点C在第二象限写出坐标即可.∴点C的坐标为(-,1)故选A.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坐标和图形性质;3、正方形的性质.2.B解析:B【解析】【分析】依据作图即可得到AC=AN=4,BC=BM=3,AB=2+2+1=5,进而得到AC2+BC2=AB2,即可得出△ABC是直角三角形.【详解】如图所示,AC=AN=4,BC=BM=3,AB=2+2+1=5,∴AC2+B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90°,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3.B解析:B【解析】【分析】由四边形ABCD为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可得OA=OB=4,又∠AOB=60°,根据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可得三角形AOB为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角都相等都为60°可得出∠BAO为60°,据此即可求得AB长.【详解】∵在矩形ABCD 中,BD=8,∴AO=12AC , BO=12BD=4,AC=BD , ∴AO=BO ,又∵∠AOB=60°,∴△AOB 是等边三角形, ∴AB=OB=4,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是解本题的关键.4.B解析:B 【解析】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AB=AD=DC ,∠BAD=∠D=90°,则由CE=DF 易得AF=DE ,根据“SAS”可判断△ABF ≌△DAE ,所以AE=BF ;根据全等的性质得∠ABF=∠EAD , 利用∠EAD+∠EAB=90°得到∠ABF+∠EAB=90°,则AE ⊥BF ;连结BE ,BE >BC ,BA≠BE ,而BO ⊥AE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OA≠OE ;最后根据△ABF ≌△DAE 得S △ABF =S △DAE ,则S △ABF -S △AOF =S △DAE -S △AOF ,即S △AOB =S 四边形DEOF . 【详解】解:∵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AB=AD=DC ,∠BAD=∠D=90°, 而CE=DF , ∴AF=DE , 在△ABF 和△DAE 中AB DA BAD ADE AF DE =⎧⎪∠=∠⎨⎪=⎩∴△ABF ≌△DAE , ∴AE=BF ,所以(1)正确; ∴∠ABF=∠EAD , 而∠EAD+∠EAB=90°, ∴∠ABF+∠EAB=90°, ∴∠AOB=90°,∴AE ⊥BF ,所以(2)正确; 连结BE ,∵BE>BC,∴BA≠BE,而BO⊥AE,∴OA≠OE,所以(3)错误;∵△ABF≌△DAE,∴S△ABF=S△DAE,∴S△ABF-S△AOF=S△DAE-S△AOF,∴S△AOB=S四边形DEOF,所以(4)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也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5.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大树折断部分、下部、地面恰好构成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解答即可.【详解】由题意得BC=6,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22++=10米.BC AC=68所以大树的高度是10+6=16米.故选:B.【点睛】此题是勾股定理的应用,解本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此题也可以直接用算术法求解.6.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图像应分为三段,学校离家最远,故初始时刻s最大,到家,s为0,据此可判断.【详解】因为小明家所在学校离家距离为2千米,某天他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行使了5分钟后,因故停留10分钟,继续骑了5分钟到家,所以图象应分为三段,根据最后离家的距离为0,由此可得只有选项DF符合要求.故选D.【点睛】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函数图象与实际问题的关系,理解问题的过程,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是随自变量的增大,知道函数值是增大还是减小,通过图象得到函数是随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的快慢.7.D解析:D【解析】【分析】首先根据菱形的性质证明△ABE≌△ADF,然后连接AC可推出△ABC以及△ACD为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又可推出△AEF是等边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AE的长,继而求出周长.【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BC=CD=2cm,∠B=∠D,∵E、F分别是BC、CD的中点,∴BE=DF,在△ABE和△ADF中,,∴△ABE≌△ADF(SAS),∴AE=AF,∠BAE=∠DAF.连接AC,∵∠B=∠D=60°,∴△ABC与△ACD是等边三角形,∴AE⊥BC,AF⊥CD,∴∠BAE=∠DAF=30°,∴∠EAF=60°,BE=AB=1cm,∴△AEF是等边三角形,AE=,∴周长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涉及知识点较多,也考察了学生推理计算的能力.8.B解析:B 【解析】 【分析】根据函数图象和三角形面积得出AB+BC=6,CD=4,AD=4,AB=1,当P 运动到BC 中点时,梯形ABCD 的中位线也是△APD 的高,求出梯形ABCD 的中位线长,再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解:根据题意得:四边形ABCD 是梯形,AB+BC=6,CD=10-6=4,∵12AD×CD=8, ∴AD=4,又∵12AD×AB=2, ∴AB=1,当P 运动到BC 中点时,梯形ABCD 的中位线也是△APD 的高, ∵梯形ABCD 的中位线长=12(AB+CD)=52, ∴△PAD 的面积154522;=⨯⨯=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中位线定理等知识;看懂函数图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B解析:B 【解析】 【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F=∠B=∠A=90°,BE=E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FH=AE ,GF=AG ,得到AH=BE=EF ,设AE=x ,则AH=BE=EF=4-x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将△CBE 沿CE 翻折至△CFE , ∴∠F=∠B=∠A=90°,BE=EF , 在△AGE 与△FGH 中,A F AGE FGH EG GH ∠∠⎧⎪∠∠⎨⎪⎩=== ,∴△AGE≌△FGH(AAS),∴FH=AE,GF=AG,∴AH=BE=EF,设AE=x,则AH=BE=EF=4-x∴DH=x+2,CH=6-x,∵CD2+DH2=CH2,∴42+(2+x)2=(6-x)2,∴x=1,∴AE=1,故选B.【点睛】考查了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C解析:C【解析】由于直线y=-x+4的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因此无论m取何值,直线y=x+2m与y=-x+4的交点不可能在第三象限.故选C.11.A解析:A【解析】【分析】首先写出函数的解析式,根据函数的特点即可确定.【详解】由题意得: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600-200t,其中0≤t≤3,所以函数图象是A.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的知识点,解答时应看清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12.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点C′是AB边的中点,AB=6,∴BC′=3,由图形折叠特性知,C′F=CF=BC-BF=9-BF,在Rt△C′BF中,BF2+BC′2=C′F2,∴BF2+9=(9-BF)2,解得,BF=4,故选A.二、填空题13.75°【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BOA为等边三角形得出BA=BO又因为△BA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BE由此关系可求出∠BOE的度数解:在矩形ABCD中∵AE平分∠BAD∴∠BAE=∠E解析:75°.【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BOA为等边三角形,得出BA=BO,又因为△BA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BE,由此关系可求出∠BOE的度数.解:在矩形ABCD中,∵AE平分∠BAD,∴∠BAE=∠EAD=45°,又知∠EAO=15°,∴∠OAB=60°,∵OA=OB,∴△BOA为等边三角形,∴BA=BO,∵∠BAE=45°,∠ABC=90°,∴△BA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BE.∴BE=BO,∠EBO=30°,∠BOE=∠BEO,此时∠BOE=75°.故答案为75°.考点:矩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4.x≥4【解析】【分析】根据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及分母不能为0列不等式组求解可得【详解】解:根据题意知解得:x≥4故答案为x≥4【点睛】本题考查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含有自变量的表达式解析:x≥4【解析】【分析】根据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及分母不能为0列不等式组求解可得.【详解】解:根据题意,知4010xx-≥⎧⎨+≠⎩,解得:x≥4,故答案为x≥4.【点睛】本题考查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含有自变量的表达式都有意义:①当表达式的分母不含有自变量时,自变量取全体实数.例如y=2x+13中的x.②当表达式的分母中含有自变量时,自变量取值要使分母不为零..③当函数的表达式是偶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被开方数不小于零.④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除必须使表达式有意义外,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15.【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求出解集即可确定出x的范围【详解】根据题意得:-x+3<3x-4移项合并得:4x>7解得:x故答案为:解析:74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求出解集即可确定出x的范围.【详解】根据题意得:-x+3<3x-4,移项合并得:4x>7,解得:x74 >.故答案为:7 4 >16.【解析】【分析】设该船行驶的速度为x海里/时由已知可得BC=3xAQ⊥BC∠BAQ=60°∠CAQ=45°AB=80海里在直角三角形ABQ中求出AQBQ 再在直角三角形AQC中求出CQ得出BC=40+404033【解析】【分析】设该船行驶的速度为x海里/时,由已知可得BC=3x,AQ⊥BC,∠BAQ=60°,∠CAQ=45°,AB=80海里,在直角三角形ABQ中求出AQ、BQ,再在直角三角形AQC中求出CQ,得出BC=40+=3x,解方程即可.【详解】如图所示:该船行驶的速度为x 海里/时,3小时后到达小岛的北偏西45°的C 处,由题意得:AB =80海里,BC =3x 海里,在直角三角形ABQ 中,∠BAQ =60°,∴∠B =90°−60°=30°,∴AQ =12AB =40,BQ 3AQ =3 在直角三角形AQC 中,∠CAQ =45°,∴CQ =AQ =40, ∴BC =40+33x ,解得:x =4033+. 40403+/时; 40403+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熟练掌握方向角是解题的关键.17.或【解析】【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可求出xy 的值代入即可得出结论【详解】∵且∴∴∴或故答案为:或【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解答本题的关键由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出xy 的值解析:1-或7-.【解析】【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可求出x 、y 的值,代入即可得出结论.【详解】∵290x -且290x -≥,∴3x =±,∴4y =,∴1x y -=-或7-.故答案为:1-或7-.【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解答本题的关键由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出x 、y 的值.18.【解析】【分析】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由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可求得斜边的长度【详解】由勾股定理得(2 +1)2+(2 −1)2=斜边2斜边=故答案为:【点睛】勾股【解析】【分析】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由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可求得斜边的长度.【详解】由勾股定理得( +1)2+( −1)2=斜边2,斜边,【点睛】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们应熟练正确的运用这个定理,在以后复杂的题目中这是最为常见也最为基础的定理公式.19.33【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即可求出答案将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平均数=将数据重新排列是:12233445解析:3, 3,32. 【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即可求出答案,将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平均数=1(12533424)38⨯+++++++=,将数据重新排列是:1、2、2、3、3、4、4、5,∴中位数是3332+=, 方差=222221(13)2(23)2(33)2(43)(53)8⎡⎤⨯-+⨯-+⨯-+⨯-+-⎣⎦=32, 故答案为:3,3,32. 【点睛】 此题考查计算能力,计算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正确掌握各计算的公式是解题的关键.20.方差【解析】【分析】设原数据的众数为a 中位数为b 平均数为方差为S2数据个数为n 根据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加上1利用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平均数方差的公式分别求出新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与原数据比较即可得答解析:方差【解析】【分析】设原数据的众数为a、中位数为b、平均数为x、方差为S2,数据个数为n,根据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加上1,利用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平均数、方差的公式分别求出新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与原数据比较即可得答案.【详解】设原数据的众数为a、中位数为b、平均数为x、方差为S2,数据个数为n,∵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加上1,∴新的数据的众数为a+1,中位数为b+1,平均数为1n(x1+x2+…+x n+n)=x+1,方差=1n[(x1+1-x-1)2+(x2+1-x-1)2+…+(x n+1-x-1)2]=S2,∴值保持不变的是方差,故答案为:方差【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熟练掌握方差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1)详见解析;(2)1人;(3)从优秀率看8(2)班更好,从稳定性看8(2)班的成绩更稳定;【解析】【分析】(1)由8(2)班A级人数及其所占百分比可得两个班的人数,班级人数减去A、B级人数可求出C等级人数;(2)班级人数乘以C等级对应的百分比可得其人数;(3)根据平均数和方差的定义求解可得;【详解】(1)∵8(2)班有2人达到A级,且A等级人数占被调查的人数为20%,∴8(2)班参赛的人数为2÷20%=10(人),∵8(1)和8(2)班参赛人数相同,∴8(1)班参赛人数也是10人,则8(1)班C等级人数为10-3-5=2(人),补全图形如下:(2)此次竞赛中8(2)班成绩为C级的人数为10×(1-20%-70%)=1(人),故答案为:1.(3)m=110×(100×3+90×5+80×2)=91(分),n=110×[(100-91)2×3+(90-91)2×5+(80-91)2×2]=49,∵8(1)班的优秀率为3510×100%=80%,8(2)班的优秀率为20%+70%=90%,∴从优秀率看8(2)班更好;∵8(1)班的方差大于8(2)班的方差,∴从稳定性看8(2)班的成绩更稳定;【点睛】此题考查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除此之外,本题也考查了对平均数、方差的认识.22.(1)猜想:OE=OF,理由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解析】【分析】(1)猜想:OE=OF,由已知MN∥BC,CE、CF分别平分∠BCO和∠GCO,可推出∠OEC=∠OCE,∠OFC=∠OCF,所以得EO=CO=FO.(2)由(1)得出的EO=CO=FO,点O运动到AC的中点时,则由EO=CO=FO=AO,所以这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3)由已知和(2)得到的结论,点O运动到AC的中点时,且△ABC满足∠ACB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时,则推出四边形AECF是矩形且对角线垂直,所以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详解】(1)猜想:OE=OF,理由如下:∵MN∥BC,∴∠OEC=∠BCE,∠OFC=∠GCF,又∵CE平分∠BCO,CF平分∠GCO,∴∠OCE=∠BCE,∠OCF=∠GCF,∴∠OCE=∠OEC,∠OCF=∠OFC,∴EO=CO,FO=CO,∴EO=FO.(2)当点O运动到AC的中点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当点O运动到AC的中点时,AO=CO,又∵EO=FO,∴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FO=CO,∴AO=CO=EO=FO,∴AO+CO=EO+FO,即AC=EF,∴四边形AECF是矩形.(3)当点O运动到AC的中点时,且△ABC满足∠ACB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时,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由(2)知,当点O运动到AC的中点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已知MN∥BC,当∠ACB=90°,则∠AOF=∠CO E=∠COF=∠AOE=90°,∴AC⊥EF,∴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正方形和矩形的判定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由已知得出EO=FO,然后根据(1)的结论确定(2)(3)的条件.23.(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58【解析】【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可得BC=DC,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可得∠BCP=∠DCP,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CBP=∠CDP,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CBP=∠E,然后求出∠DPE=∠DC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DCE=∠ABC,从而得证.(3)根据(2)的结论解答:与(2)同理可得:∠DPE=∠ABC=58°.【详解】解:(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BC=DC,∠BCP=∠DCP=45°,∵在△BCP和△DCP中,BC DCBCP DCPPC PC=⎧⎪∠=∠⎨⎪=⎩,∴△BCP≌△DCP(SAS).(2)证明:由(1)知,△BCP≌△DCP,∴∠CBP=∠CDP.∵PE=PB,∴∠CBP=∠E.∴∠CDP=∠E.∵∠1=∠2(对顶角相等),∴180°﹣∠1﹣∠CDP=180°﹣∠2﹣∠E ,即∠DPE=∠DCE .∵AB ∥CD ,∴∠DCE=∠ABC .∴∠DPE=∠ABC .(3)解:在菱形ABCD 中,BC=DC ,∠BCP=∠DCP ,在△BCP 和△DCP 中,BC DC BCP DCP PC PC =⎧⎪∠=∠⎨⎪=⎩∴△BCP ≌△DCP (SAS ),∴∠CBP=∠CDP ,∵PE=PB ,∴∠CBP=∠E ,∴∠DPE=∠DCE ,∵AB ∥CD ,∴∠DCE=∠ABC ,∴∠DPE=∠ABC=58°,故答案为:58.24.-11x +,-14.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分式的除法和减法可以化简题目中的式子,然后在﹣1,0,1,3中选取一个使得原分式有意义的x 的值代入即可解答本题.试题解析:原式=1﹣()()()21·11x x x x x x +-+- =1﹣21x x ++ =121x x x +--+=-11x +, 当x=3时,原式=﹣131+ =-14. 25.(1)作线段BC 的中段线,BC 的中点为F ,连结AF 即可,见解析;(2) 见解析.【解析】【分析】(1)作BC 的垂直平分线得到BC 的中点F ,从而得到BC 边上的中线AF ;(2)写出已知、求证,连接DF 、EF ,如图,先证明EF 为AB 边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得到EF ∥AD ,EF=AD ,则可判断四边形ADFE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DE 与AF 互相平分.【详解】解:(1)作线段BC 的中段线,BC 的中点为F ,连结AF 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