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第二节
马铃薯形态特征
马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草本植物。 生产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种(Solanum tuberosum L.),染 色体数2n=2x=48。市场上多用块茎繁殖,也称多年生植物。
一、根 根分直根系——种子繁殖所发生的根,有主侧根之分。
中原二作区: 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二省的东部,河 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各省,面积占全国小于5%。 本区无霜期较长,为180—300天,年平均气温在10—18℃,最热月份平均 22—28℃,大于5℃积温3500—6500℃,年降雨量500—1750mm。
南方二季作区:
在块茎萌芽时;顶芽最先萌发,而且幼芽生长快而壮,从顶芽向下的各
芽眼,依次萌发,其发芽势逐渐减溺。
4. 块茎的大小决定于品种特性和生长条件,一般每块重50—
250g,大块可达1500g以上。 块茎的形状因品种而异,但栽培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块茎形状 产生一定变异。 块茎形状大致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圆形、长筒形、椭圆形。 在正常情况下,每一品种的成熟块茎,都具有固定的形状,是鉴别 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北方地区,匍匐茎一般在出苗后7—10天开始发生,发生后10—15
天便停止生长,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块茎。 经催芽处理的种薯,往往在出苗前即发生匍匐茎。 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大部集中在地表0—l0cm 土层内;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l0cm,野生种可长达1—3m。 匍匐茎比地上茎细弱得多,但具有地上茎的一切特性,担负着输送 大量营养和水分的功能,在其节上能形成纤细的不定根和2—3次匍匐茎。
高,一般可达85%—90%以上。
通常在干燥低温下贮藏7—8年,仍不失发芽力。
第三节
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
一、马铃薯的生育时期
马铃薯从块茎的芽条萌发,到新的块茎成熟,经过不同的生育时期,了解
不同生育时期的生育特点,器官建成以及与产量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制定技术
措施的基础。马铃薯的全生育过程划分为六个生育时期:
形,为幼苗期。
由于马铃薯种薯内含有丰富营养和水分,在出苗前便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根系和
胚叶。
出苗后根系继续扩展,茎叶生长迅速,多数品种在出苗后7—10天匍甸茎伸
长,5—10天顶端开始膨大,同时顶端第一花序开始孕育花蕾,侧枝开始发生。
(四)块茎
马铃薯的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
殖器官。
当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
分生和扩大,并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 1. 在块茎生长初期,其表面各节上都有鳞片状退化小叶,无叶绿素,呈黄白 或白色,至块茎稍大后,鳞片状退化小叶凋萎脱落,残留的叶痕呈新月状,称为 芽眉。
5. 马铃薯块茎的皮色有黄、白,紫、淡红、深红、玫瑰红,淡蓝、深蓝等色。
块茎的肉色有白、黄、红,紫,蓝及色素分布不均匀等;食用品种以黄肉和白
肉者为多。一般品种的块茎都具有固定的皮色与肉色。 6. 块茎表皮光滑,粗糙或有网纹,其上分布有皮孔(皮目),有与外界交换气体 和蒸散水分的功能,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由于细胞增生,使皮孔张开,表面形 成突起的小疙瘩,既影响商品价值,又易病菌侵入。
马铃薯
马铃薯(土豆,山药蛋.地蛋、洋芋) 学名:
Solanum tuberosum L.英文名:potato.
第一节
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
概
述
马铃薯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的宜粮宜菜宜饲宜作
工业原料,具有多种用途的经济作物。是非谷类作物中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 产,早熟,分布广,既是粮又是菜。 2. 马铃薯所含营养价值是人体所必须的。
2. 芽眉内侧表面向内凹陷成为芽眼。芽眼的深浅,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异,
芽眼过深是一种不良性状。
每个芽眼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未伸长的芽,中央较突出的为主芽,其余的为
侧芽(或副芽),发芽时主芽先萌发,侧芽一般呈休眠状态。
3. 芽眼在块茎上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密,基部稀。块茎最顶端的一个
芽眼较大,内含芽较多,称为顶芽。
五、果实与种子
果实:果实为浆果,呈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果实内
含100—250粒种子。
种子:很小,呈扁平卵圆形,淡黄或暗灰色,千粒重为0.4—0.6g。
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充分成熟或经日晒的浆果,其
种子休眠期可缩短。
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60%,经过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
(三)匍匐茎
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紫红色的。
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茎尖在弯曲 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
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一般每个地下茎上能发生4—8条,每株(穴) 可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 通常匍匐茎多形成块茎数也多,但不是所有的匍匐茎都能形成块茎。
(1)芽条生长期
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
块茎萌发时,首先幼芽发生,其顶部着生一些鳞片小叶,即“胚叶”,随后
在幼芽基部的几个节上发生幼根。
同时,在幼芽基部形成地下茎,其上有6—8个节,每个节上分化并发生匍匐 茎,在匍匐茎的侧下方产生3—6条匍匐根。
(2)苗期
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
部,华北地区的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陕 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占全国面积的50%以上。 本区无霜期多在100—150天,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0℃,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不超 过24℃,大于5℃积温在2000—3000℃之间,一般年降雨量100—800mm,一年只栽 培一季。
淀粉17.5%(8.0 --29.4%) 蛋白质2.0%(0.7 –4.6%)
糖类脂肪
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C等
3、 马铃薯又可以制作淀粉、糊精、酒精,葡萄糖、合成橡胶,人造丝、、
电影胶片、糖浆等数十种工业产品,还可以加工成油炸片、油炸条、全粉,
茎叶还是多种家畜和家禽的优质饲料。 4、在轮作中是肥茬。生产中中耕培土消灭了杂草,结薯使土质疏松,播期伸 缩性大,早熟60天,晚熟100天,故可以作补救作物。
四、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
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叶枝上。
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在花柄的中上
部,有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
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轮。 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5枚,雌蕊1枚。 子房上位,由两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
• 明万历年间引进(1573—1619年)。
• 分布于全国各省,面积472.3万公顷,总产66282千吨,单产14842kg
/hm2。
•
我国马铃薯生产水平偏低全国平均亩产在650kg左右,而荷兰、瑞士全国
平均亩都在2500kg左右。这是因为我国栽培面积大,多分布于无霜期短,土
壤瘠薄的干旱山区,耕作栽培多较粗放。
须根系——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为不定根,无主侧根之分。
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
不定根:
在初生芽的基部3—4节上发生的不定根,称为芽眼根或节根,这是发芽早期 发生的根系,分枝能力强,分布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达150—200㎝,是马铃薯 的主体根系。
• 匍匐根 • 在地下茎的上部各节上陆续发生的不定根,称为匍匐根,一般每节上 发生3—6条,分枝能力较弱,长度较短,一般为10—20cm,分布在表 土层,生育后期培土有利此类根系生长。匍匐根对磷素有较强的吸收 能力。
三 、世界马铃薯的生产发展状况
世界:马铃薯生产在粮食作物中占第四位,各大洲有150个国家种 植,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主,中国、俄 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
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万hm2上下,在
近年略有下降。
面积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其中,欧洲2003年马铃薯面积为82
包括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省(区)。本区无霜期在300天以上,
最长可达365天,即终年无霜,年平均气温18—24℃,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为
28—32℃,大于5℃积温在6500—9500℃之间,年降雨量为1000—3000mm。 西南一、二季垂直分布区: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
(区)及湖南、湖北二省的西部山区。
4. 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 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 茎的高度和株丛繁茂程度,因品种而异,也受栽培条件的影响。 多数品种茎高为30—l00Cm。
茎节长度也因品种而异,一般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为短,但在密度过多、
肥水过大时,茎就变得高大细弱,节间显著伸长,后期容易倒伏。
0万hm2,占40%;亚洲为780万hm2,占38%;两者合计占世
界马铃薯面积的78%,而马铃薯的发祥地南美洲种植面积仅94万hm
2,只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5%。
四 、我国马铃薯的分布与栽培区划 1. 分布:全国每个省(区)都有马铃薯栽培。主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 等地区,中原和东南沿海各地较少。 常年栽培面积在40的省(区)有内蒙古、山西和湖北,3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陕西、云南和贵州, 25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河南,1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吉林和辽宁。 四川省在我国栽培马铃薯面积最大,常年在600万亩左。分布特点是北方多, 山区多,杂粮区多。
三、叶 单叶:马铃薯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时,最初发生的几片初生叶均为单叶。 复叶: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 复叶互生,呈螺旋排列,叶序为2/5、3/8或5/13。 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侧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