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中介语石化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以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多个研究角度、针对石化现象提出的策略及建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石化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石化研究、预测容易发生石化现象的语言点、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进行历时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启发。

标签:中介语石化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中介語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正式提出,它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Selinker提出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石化。

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石化现象一直都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来说,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努力,国内研究在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领域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中介语石化”字样进行检索,发现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文章共有435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今。

其中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①上的文章共有12篇,发表在核心类综合性社科期刊以及核心类高校综合性学报上的文章共有18篇,以上30篇文章均来源于核心期刊,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基本上能够反映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

本文以这3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进行综述与分析。

通过梳理论文的发表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学者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2010年以前,2010年以后,虽然也有许多学者对石化现象进行了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势头呈递减之势(如表1、表2所示)。

本文主要针对表1、表2中涉及的文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反思,力求概括出国内石化现象的研究现状,希望能够促进未来国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角度(一)概念界定在我国对外汉语学界,鲁健骥于1984年首次引进了中介语理论,之后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不同的学者对石化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这方面的文章共有7篇。

陈慧媛认为,存在于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持续时间很长而又难以改变的语言现象就是语言僵化现象[1]。

李炯英采用Selinker所下的定义,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与目的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语言次系统知识趋于定型的状态,它们不受学习者年龄以及目的语学习量的影响。

”[2]胡荣提到了Selinker和Lamendella(2001)提出的“僵化”定义,即“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次和语境中。

”[3]胡荣认为,这一定义较之僵化现象早期定义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在于:“僵化不再被认为是中介语的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一个属于中介语整体系统的现象,最终会发展成为语言能力的僵化;僵化不只是简单的一些中介语形式的持续地、反复地出现,而更强调将学习的停止看作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关于僵化定义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认为僵化的发生不仅针对非目的语的语言形式,也包括正确的目的语形式。

”[4]Ellis认为僵化了的结构可以表现为错误或者正确的目的语形式[5]。

赵萱(2006)也持相同的观点。

此外,张雪梅[6]、文培红[7]都提到《朗曼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辞典》中给“僵化”下的定义:“(二语/外语学习中)有时出现的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

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不正确形式都可定型或僵化。

发音特征的僵化常常是由于(学习者)外国腔的原因。

”此后,研究石化现象的学者基本上都沿用以上定义,其中,多采用国外学者对石化现象所下的定义,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却很少有人提出独特的见解与阐释,对于僵化现象的定义本身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

胡荣(2005)提到的学界“不能够确定僵化现象到底是一个发展过程,还是一个发展的结果;是一个语言能力层次的现象,还是一个语言运用中的现象”等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回答。

(二)产生根源通过查阅论文发现,43%的文章都涉及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起因探索,不同的学者将石化的产生根源归结为不同的方面,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国内学者多采用Selinker的理论,将石化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方面: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目的语过度概括现象,并分别通过举例的方法具体阐释这五个原因[8]。

例如戴炜栋、牛强[9],何娟[10],高云、朱景梅[11]等都持与之类似的观点。

陈慧媛(1999)主要从僵化现象内因说、僵化现象外因说、僵化现象交互作用说三个角度对僵化现象的起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作者认为,这一理论虽然被称为交互说,但实质上更倾向于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

李炯英(2003)将这一理论直接归到外因中来进行解释。

除此之外,张雪梅(2000)、吴丁娥[12]、李炯英(2003)等学者都采纳Ellis 的观点,认为石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原因:内因与外因[13]。

其中,外因中缺乏学习机会观点的代表人物是Biekerton,他认为,学习者缺乏接受语言输入和使用目的语的机会也会产生石化现象[14]。

文培红(2003),李垂佳、姜君[15]都认为这是影响我国外语学习者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听说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文成、梅德明[16]则以“完全迁移和完全可及假说”为前提,在乔姆斯基的“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以语料库为基础探讨了二语习得中僵化现象的成因。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作者发现僵化的总体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参数的重置、参数的设置和参数的默认;而习得的顺序刚好相反。

陈文存[17]认为,学者对石化成因的研究忽视了人的学习惰性这一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对产生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根源阐释得比较充分,涉及到了不同的角度与层面。

但基本上都是在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前提下进行起因研究的,几乎没有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探究其石化成因的文章。

由于汉语的独特性,汉语学习者发生石化现象的成因应该与上述原因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类型与特点对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类型与特点,国内只有10%的文章探讨过这一问题,文章多沿用Selinker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阐释与生新。

影响力较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戴炜栋、牛强(1999)根据Selinker(1972)的观点,认为石化现象从形式上可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

戴炜栋、牛强认为这一区分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培红(2003)、李炯英(2003)也持这种观点。

李炯英(2003)还提到Littlewood的观点,认为根据移民的方言特征,可以将石化现象分为个体石化和社区石化两种[18]。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与Selinker(1972)的观点基本一致,只是在名称上有细微的区别。

戴炜栋、牛强(1999)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观察,提出了关于石化特点的独特见解。

他们发现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的发展过程基本上都遵循一定的模式,即在开始阶段持续、稳步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知识不断积累,这通常发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后,外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突飞猛进,进入“高原”期后,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外语水平趋于稳定。

按照Selinker&Eubank[18]的初步假设,稳定期持续五年以后,过渡语就会石化,不再有上升的趋势,而且石化后的过渡语经常有退步的趋势。

关于石化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大多遵循这几种分类方法,并未进行其他研究。

戴炜栋、牛强提出的石化特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如何娟(2003)等人在文章中曾引用过他们的这种观点。

三、应对石化现象的策略及建议通过梳理文章发现,57%的文章在分析石化起因的同时,都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石化现象的策略与建议,主要体现在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建议与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两个方面。

(一)国内外语教学的应对策略与建议1.口语教学杨文秀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培养学习者外语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片面的观点与做法,导致了学习者外语能力的石化,由此,她从教学目标、任务与评估、交际策略、意义与形式、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五个方面提出了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建议。

[20]2.写作教学余丽、王建武[21]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练习题中出现的语言错误,然后具体分析了由语法、词汇以及文化匮乏引起的石化现象,最后,提出在平时的课堂测试中应以主观题代替客观题,从而减少石化的发生。

肖辑、张楠楠[22]认为,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语法知识以及文化适应三个方面,并由此提出了输入语言的权威性、合理使用母语知识、给予恰当的教学反馈以及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等解决石化问题的策略。

3.课堂整体教学戴炜栋、牛强(1999)结合中国国情下的外语教学总结出四点建议:充分认识和利用情感因素、减少母语干扰、教师与教材问题、如何对待学习者的错误。

此外,他们还提出如何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期,如何在高原期到来之前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等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张雪梅(2000)从意识理论、可理解语言输入与社会结构主义的动机论等方面提出了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启示。

高云、朱景梅(2005)提出以下建议:(1)语言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密切注意学习者的学习发展阶段;(2)教师要注意目的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3)语言学习者应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区分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当学习者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地道的目的语;(4)为有效防止语言石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形成良性互动。

杨丽、潘英[23]认为,研究石化现象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给学生输入规范和正确的语言、学习目标设定、鼓励学生了解外语学习的理论知识这三个方面。

赵萱[24],于海军[25],吕芳、吕喜平[26],王丽萍[27]等学者均主要从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情感策略、交际策略以及外语教学者的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应对策略与建议李嘉燕[28]通过探讨石化現象的成因,针对越南汉语教学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建议:在教材编写方面,应以越南学生的心理、思想方式为初衷进行编写,并逐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内涵;在教师队伍方面,汉语教师不仅要有规范而准确的汉语言知识、博大的中国文化智慧,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者方面,学习者要有坚定的学习信念,不要过度依赖母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学者针对国内外语教学提出了许多应对石化现象的建议与策略,但仅有少数学者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提出相应的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