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
【摘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二语习得者语言应用能力进步的巨大障碍。
本文首先对中介语石化的定义进行了概括,并探讨了石化现象的成因,从而提出了预防石化现象的几点建议,以期对于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改进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母语迁移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11-02
二语习得涉及三大领域:①中介语;②学习者内部因素;③外部环境。
其中,中介语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由语言学家selinker首先提出,并明确指出:“石化是中介语最明显的特征”。
[1]3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成因及预防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减少中介语石化现象,加快向目的语转化,这对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和交际能力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石化现象在外语学习中是普遍现象,因此研究这一课题对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介语及石化的含义
1.中介语的含义
中介语即过渡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2]又被译作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
这
一术语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selinker明确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出的努力。
”[1]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所学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语言系统,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
[3]一般认为,中介语受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尤其是语言水平和知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且具有创造性,随着二语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但完全意义上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selinker通过观察发现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95%)的第二语言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停滞不前,学习者最终不能获得像母语那样的语言能力,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
2.石化的含义
对“石化”(fossilization),或称“僵化”这一概念selinker 在不同时期做过多次阐释。
他认为:“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
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从理论上讲,石化现象是普遍存在
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机制,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无关。
换言之,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石化现象可出现在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是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这一概念蕴涵石化的三个基本属性:①石化是永久性的;②石化对外部影响具有抵制力;③石化既发生于成人二语学习者,也一样发生于儿童二语学习者。
除selinker外,其他学者也尝试从其他角度去定义石化。
简单归纳如:①回落现象;②稳定了的错误;③典型错误;④永久性的非目的语式语言使用;⑤学习过程的非加速现象;⑥合语法和不合语法结构的随机使用;⑦没有能力完全掌握目标语语言特征等。
但是从本质上看,所有其他定义都是对selinker定义的进一步阐释,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
二、中介语石化的成因
石化的成因比较复杂,学者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至今没有比较统一的观点。
那么最早提出石化概念的心理学家selinker(1992)认为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1.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是指目的语受到母语内容干扰。
心理学家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母语中的语音、语法、词序、词汇等方面的规则机械地运用到目的语中,作为临时过渡的手段。
但是如果这种迁移不符合目的语
规范,且得不到纠正的话,就可能固定下来长期使用,从而形成石化。
母语迁移一直被selinker认为是导致石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三、结束语
电气专业通过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工程意识、强烈的实践意识、全面的综合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意识,为我国高校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示范和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本专业将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的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实现办学理念、模式、特色、声誉的进一步提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 edward f. crawley等著.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顾佩华等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3 陈志刚.基于大工程观办学特色的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 赖锦辉.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