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加Y”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
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上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
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渥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2.什么是文化研究的“文化”概念,为什么它导致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挑战?答:(1)文化研究即是研究文化“文化”在文化研究中以两种主要的相互交叉的形式出现:一方面,文化的聚焦点是象征性再现、文本、修辞、话语。
另一方面,文化概念实际上包含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即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这种文化观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演变的结果:①在文化研究的传统中,文化既被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囊括观念、态度、语言、实践、制度和权力结构,又包括一系列文化实践——艺术形式、文本、经典、大众商品等。
②文化研究信奉文化乃是再现的观念,对女性、同性恋者、“土著”民族、少数族裔、下层阶级和身份集团的“再现”使文化研究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创造再现空间的一个学科场所。
(2)文化研究越来越对精英文学研究意味着挑战的原因①文化研究考察大众文化并非在于要揭露其道德上的腐朽、美学上的贫乏、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化。
归根结底,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
大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参与姿态,所以文化研究对之的分析重点并不落脚在美学或人文方面。
②“文化”之于文化研究不仅是体现社会生活方式的载体,更意味着一种政治性;而大众性则是文化研究的一个必然焦点和追求,它当然是反精英的。
故而,文化研究的视野里自然就没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低俗与高雅之分,它不会立足于精英主义立场格外垂青于高雅文学,也不会对大众文化持居高临下的贬损态度。
3.什么是接受的期待视野?请以中俄文学交往的实例说明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答:(1)接受的期待视野接受的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阅读前就已经存在的意向。
这种意向是接受者在长期的阅读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
接受文本前,已形成的期待视野渴望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做出某些超前的理解、估计与期待。
(2)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①清末,中国一度对俄国的虚无党小说情有独钟。
这就是一个涉及接受中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
无党小说属政治小说之列,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
清末的一些重要刊物如《新小说》等都刊过虚无党小说,大多描述虚无党人尤其是女虚无党人在革命或反专制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清末中国文坛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主要是基于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热情。
②中国读者喜欢阅读情节曲折的小说,一些比较成功的虚无党小说,其布局大多悬念迭生,情节往往惊险曲折。
对习惯于鉴赏情节的中国读者而言,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魅力。
虚无党小说中的侦探小说与传奇小说尤其受中国读者重视,如《女党人》就被置于“侦探小说”栏下,更有不少虚无党小说带有传奇色彩。
③清末尤为看重以女虚无党人为主人公的这类小说,因为俄国此类小说对俄国本土专制主义的猛烈攻击,在当时深受专制残酷统治的中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除此之外,也与当时女权思潮的兴起有很大联系。
总之,俄国虚无党小说在清末的流行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特殊的译介现象,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中国接受俄苏文学和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的接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答:(1)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相同点①中国作家大都把眼光投向俄国,从俄国作家那里寻求写作的灵感和方法。
因为当时中国新文学刚刚诞生,中国第一代新文学作家正在进行对文学艺术的努力探索。
②19世纪俄国文坛进入鼎盛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出现大批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和多样化的优秀作品。
果戈理式的犀利、屠格涅夫式的抒情、冈察洛夫式的凝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深邃、托尔斯泰式的恢弘和契诃夫式的含蓄等,无不显示出俄罗斯文学撼人的艺术魅力。
苦苦寻找新文学出路的中国作家自然将目光投向邻国鼎盛的文坛。
(2)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不同点①中国作家们学习的对象互不相同鲁迅接受了不少俄国作家的艺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列耶夫。
鲁迅还写了与果戈理作品同名的小说——《狂人日记》。
巴金早期却不能接受契诃夫,他接受的是屠格涅夫的影响。
茅盾的小说写作则更近于托尔斯泰,等等。
②中国作家们即使对同一个俄国作家感兴趣,其接受影响的角度和深度往往不同如郁达夫、巴金、沈从文、艾芜等作家都对屠格涅夫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郁达夫主要是在感情上与其相呼应,并在塑造“零余者”形象时接近屠格涅夫;而沈从文更多的是从《猎人笔记》中获取艺术灵感,写出优美的《湘行散记》。
5.怎样认识理解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试以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说明之。
答:(1)接受中的误读现象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不同民族、文化及时代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时代局限及接受者发展自身民族文化文学的需要,误读不止有无意的误读也存在有意的误读。
(2)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①普希金在中国被接受的第一次误读是小说家的误读这是当时中国文学翻译界根据中国文学状况及现实思想需要,对普希金作品选择性译介造成的无意的误读结果。
②中国接受者对普希金第二重误读是革命诗人的误读评论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普希金着重描述为革命诗人,这是中国读者在有革命倾向性评论的误导下的误读。
这是一次有意的误读。
6.思考一下,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反过来,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答:(1)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接受的个案①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作为俄苏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显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大;②而在当代的文学接受中,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受当代作家的追捧,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
(2)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的个案①现代文学史上,中苏(俄)文学相互接受影响几乎是一边倒的形势,俄苏文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②到当代文学时期,尤其是当前文学,中国文坛蓬勃发展,出现大批优秀作家。
俄苏文学相对没落,中俄文学互相影响态势有望或已经转变。
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俄文学影响为例,探讨当前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状况。
7.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知识群体的瓦解、全球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这些普泛的历史发展状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导致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编年史式的记录,也雄心勃勃地参与、甚至干预到其中,顺理成章地,文化研究者也不再把自己视为提供一种论述的学者,而是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者。
(2)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却恰恰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
文化研究之所以被称作解地域化的场所,正是在于它反对学科体制化,并以此为解决问题之道。
然而,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了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则。
文化研究自身的嬗变引起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它谈得越多,越不清楚自己在谈什么。
于是,文化研究者似乎面临着跟当初比较文学者试图界定其学科性时相同的困境,这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