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幼儿园课程整合理论及应用

浅谈幼儿园课程整合理论及应用

文章编号:1672-6758(2009)01-0004-2作者简介:刘立民,副教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

邮政编码:111004浅谈幼儿园课程整合理论及应用刘立民摘 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通过整理、归纳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中外有关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明确了幼儿园课程整合与幼儿整体发展观的关系,分析出目前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基本趋势,对今后幼儿园课程如何进行整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整合;趋势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幼儿园课程设置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幼儿的终身发展。

因此,研究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目前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基本趋势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设置与调整,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上有关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讨论已成为我国幼教研究的热点,广大研究者们介绍或提出了各种课程理论与课程模式,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促进了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新发展。

在此指导下,我国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1.以整合的课程观念代替传统的课程观念的趋势。

幼儿园的课程观念是由幼儿教育者的哲学观、社会观、发展观、儿童观以及教育观共同影响决定的。

由于不同的幼儿教育者在上述观念上的不同,他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也有着许多差别,于是就出现了诸如经验主义课程、人本主义课程和学问中心课程的课程观。

经验主义的课程观注重传统的教育模式,人本主义的课程观注重幼儿的个人特点,学问中心的课程观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各有所长,各有不足。

而整合的课程观则认为:课程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实现机制是渐进与突变相统一;整合,就是对课程本身多方面内容的整合。

这一观点,对传统模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全盘否定,对外来的新兴的模式也非一味推崇,而是提倡适当吸取其中的合理内核加以整合。

2.以统一、整合的课程目标体系取代分散的课程目标的趋势。

课程目标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课程目标在表述时,可能会划分为不同的方面。

在国外,围绕着课程目标的问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博比特(F ・Bobbirt )、泰勒(B ・W ・Tyler )为代表的行为目标,英国学者斯腾豪斯(L ・Stenhouse )为代表的展开性目标,美国学者艾斯纳(E ・W ・Eisner )为代表的表现性目标。

在这些目标体系中,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目标却是以行为方式来界定的,这就使得课程的设定一般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测评,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从课程中消失;展开性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展开性目标注重的是过程。

表现性目标则不像行为目标那样封闭,也不像展开目标那样仅仅关注过程,它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活动的结果上。

然而,很多情况下,通过一两次活动又很难对结果进行评价,所以,人们认为表现性目标也过于模糊,很难起到课程指南的作用。

我国幼教理论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吸取了国外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把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行为目标的补充形式,以弥补每个目标的不足的观点。

他们认为,利用行为目标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幼儿的行为来表示对教育结果的预期,利用表现性目标可以表述那些难以用具体行为来表述的情感态度类的目标,利用展开性目标可以保证课程活动的弹性,为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这一认识,实质上就体现了目标体系的整合。

另外,在实践中,幼儿教育工作者也注意了课程内部不同层次的目标的整合。

具体体现在国家级课程目标与省市级、幼儿园乃至班级课程目标的相互沟通与整合;在符合国家级目标前提下,实现课程目标的多样化、本土化与乡土化;在幼儿园课程目标流程中,实现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及某一活动的具体目标四个层次间的整合,等等,都反映了以统一、整合的课程目标体系取代分散的课程目标的趋势。

3.同一领域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相同内容相互联系,进而实现课程内容整合的趋势。

领域是教育或研究过程中一类内容的组织体系,是对教育内容的一种整合。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组信息,它告诉孩子们是什么、为什么、是谁、什么时间、怎么样等问题。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教育分为五大领域,即: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五个方面。

而实际教育工作中又将艺术区分为美术和音乐,将数学又从科学领域中分离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七方面的内容。

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又存在着同一领域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相同内容相互联系的问题,所以,经常出现相同领域之内、不同领域之间课程整合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时常注意将不同领域的内容,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主题课程、单元课程。

这种方式,体现了不同领域相关内容的整合。

4.以混合型的课程组织代替分科课程安排的趋势。

我国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主要有分科、综合和混合型三种模式。

分科模式重视以学科为中心安排幼儿活动,强调知识的分门别类,如将幼儿园的五大领域分解为七个学科组织教学活动。

分科模式的教学各学科之间界限明确,逻辑性强,便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系统的学习,・4・第9卷 第1期2009年2月 鸡西大学学报JOURNAL OF J I X IUN I V ERSI TY Vol .9 No .1Feb .2009但其明显不足是忽视了幼儿学习知识的整体性和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幼儿完整经验的获得和发展。

综合模式强调不同学科按照一定的形式(如按主题、方案、问题等)有机地整合起来组织活动,但这种模式重视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强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又存在着各学科知识纵向的系统性不强,幼儿仅能获得零散的知识的问题。

从实践结果看,如果想使课程获得最优教育效果,课程组织就不应该只采用单一形式。

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课程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形式的混合或融合型,这种有分有合模式即混合型模式,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或问题将部分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不能整合的学科特别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仍按该学科的自身发展顺序进行组织。

当然,这种模式并不一味强调综合,是否综合或是哪些领域需要综合取决于活动的需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获得关于某一经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二 如何进行课程整合1.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整合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课程中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既内容的纵向联系;二是不同的、相关的领域之间内容的联系,即内容的横向联系。

课程内容联系和整合的形式很多,它包括领域内的教育内容的整合、领域间的教育内容的整合。

(1)领域内的整合。

领域内的整合,实质是对领域内容的整合。

每一个领域的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在一个领域中,教育内容可以做相对的划分,如在科学领域中,有关自然界的内容,有关科技的内容,有关数学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独立性,甚至自成体系,但在现实的课程中,应努力使这些内容之间尽可能地相互联系、有机结合。

如,关于动物的知识,经常地与关于植物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有时跟一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联系在一起,甚至还跟科技联系在一起,其中很有可能有分类、数量等数学的内容。

对于我国大部分的幼儿园来说,课程的整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领域内的整合。

(2)领域之间的整合。

我们知道,领域是对课程内容的相对划分。

由于领域的划分,必然地要割断不同领域间某些固有的联系。

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恢复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一些固有联系,将某些内容还原成整体的、联系的状态,并尽可能发现和挖掘领域间的、更多的联系线索。

这种联系的发现和利用不是为了使领域消失,而是为了使不同领域相互联系,使幼儿园教育发挥更大的整体性功能。

领域之间的整合有两个领域之间的整合、多个领域之间的整合,也有领域之间的零星联系、多点联系和密集联系。

2.在开发与创新的过程中整合活动内容。

良好的活动应该是融目标、内容、环境、材料及方式、方法等要素合理组合,使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一个合理的整合的活动应该是各种活动要素有机结合的活动。

如何才能使各种活动要素有机结合,实现真正的活动整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对活动的开发和创新。

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活动开发和创新不在于名称的新奇,不在于材料的花哨,而在于活动能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在于能真正符合幼儿的需要,在于能启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和体验,在于能为幼儿已有的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

在进行活动开发和创新时,首先要注意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幼儿原有的经验,了解幼儿的现实生活。

在此基础上,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教育资源,开发形式多样、新颖活泼、具有趣味性的多种多样的活动。

这种活动应该能够引发活动要素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应提倡让幼儿从事探索和发现性的活动、观察和参观性的活动、调查和访问性的活动、查阅和阅读性的活动、交流和探讨性的活动、感受和体验性的活动,避免只站在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无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活动的现象。

3.在利用与生成中整合相关知识。

幼儿教育活动的情境是经常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与当前活动相关的信息在不断涌现,有些信息与当前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且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很好地加以利用。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在不断发现新的活动线索,这些新线索,能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因此,要求教育者能够学会在利用与生成中整合相关知识。

实现这种整合,要求幼儿园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生成的氛围,幼儿教师要有一种生成的意识、生成能力,对幼儿新的需要、新的兴趣、新的发现有接纳的态度。

只有这样,活动的生成才能实现,计划的活动和非计划的活动才能整合,幼儿现有的经验才能与新的经验实现整合。

参考文献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2.施良方:课程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小威廉姆・E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5.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Ana lysis and Appli ca ti on of the Curr i culu m I n tegra ti on Theoryi n the K i n dergarten Curr i culu mL iu L i m inAbstract:According t o the basic p rinci p les sti pulated in the Kindergarten Educati on Guidelines,the paper su m s up therelative theories of the kindergarten educati on curriculu m since 1950s.It indicates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gr owth of chil 2dren and the curriculu m integrati on.The paper put for ward s ome suggesti ons about how t o make the curriculu m integrati on of the kindergarten educati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 opment trend of the kindergarten educati on.Key words:kindergarten curriculu m;integrati on;trend C l a ss No .:G610 D ocu m en tM ark:A(责任编辑:陈砚秋 宋瑞斌)・5・第1期 浅谈幼儿园课程整合理论及应用 200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