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课程目标解读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具体目标:1. 数的认识●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 数的运算●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 常见的量●在现实的情景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吨和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 探索规律●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案例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析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教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
根据课标的要求,案例中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会用“凑十法”来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一年级儿童认知结构里具体思维是主要特点,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并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做到运用自如,才会顺利的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和如何凑“十”是教学难点。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是学生学习了“找规律”、“统计”等内容,认识掌握了两位数的组成,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排列、迁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渗透排列组合、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开端,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可能性、运筹、等量交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活动,教学的难点是发现摆数的规律和顺序。
根据课标的要求,案例中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分析本案例共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即:同静——同动——同静——同动。
第一个“同静”环节以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自主学习为主。
一年级教学通过观察“参观运动会”的情境图,从学生熟悉的运动会场景引入,引导学生发现并合作解决问题;二年级通过“用卡片摆数”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探究组数的方法和顺序。
第一个“同动”环节以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讲解、演示活动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年级反馈的每种算法进行比较,发现“凑十法”,并把这种方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转化思想,理解转化过程及方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反馈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移动卡片发现摆数的规律和顺序。
第二个“同静”环节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主。
一年级通过“摆圆片”操作活动,直观地感受“凑十法”,进一步体验转化思想;二年级通过“握手”游戏活动,体会如何有序地进行组数。
第二个“同动”环节以学生的活动展示和教师的演示讲解活动为主。
教师结合两个年级学生活动结果的展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指导学生有序地握手,并按握手的顺序写出组成的数。
在具体的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提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一年级教学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以一些问题提示要观察的一些信息: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小组,每个比赛小组有几位运动员,有多少盒饮料等;接着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有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一年级教学的主要知识目标。
教学的第一个“同静”环节中,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在第二个“同动”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各种算法,在师生的互动中让学生逐步明确:用看图数数的方法虽然能计算出9+4=13,但是如果不看图就很难求出9+4=13;用板手指计算太慢了,如果数比较大就很难操作;用摆小棒(或摆圆片)的方法计算比较直观,但如果没有小棒就没有办法算了。
最后教师通过画思维图,引导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再进行计算,使学生很快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凑十法,并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
9+41+39+4=9+1+3=10+3=1310+3133.一年级进行“摆圆片”操作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凑十法”。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之中,并进行重点指导。
让学生用两种颜色的圆片数分别表示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根据两个加数的多少摆两行圆片,再将一行的圆片分成两部分,把一部分圆片移动到另一行,使另一行的圆片凑成10个,再计算出两行圆片的总个数。
如:9+49:○○○○○○○○○4:●●●●将第二行的4个圆片分成1和3,把1个移到第一行中,凑成10个。
10:○○○○○○○○○●3:●●●10个圆片加3个圆片一共是13个圆片。
4.“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是小学阶段比较主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可能性、运筹、等量交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因此二年级的第一个“同静”环节,让学生先用“1”、“2”这两张卡片摆两位数,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两张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
在感受了摆数的方法和简单的排列顺序后,再用“1”、“2”、“3”这三张卡片摆两位数,让学生明白先用一张卡片和另外两张卡片组数,能组成4个数,再把另外两张卡片摆在一起,组成2个数,3张卡片一共组成6个数。
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的顺序摆数,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明确按一定的顺序摆数的逻辑方法。
在第三个“同静”环节中,通过“握手”游戏,运用前面的方法继续组数,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认识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课标在案例中的体现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创设“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生活的现象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关系或数学问题。
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在以上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考、猜测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了“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并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这一主要的课程目标。
“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
数学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过程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创新的尝试和发现的能力。
本案例的教学中,一年级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主题图、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比较解决问题的各种算法等操作、思维过程,发现“凑十法”,掌握进位加法计算知识,初步渗透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摆数的方法和简单的排列顺序,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方法,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因此,本案例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经历……过程”的过程性目标。
“数学思考”这一目标所阐述的内涵,一方面指向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但更主要的一方面指向学生在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
对学生来说,“思考数学”是一种需要,但更主要的是能够进行“数学的思考”,即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因此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两张数字卡片摆数,在感受摆的方法和简单的排列顺序后,再让学生用三张数字卡片摆数,使学生体会到在排列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认识到排列组合要按一定的顺序,在面临其他现象和问题时,仍然要按一定的顺序,如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有序的交流等。
通过“用数字卡片摆数”和“握手游戏”活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体现了“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观察、操作、推理和抽象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
案例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析“10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比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二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之前学生已掌握了20以内数的顺序,学生会按照十进制计数法数数,知道每个数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认识“〈”、“〉”和“=”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来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习1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是:根据数的意义比较数的大小。
根据课标的要求,案例中预设了下面的目标: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使学生学会根据数的意义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和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