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GEYWXX1201904 2019年4 月日编制人:高二语文组课题:选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导学提纲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阅读导纲的补充资料以及聆听老师课堂的讲授,了解杜牧的生活时代和生平,以及杜牧的主要作品和诗歌成就。
2. 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整合(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一、杜牧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
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
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
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二、咏史怀古诗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二)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 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
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 语言:含蓄
6.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7.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三)鉴赏步骤
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3.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4.要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
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
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
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
一、导入
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到的杜牧
杜牧的作品
二、深入学习《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一)《题乌江亭》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2分钟)
3、作者议论(批判)的依据是什么?
4、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5、对比阅读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按照以上咏史怀古诗步骤鉴赏
史实:
诗人观点:
词句或技巧:
写作目的:
写作技巧:
三、拓展延伸
自主完成对比阅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检测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注: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②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③承露丝囊:群臣赠送的礼物。
④金铺: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成。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
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B.诗人来到前朝遗址,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
写出了紫苔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
得其乐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C.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
从诗的整体看,诗人
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
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
D.诗人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
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