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第1课在母语中生存1.你怎样理解文中第1段“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这句话的意思?答: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尔兰为诗人提供了文学沃土,孕育出诗歌巨匠。
2.文中第4段写到看管公寓的美国老太太对爱玲的认识:“好像有(精神)病。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
答:(1)表现爱玲去国赴美后没有听众的悲哀。
(2)说明作家从母语中离去的可怕,为树立“在母语中生存”的思想依据。
3.作者对于“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是怎样的?答:(1)一个作者作品的质地到底是民族文化的赐予(或:最优秀的作家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2)作者最大的幸福是获得一种真正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共鸣;(3)一个作者,只有为同胞写作,用母语写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生存得坚实。
4.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百年来许多中国作家的梦想。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此奖项,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赢得此项殊荣。
结合课文容,谈谈你对“中国作家与诺奖”的认识。
答:略。
5.请联系课文容和自身生活感受,谈谈你对“在母语中生存”的理解。
答:略。
第2课孔孟语录第3课老庄选言第4课晋公子重耳之亡1.简述课文节选部分重耳的人生经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重耳因骊姬之乱流亡十九年,经过狄国、卫国、齐国、国、宋国、国、楚国、国,开始时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在卫国、国受辱之后,到国已经日渐成熟,终于在楚国时成长为一代君主,在国的帮助下得反晋国,成为真正的国君。
启示:(1)磨难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财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2)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
否则,全部依赖别人,会一事无成。
2.分析“晋侯赏从亡者……遂隐而死。
”一段中介之推的性格特点。
答: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功成不为自己邀功请赏,清高。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不愿与贪天之功的人同流合污)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不慕功名,淡泊名利)总结:在介之推身上,有古代知识分子狷介、耿直的特点,他们为国家鞠躬尽瘁,却不慕名利,清高自赏。
3.谈谈你所了解的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
答:(1)寒食:不生火做饭,吃寒食,插柳为介之推招魂。
(2)清明:祭祀祖先,踏春游春。
第5课垓下之围1.本篇课文中刻画项羽的性格的点睛之笔有哪些?项羽同其他人物之间是怎样的互动的,对塑造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其到了怎样的效果?答:(1)动作有:项羽“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则“皆泣,莫能仰视”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的儿女柔情与部下对他的同情和敬仰。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则“皆披靡”;项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为一组;这两组主要刻画项羽的骁勇善战和敌人面对项羽时的懦弱胆怯。
项羽“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马童则“面之”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对背叛者的蔑视和背叛者的自我羞惭。
项羽“自刎而死”,王翳则“取其头”,余骑则“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与汉军的贪婪和丑陋。
(2)语言有: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刻画项羽的英雄末路的无比眷念而又万分悲凉心境。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刻画项羽的好胜和自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刻画项羽的自尊自爱,知耻重义。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刻画项羽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对敌人的蔑视。
2.项羽认为导致自己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天亡我”;司马迁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认识?答: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幻想重新恢复战国时代诸雄并存的局面,由自己作为天下霸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在规律。
项羽“放逐义帝而自立”的行为恰好给了对手汉王邦以道义借口,于是汉王邦下令三军缟素,以为义帝发丧为由,召集天下诸侯共讨项羽,并最终成功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
另外,项羽的残暴、刚愎自用、不容贤才、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喜好炫耀、不守成约等个性和品德的缺陷也加速了他失败的进程。
3.司马迁在描述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时,以及在对项羽进行总体评价时,他对项羽的态度一致吗?为什么?答:作者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别。
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作者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赞叹与同情;在对项羽作总体评价时,作者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责难与惋惜,这是由于《史记》兼具的文学与史学的双重身份造成的。
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史记》突出描写了项羽身上那些最为的个性和品格,以使之更符合经典性悲剧英雄的审美需要,体现出更强的文学性。
在对项羽进行整体评价时,司马迁则是从历史理性的角度出发,探究“古今之变”的在规律,则不可能回避项羽的取败之道,而从史学的角度对项羽提出责难与批评。
第6课原毁1.以本文为例,说明愈议论文的写作特色。
答:(1)巧用对比、排比、反问。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结构严谨。
先概括,再依次分析,证明,最后做出结论,真是步步递进;更有甚者,如“毁”字,许多语、句有一条明线相呼照应,以至最后点明;而且有一条暗线,落下伏笔(如“怠”与“忌”是“毁”的同义异语,或因果互证),揣摩全文一如绢之细密无间,锦绣哗然。
(3)语言上不只辞必己出,质朴刚健,而且用了很多典型语言来刻画典型人物,深刻、亲切而又生动,艺术地把抽象思维跟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论说文跟记叙文结合起来了。
2.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答: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现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3.愈认为产生毁谤的根源在于怠与忌。
你有不同看法吗,生活中的诽谤难道仅仅因为怠惰或忌妒,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答:举例,如出于政治目的等。
4.千年之前,愈写此文是为针砭时弊,那现在,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略第7课唐诗二首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诗中诗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答:愁苦烦忧——振奋——愁苦(又带有乐观)。
诗的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
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
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
“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
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
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2.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答:“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白的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但是白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天才诗人,他对自己的才华永远充满自信,同时他所具有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使他在屡次面对人生在屡次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始终是坚守理想,在其诗歌当中也总是抱有乐观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尽管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与《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3.这篇作品表现了白诗歌怎样的风格?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体现了白豪放飘逸的风格。
诗的开端破空而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抑郁之深、心绪之乱。
继而又以破空之句直抒郁结,其痛苦抑郁之气喷涌而出。
第三句突然转折,才言“饯别”。
接下来四句称美杜文章的特色,写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
接着又跌落到现实中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力图摆脱苦闷,又难以排遣的郁结。
最后以“散发弄扁舟”的狂放出世之语绾结全篇,表现了对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的蔑视与抗争。
这首诗风格豪放,形式活泼,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一腔抑郁愁绪喷薄而出,有一泻千里之势。
诗人的情感曲折变化,却又气势奔放,抒写抑郁忧愁并不低沉哀婉,仍豪迈狂放。
诗中变化跳荡的情感和意向,鲜明突出的主观色彩,夸写意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白诗歌的个性特征。
登高1.联系全诗,谈谈你对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这首诗的诗眼是“悲”。
是诗人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
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2.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答: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3.联系本诗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一、语言极为精炼。
如颈联十四字,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秋,时之惨;作客,羁旅;常作客,久旅;百年,暮齿;多病,衰疾;台,高迥处;独登台,无亲朋。
可见杜甫晚年诗作的语言却已到了“难易一字”的地步。
二、声律已达圆通。
本诗通篇运用对偶,一二两句句中对,读来口吻流走,全无滞留。
足见杜甫对诗歌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第8课宋词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1.“老父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答:总领全文,奠定了本句乃至全文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