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以礼服人”辩论赛
正方(以理服人)反方(以礼服人)
以理服人的含义: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就是用道理来说服别人。
以礼服人的含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通俗的说:以礼服人就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做到礼仪标准、大方、得体。
给别人一种有礼貌、有素质的第一感。
正方(以理服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到各地去游说他的仁道,有人说靠武力照样可以称霸,根本用不上讲仁道。
孟子说:“靠武力称霸必须要以国富民强为基础,是武力压服而非心悦诚服,而以仁道称霸,以理服人,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使国力强大。
”
辩词一:
以理服人,是为引导人心向善。
自秦朝之后,任凭时代变迁,我们中国一直采用着儒内法,尤其在当今我们这个共和社会,一切法制规章都必须围绕着一个“理”字展开,即民主化、公平化、公正化、公开化。
一切民主化、公平化、公正化、公开化的法律规章都离不开合理化,而合理化本身就是属于以理服人。
一切法律规章都在理之内;理包含一切法律规章。
由此,随便对方怎么说以律制人的优势,都可以去抓住他制定、实行法律规章时的合理性。
没有民主的、公平的、公正的、公开的,以理服人的法律规章,就会回归到秦始皇专政社会!
辩词二:
以理服人,要以自身为榜样,积极阐述真理。
引导大家朝着信服的真理出发。
实现人们对事物的真理认知。
体现社会的公平性、民主行、积极性。
辩词三:
中国传统就是重理,因为在古代中国法律是不完整的。
它有着很大不完善性,然而理却是公平的根本,是体现最能基层人民心声一种方式。
儒学鼎盛,贯穿泱泱大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儒学之所以能够久立而不败,就是因为它把理作为它主旨。
坚持“以理服人”。
当然,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法律都是建立在“理”之上的。
辩词四:
以律服人是以某种不正当行为所带来的惩罚来牵制人不进行该种惩罚,而当人不计后果要进行该种行为时,是无法阻止他的。
而以理服人则是从根本是杜绝了他进行这一行为的可能性。
辩词四的设答:
提问反方:所以你只要提问,当一个已经陷入狂热,无视法纪时候该怎么办?
反方提问:没人愿意听你的道理或者这样制度的执行难度时,你该怎么办?
回答反方: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以理服人”优越性,无关执行难度。
执行难度是由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所干扰的。
应该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
不可同日而语。
回答提问(辩方或评委、观众):
(方式一):首先,说话要注重语气和方式方法。
例如:不要居高凌下、不要恃才傲物、不要盛气凌人、不要骄傲自满;要婉转、要真诚、要给别人认可。
说理之前要摆正心态:对方没有错,只是大家观点不同而以。
然后以提问的方式把对方引进你的话题。
得到你想要的话题之后,就对方的回答来论证你的观点。
对方说话的时候,要认真地听,以表示你的尊重。
当发现歧义时,不防换的角度。
(方式二):直接讲述你自己所能理解的以理服人的例子、典故。
(方式三):如若对方问题尖锐,可以避而不答或以问代答的方式转变问题所带来的尖锐性。
避其锋芒、视隙而进。
附件:
辩论赛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1、选择辩手:
(1)应该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形象气质好。
(2)语文功底深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3)咬文嚼字的能力强,善于抓处辩方辩词中的漏洞并加以辩论。
2、辩论过程:
(1)不能出现失误、在开场时要有强大的气场,不能一开始就输掉气势。
(2)对于辩方提出尖锐问题时要做好相应的回答(参考回答提问方式)。
(3)辩手在辩论过程不能出现极端情绪,不要被辩方打断思维,左右你自己的思维方式。
(4)要敢于提问,以问代答。
从气势上、心理上给予对方压力,并从中控制对方的思维方式。
左右对方的情绪。
是对方进入情绪化状态。
扰乱对方。
(5)答辩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主题攻击,让对方陷入忙于应对状态,从中抓取对方
辩词中的漏洞进行答辩攻击。
3、赛后交流:
(1)赛后应注意社交礼仪,友好相处。
(2)主动向对方辩手报以问候。
(3)尊重辩手,从而赢取对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