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构造地貌
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内动力地貌
一、全球构造地貌---全球或大陆与海洋
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星体引力、气候变化引起的轮廓分布,面积、
高差、形状的变迁
二、大地构造地貌---大陆或海洋地貌单元内部岩浆活动、褶皱、升降、平移构造运动
陆地:山地高原平原盆地
海洋:海盆洋中脊
三、地质构造地貌---褶皱形式、断裂形式、水平或垂直移动、岩浆活动局部
单体的山峰、谷地,山岭,洼地(湖泊)
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形面与构造面
•地形线与构造线的一致性
•地壳运动后,主要受各种外力作用发展地貌,未受内力作用破坏与干扰
地质构造以及其地貌表现
地质作用概述:
•地球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引起这种变化的动因就是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根据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可分为:
•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寂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的能
量来源
旋转能
重力能
热能: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蜕变产生的热量是地热的主要来源,目前认为: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火山、地震、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1)构造运动(又称地壳运动)
•定义: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
•构造地貌:
•第一级:星体地貌,如大陆和海洋;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
根据运动方向可分为:
•水平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运动。
•作用形式:水平挤压或引张力
•作用结果:使地表产生巨大的起伏,并形成大型的褶皱和断裂,又叫造山运动
褶皱和断层
垂直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作用结果:地壳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凹陷产生海侵和海退现象,又称为造陆运动
•(2)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岩浆沿地表软弱带上升,喷出地表者叫火山作用;岩浆侵入到上覆岩层中的叫侵入作用。
(3)地震:是地壳任一部分的快速颤动。
地震往往是和断裂、火山联系,所以全球主要火山带、地震带和断裂带在
分布上常表现出一致性,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按成因地震分三类:
构造地震
又称断裂地震,是地下岩层突然发生错断引起的地震。
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锝90%
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的强度较小,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7%
陷落地震
在石灰岩地区,岩石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一旦上覆岩石的重量超过岩石的支撑能力,地表塌陷,引起地震。
占地震总数的3%
地质构造及其地貌特征
(一)水平构造与方山地貌
•1、水平构造
定义: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的变形。
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或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
•2、方山地貌
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以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
规模较小的叫桌状山。
方山地貌特征:
•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坡折线明显
•典型方山地貌-------丹霞地貌:
在红色石英砂岩组成的水平岩层或单斜构造地区,经过流水沿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后,造成陡崖和峡谷,峡谷与峡谷之间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或城堡状的地貌形态。
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
张家界的丹霞地貌
(二)单斜构造与单斜构造地貌
•定义: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小于25度)。
•成因: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是断层的一盘;
2、地层不等量抬升;
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
岩层产状三要素•一、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
岩层的延伸方向。
•二、倾角:岩层的倾斜方向。
与走向垂直。
•三、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2、单斜构造地貌
•单斜岩层形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态上常表现为两坡不对称的单面山。
•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其坡度受岩层倾角控制,称为顺向坡(或后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称为逆向坡(或前坡)。
因此,单面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变化呈明显的不对称。
单斜构造地貌上的河流
庐山五老峰
(三)褶皱构造与褶皱山地地貌
•1、褶皱构造:
水平方向的挤压力、波状弯曲。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岩层的单
个弯曲称为褶曲。
•褶曲的几何要素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轴面:褶曲两翼的对称面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按褶曲的外型可分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中部岩层向上弯曲;向斜中部岩层向下弯曲。
当外力风化剥蚀后,判断背斜、向斜主要根据地层的新老顺序来确定,若核部为相对较老的地层,两翼对称出现相对较新的地层,则为背斜构造,反之,为向斜构造。
根据轴面的产状分
•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
•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
根据枢纽的产状分
•长轴褶曲: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层走向平行
•短轴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
等轴褶曲:又称为穹隆构造,由于岩浆倾入地壳使上部岩层拱起而形成。
2、褶皱山地地貌
•(1)背斜山和向斜谷
在年轻的褶皱构造上,由于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到侵蚀破坏,地表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地形倒置
•在岩层的褶皱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节理,因而侵蚀破坏较快,从而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
相反,向斜核部因为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致密,故侵蚀较慢,形成向斜山。
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3)长轴褶曲与平行岭谷
•长轴褶曲由多个褶曲相互平行排列组合而成,在地貌上表现为岭谷平行相间排列。
四川东部平行岭谷最为典型。
(四)断裂构造
•岩层受内力作用后,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引起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
•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的,称为断层,无位移或位移不显著的称为节理。
1、断层要素
断层各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和断层盘。
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
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
下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一盘
断层类型
•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断层地貌
断层崖
地垒与地堑
地垒:由断层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地堑:由断层下降所形成的谷地
(五)火山地貌
•火山活动造成的各种地貌。
通常由火山喉管、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主要有锥形火山和盾形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