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而交往中,习语被广泛使用。
因此,对习语的理解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习语的准确理解显得尤为必要。
然而,在翻译习语的实践中,不同翻译家有不同的理论。
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却能够更好地指导习语翻译以实现源语读者和与接受语读者反应上的最佳对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1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对《圣经》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意思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对等”(1993:118)。
功能对等理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
首先,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就是将源语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不仅要传达源语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引申义也传达出来。
唯此,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
其次,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它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要求“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形式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
二、功能对等与汉、英习语翻译
习语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在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习惯用
的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定性的词组或句子,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
习语的整体意义并非是其构成词语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引申意义、比喻意义,所以富含有的文化含义。
这种文化含义往往与一个民族生活其中的生态有关,也与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出自文学的、宗教的典故有关。
由于生态、地理环境、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而,作为文化浓缩的习语也存在很大差异。
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翻译要实现源语读者与接受语读者在反应上的对等。
因此,在翻译习语时,只有充分地考虑并准确处理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功能对等要实现的目标。
(一)社会文化差异和汉英习语翻译
汉语习语“木已成舟”若直译为“wood has been made into ships”,英语读者就不知道其意。
所以此翻译不可接受。
要使英语读者和中国读者对此习语的反应基本对等,就必须将其的核心意思译出来。
它的意思是比喻做成的事已经无法改变了。
因此,把它译为“what has been done cannot be undone”,英语读者就能够很准确地明白其意了。
再比如,汉语用“蟾宫折桂”比喻考试考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直译为“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英语读者会一头雾水。
在翻译时必须做适当的调整。
因此,可将其译为“to wish sb. every success”就
很好了。
(二)文化缺失与汉英习语翻译
汉语有许多成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在翻译时要做妥善处理。
如成语“一龙一猪”比喻两个人在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的聪明、能干、有出息,另一个是极端的愚蠢而毫无希望。
如果将其译为“one is a dragon,another is a pig”,英语读者不会明白的。
在英语中无意义相类似的成语可以替代,这时就必须将其核心意思译出。
所以应当将其译为“one is capable,while the other is extremely incompetent”比较为英语读者接受。
类似的习语还有“穿小鞋”(to make things hard for sb.),“吊膀子”(to flirt with)等等。
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汉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
因此,要在准确理解英语习语的基础上将其译成汉语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
比如,英语习语“up a gum tree”。
要直译成“上胶树”,汉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因此,要将其比喻义“处于困难境地”,汉语读者才能得其要领,也就是译为“进退两难”。
类似的还有“you canno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人不可貌相)。
(三)意象差异与汉英习语翻译
由于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习俗不同,因此,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意象也有较大差异。
如:
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
一贫如洗——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若在英译汉时把符合英语读者习惯的意象词“oyster”,“church mouse”,“horse”,直译成“像牡蛎一样哑”,“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健壮如马”,那么汉语读者就很费解。
同理,汉译英时如果仍保留汉语的意象,那么英语读者就很难理解了。
如此,汉英读者就很难实现反应上的对等。
只有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不同意象所蕴含的巨大文化差异并作适当调整才能将其译成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从而读者的反应对等才能实现。
三、结尾
总之,汉英习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时,一定要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把传达意思和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有效度的重要标准。
只有准确传达习语核心意思和文化内涵并能使源语读者和接受语读者反应对等的翻译才是最佳翻译。
诚然,在翻译习语时,要实现源语读者和接受语读者反应上的完全对等是十分困难的。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同民族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读者反应的对等,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5.
[2]包恵南,包昂.中国文化和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04.
[3]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