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周维新X(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摘要:简要阐述了孔子的伟大精神,以及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关系和自我修养诸方面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 40-092.25Abstract :T his paper g iv es a brief acco unt of the g reat ness o f confuciss'spir it ,w ith r egar dto his outlook on the aim ,contents and metho ds of educatio n ,on t 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teachers &st udents,and on the teachers'self -cultiv atio n.Key words :confucius ;educatio n . CLC :G 40-09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81(2000)04-0034-(04)一孔子(前551-前479年)是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伟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现山东泗水),后迁居曲阜(今山东曲阜市)。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
他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他管理过牛羊,也管过仓库,当过会计,这些事都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所不屑的。
贫贱的少年生活,使他发奋自学,渐渐地通晓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学问,靠着勤奋和“不耻下问”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孔子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的忠厚诚实和好学,使他的知名度愈来愈高,为他日后的大办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孔子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孜孜不倦,死而后已。
孔子的办学可分三个时期:三十岁至三十五岁为初创私学时期;三十七岁至五十岁为大发展时期;六十八岁至七十三岁为尽心办学兼整理典籍时期。
前后学生达三千余人,培养出了七十二个高材生。
孔子自己评价自己说:“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全身心投入教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论语》中,记录了有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关系、教师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起着警世作用。
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要培养的人材是“圣人”,象尧舜那样。
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
此“君子”属于统治阶级范畴。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他认为做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他把做官和学习看得同样重要,而且互补互用,这第13卷第4期2000年12月 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 nal o f Jiax ing College V o l.13.N o.4Dec.2000X 收稿日期:1998-09-11. 作者简介:周维新(1938-),男,汉族,浙江海宁人,嘉兴学院教师确是一种很实际很恰当的想法。
孔子是个通才,他懂礼、乐、射、御、书、数,能开设许多门功课,如《周易》、《尚书》、《诗经》、《礼》、《乐》、《春秋》等。
他提倡文、行、忠、信四教:文指文献,相当于今之智学;行指行为,属道德规范;忠包括孝和悌,孝指孝顺父母长辈,悌指爱护弟妹并给他们做榜样,属道德范畴,也属心理素质;信指人际之间要讲信用,属于德育。
孔子教门人弹琴、唱歌、射箭和驾御马车。
这种教育方式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当时最先进的素质教育。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在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他的种种教育方法可用“诱”和“导”两字加以概括。
“诱”者,属于培养学习兴趣;“导”者,则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孔子十分讲究教法,有许多方法值得现代人借鉴。
1.寓教于乐,或者说是兴趣教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愉快的学习心态是学好功课的必要条件,这是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大研究课题。
孔子在教法上是很高明的,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他认为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游憩在礼、乐、射、御、书、数之中。
在《礼记・学记》篇中记载着:“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包含着兴趣学习的因素。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教育艺术,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的优等生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好一个“欲罢不能”!谁能够使自己的学生钻研功课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谁就一定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人才。
2.诗教乐教孔子十分重视诗和音乐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作用,认为诗与能说会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这就是说,你要学好语文,就得学好诗。
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诗的作用可以振奋人心,可以认识社会,可以使人合群而团结,也可以因内心不平而用来讽刺,还可以使人懂得孝敬父母和忠于国君的道理,并获得许多动物、植物的知识。
诗的功能多且大,所以要注重诗教。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既然诗歌使人振兴,礼使人在社会上站得住脚,音乐使人的所学得以完成。
按照孔子的这个理来说,那么在教育中如果删除或贬低了诗歌和音乐,其教育质量肯定是难于提高的。
孔子自己对于音乐的爱好确实达到了迷恋的程度,《述而》中写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韶》是虞舜时的乐章,想不到古典音乐竟有如此撼人的力量。
孔子直到晚年弦歌不断,临死前还在唱歌。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意即: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孔子把音乐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的思想,对今人依然有着很重要的教益。
优秀的音乐是健康而高雅的艺术,国际上许多著名学者指出,深爱音乐的人很难与犯罪行为联系起来。
我们许多人不是抱怨犯罪率高吗?那么何不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强诗歌和音乐教育呢!?・30・ 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3卷3.启发式教学孔子有一句大家熟知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意即: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东方的角落,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的角落,便不再教下去了。
这一条语录包含了三层意思,既有启发式教学法,又有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还有循序渐进的方法。
孔子很讲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他常表扬学习而有所发挥的学生。
有一次子贡问:“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虽贫穷而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
”子贡又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淇奥篇》)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称赞道:“赐(子贡之字)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能有所发挥了。
”(《学而》)又一次,子夏问:“‘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绸子画着花卉呀。
’(《诗经・卫风・硕人》)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道:“首要的是白绸的质好,其次才是美。
”子夏接着说:“那么是不是第一是仁义,然后才产生礼乐呢?”孔子立即赞叹道:“你真是能启发我的。
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八佾》)这种教师的表扬,也应看作是启发式教学。
表扬能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
还有暗示和比较,也是启发式教学方式。
由此看来,启发式教学并非今人所创,而是古已有之。
4.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为的是讲究实效,跟形式主义是泾渭分明的。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则不可跟他讲高深的学问。
”(《雍也》)意即:不切实际、唯求尖深,好高骛远、惟图快速、贪多无厌、不讲效果等等都是有悖于教育规律的。
5.问答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强调自我教育,着重培养自学能力。
以教师为主,必然是灌输,可说是自他教育。
如果把自我教育和自他教育联系起来,使你不能不思,不能不学,那就是问答式教学法。
启发式中往往要提问,那么问答法的提问当然要把启发式贯穿始终。
问答法与前苏联的谈话法教学有原则区别,更不是漫不经心的漫谈和漫无中心的茶馆聊天。
问答法首先是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其次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三是必须有教益、有收获。
《论语》中有许多师生问答的生动篇章,如《先进篇》中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师生谈及志向。
这里没有教条主义,没有形式主义,没有烦琐哲学,有的是师生平等和深厚的感情,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其乐融融。
6.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优缺点和特长。
孔子对学生的观察极细心,知人甚深。
他不搞简单的“一刀切”,针对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问题,回答也各不相同。
他对学生的特长了如指掌,他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他亦十分清楚,他曾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先进》)《论语》中到处可看到因材施教的例子。
孔子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人不同对待的典范。
孔子谈学习方法,往往把思想道德修养同智力教育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有许多格言,如论述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31・第4期 周维新:孔子的教育思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过,则勿惮改。
”(《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孔子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述而》)这些德智并顾、思维训练和学习记忆相联系的语录,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
温故知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要灵活地学习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和子贡有一段对话探讨这一问题。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记得住的吗?”子贡说:“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答道:“不是的,我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
”孔子强调融会贯通,有其科学性。
我们知道,人的智能通过科学训练可以强化,可以提高。
融会贯通需要分析、综合、提炼、概括,这属于高级认识阶段,融会贯通也是一种科学记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