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燃料油质量分析
摘要:对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化矿处石油科于2010年所检期货燃油共108批次的检测结果进行质量分析,合格率为89%,其中水分与闭口闪点合格率较低,分别为93.5%与96.3%。
在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下不同样品间数值变化较大,而与油品计价关系密切的项目如水分、密度则多接近于限值。
关键词:期货燃油质量分析数值变化
燃料油作为成品油的一种,是石油加工过程中在汽油、煤油、柴油之后从原油中分离出来的较重的剩余产物,广泛用于船舶、工业锅炉等的燃料。
燃料油是目前我国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品种。
在2001年10月15日原国家计委公布的新的石油定价办法中,正式放开了燃料油的价格,燃料油的流通和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较高。
从2004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燃料油的进出口配额。
目前我国燃料油资源的供应总量中,进口资源大约占50%以上,燃料油已成为除原油以外进口量最大的石油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期货交易所于2004年8月正式推出180CST燃料油期货。
由于我国是燃料油进口大国,因此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尤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2010年燃料油期货累计成交合约9150.79万手,成交金额32118.82亿元,同比增长59.07%,占期交所总成交金额的4.35%,占全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金额的2.46%。
为了更好地保障期货燃油的质量指标,宏观地
了解广东期货燃油市场库存油料的质量状况,现对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化矿处石油科于2010年所检期货燃油共计108批次进行质量分析。
1 期货燃料油品质规格要求
(1)密度。
密度是燃料油最重要、最常用的物理指标,它既是燃料油也是油品计量中必不可少的计算系数。
(2)运动粘度。
粘度是燃料油重要的性能指标,是划分燃料油等级的主要依据。
它是对流动性阻抗能力的度量,其大小表示燃料油的易流动性、易泵送性和易雾化性能的好坏。
(3)灰分。
灰分是燃烧后剩余不能燃烧的部分,灰分过多,将形成结垢,特别是催化裂化循环油和油浆掺入燃料油后,燃烧后剩余硅铝催化剂粉末会加剧设备的磨损,影响使用寿命。
另外,灰分还会覆盖在锅炉面上,影响导热,加大燃料消耗。
(4)残碳。
残碳是指燃料油在无空气补充的条件下经蒸发和热解后形成的残留物。
燃料油的残碳多,表明油品容易氧化生成胶质或积炭从而降低油品在储存及运输中的稳定性。
(5)倾点。
倾点是评定燃料油低温下流动性的指标,也可作为评估油品中石蜡结晶倾向的依据。
过高的倾点会加大油品在低温环境中运输和泵送的困难。
(6)水分。
水分的存在会影响燃料油的凝点,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燃料油的凝点逐渐上升。
此外,水分还会影响燃料机械的燃烧性能,可能会造成炉膛熄火、停炉等事故。
(7)闭口闪点。
是指燃料油挥发气体的最低闪火点。
涉及使用安全的指标,也反映燃料油中轻质组分的含量,闪点过低会带来着火的隐患。
(8)含硫量。
燃料油中硫及其衍生物的含量。
含硫量过高的燃料油不仅会在运输和使用中腐蚀容器与管线,而且亦会在燃烧中生成污染环境的硫化物。
(9)总潜在沉淀物。
预测燃料油在储存或使用中生成沥青质等沉淀物多少的项目,是评定油品稳定性的数据。
(10)钒含量。
期货燃料油中的钒含量是被限制的。
有钒化合物会导致气相腐蚀,不仅侵蚀炉体还能损坏耐火材料,缩短锅炉寿命。
表1 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质量标准
2 检测结果
2010年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化矿处石油科对108批次的期货燃油样品进行检测,,其结果有7批次样品水分含量超出标准限值、4批次样品闭口闪点超出标准限值、2批次样品密度超出标准限值、1批次样品运动粘度指标超出标准限值。
其中1批次样品为水分含量和运动粘度超出限值,1批次样品为水分含量和闭口闪点数超出限值。
共计12批次的样品不及格,占所有检测样品的11%。
表2 108批次检测的期货燃料油结果统计表
通过对108批次期货燃油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下,多数检测项目的数值变化较大。
在与油品计价关系密切的项目如水分、密度多接近于限值。
期货燃料油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期货燃油交易的成功与否。
一般而言,在现货贸易中,如果发生油品质量问题,所涉及的仅是单批次的贸易有关各方,影响
范围有限,而期货交易和交割品种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或事故,很有可能产生影响巨大的连锁反应,风险所牵涉的影响难以预见。
所以,按照严格的检验细则进行交割检验,对防范和处理风险和事故的发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晶,高丽峰,殷光伟.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流动性检验.中国市场,2007(45).
[2] 王立敏.高油价影响下的我国燃料油市场——上海燃料油期货上市两周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06(9).
[3] 张锁华.浅谈船用重质燃料油质量指标及其影响.江苏船舶,2010(3).
[4] 牟明仁,贺新安,徐嫔,金金照,赵雪蓉,洪坤.部分进口燃料油质量分析.石油商技,2006(1).
[5] 周新民.国际船用燃料油质量标准的动向.交通标准化,1999(3).
[6] ISO 8217-2010,船用180cst燃料油检测标准[S].
[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石油和石油产品试
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8] 上海期交所公告[2011]2号,燃料油期货合约及相关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