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

(共33套127页)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精品教案汇总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型:新授来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定义2、特点二、乳化现象1、定义2、特点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2、特点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情景创设: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吗?练习: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练习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练习:1、将10g蔗糖溶于100g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2、将50g食盐溶于100g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是()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听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利用图片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g,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探究思考:哪些物质可以做溶剂,哪些物质可以做溶质?溶剂:水、汽油、酒精等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二、乳浊液: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1、洗衣粉洗衣服2、洗发水洗头发3、洗餐具时滴加洗洁精效果更好认真分析,慎于思考,畅所欲言,争相交流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与生相联系学以致用通过素材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思考能力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练习展示本课习题学生练习巩固知识布置作业作业分类作业内容难易程度(难中易)适宜学生(优中困)预计完成时(分钟)必做题伴学中普中15选做题完成练习中优生10教后小记得: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容易理解。

失:提问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改: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面要更宽。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能力目标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讲解、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理解学习溶液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1、公式2、变形二、溶液的配置1、步骤2、实验仪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情景创设:提问:在现实生活中,向相同体积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一匙白糖和两匙白糖所得溶液有什么不同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师生活动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活动探究,学习新知判断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0.5g、1g、1.5g固体硫酸铜。

交流:详见下表试管编号溶液颜色比较溶剂质量1 浅蓝色102 蓝色103 深蓝色10归纳:对有色溶液来说,可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区分溶液的浓稀小结:溶液的浓稀一定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含量的高低讲解:溶液的浓稀不能准确地表示一定量的溶液里溶质的多少,但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组成。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其中的一种。

设问: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表示溶质的组成?讲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板演:1、计算公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2、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溶液的密度互动2讨论交流:在下表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试管编号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1 0.5 102 1 10 31.510议一议:将上述实验中第三种溶液均分为两份,每份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为什么?出示例题 把50g 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多少克水?提示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总结: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讲解:解: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则 50g ×98%=(50g+x )×20% X=195g答:需要水195克小结: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稀释后溶液质量等于稀释前溶液质量和加入水的质量之和。

讨论:如果把50g 换成50ml ,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题?总结:还需要溶液的密度练习:11页 在线测试 (找学生代表板演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A 、食盐 B 、面粉C 、植物油D 、石灰石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是( )A 、豆浆B 、果酱C 、矿泉水D 、蔗糖水听讲 巩固练习利用图片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小组交流 展示 点评学生审题教师点拨学生板演点评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互动3实验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出示实验步骤:1.计算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所需要NaCl和水的质量NaCl 8克、H20 42克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NaCl,例入烧杯中。

3.把水的密度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NaCl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4.装瓶存放点拔: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左物右码2.选择量筒的标准3.注意量筒的读数小结:1.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2.仪器:托盘天平,量筒、药匙、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讨论:哪些因素可造成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低?㈢质疑释疑,精讲点拨1、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应向此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多少克?或蒸发掉多少克水?分析:抓住解这道题的关键:当溶质质量分数为20%时,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各是多少?解:认真分析,慎于思考,畅所欲言,争相交流思考回答。

巩固练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与生相联系学以致用通过素材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思考能力2、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生理盐水,需要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分析:抓住解这道题的关键:根据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来解。

解:㈣达标测评:挑战自我1、4题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练习展示本课习题学生练习巩固知识布置作业作业分类作业内容难易程度(难中易)适宜学生(优中困)预计完成时(分钟)必做题伴学中普中15选做题完成练习中优生10教后小记得: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容易理解。

失:提问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改: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面要更宽。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课题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3. 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 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能力目标1.通过开放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对饱和溶液理解;2.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的方法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3.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化学,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解性概念,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概念;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情景创设: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 【阅读】课本12页联想与启示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