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妇产科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妇产科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妇产科新生儿科护理常规一、窒息1、概念:是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而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

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智能异常等远期后遗症。

2、临床特点:根据窒息程度可分为轻度和重度两个阶段,能相互转化。

评价常采用Apgar评分,对新生儿五项观察指标,即出生5分钟评分,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

(1)轻度窒息,又称青紫窒息,评分为4-7分,全身皮肤青紫色,呼吸表浅或不规律,心跳规则,强而有力,心率常减慢(80-120次/分),肌肉有强度,对外界刺激又反应,喉反射存在,若不及时治疗,可转变为重度窒息。

(2)中度窒息又称苍白窒息,评分为0-3分,皮肤苍白阙冷,指(趾)端及口唇暗紫,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心跳不规则,心音弱,心率少于80次/分,喉反射消失,肌肉张力松弛,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

3、医疗目标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加强对高危妊娠胎儿宫内情况的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处理。

产妇临产后须严密观察产程,经常听胎心,观察羊水颜色等,发现异常积极处理。

严格掌握产科手术指标,操作规程,避免发生胎儿损伤。

分娩前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4、护理目标(1)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能清理干净,恢复自主呼吸,抢救成功。

(2)母亲恐惧消失,并配合医生、护理人员,护理好婴儿。

(3)新生儿出院时体温、血常规正常。

(4)母亲没有发生并发症。

5、护理问题新生儿(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中羊水粘液有关。

(2)体液不足与有效体液量丧失,调节机制无效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新生儿抵抗力下降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母亲(1)恐惧与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有关。

(2)预感性悲哀与现实的或预感的丧失新生儿及可能留有后遗症有关。

6、专科评估(1)病史(2)身体状况(3)辅助检查7、护理措施(1)凡估计胎儿出生后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分娩前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氧气、保暖、急救药品及器械等。

抢救必须及时、迅速、轻巧、避免发生损伤。

(2)抬头娩出后及时用吸引管或手挤压法清楚鼻咽部分泌物、羊水等,胎儿娩出后,取头低位,在抢救台继续清楚呼吸道的羊水和分泌物。

如效果不佳,可配合医生采取气管内插管吸取。

动作要轻柔,避免负压过大损伤咽部面膜。

(3)保暖,吸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

(4)卧位姿势按具体情况而定,若无产伤,新生儿娩出后以右侧卧位为主。

(5)按医嘱纠正酸中毒,给5℅碳酸氢钠3-5ml/g加25℅葡萄糖10ml脐静脉缓慢注射,必要时重复给药。

(6)体外心脏按压新生儿取仰卧,用食指、中指有节奏地按压胸骨中段,100次/分。

(7)复苏时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注意患儿面色、呼吸、心率、体温、出入量变化。

(8)适当延迟哺乳,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以维持营养及抗生素预防感染。

(9)产妇做好心理护理,在适当的时间告诉产妇新生儿情况,正确产妇合作。

8、健康教育高伟孕妇应加强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引起新生儿窒息的疾病。

二、早产儿1、概念: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28周而未满37周,体重在2500g以下身长小于47cm的活产新生儿。

2、临床特点(1)呼吸浅快、节律不规则并出现间歇性呼吸暂停,易出现紫绀现象,尤其在吸奶后。

(2)体温调节功能差,常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升降,体温一般较低。

(3)吸吮能力差,容易溢奶,呛咳,生理性黄疸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易出血,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增大,皮下脂肪少,指甲未达指尖,易并发感染。

3、医疗目标(1)掌握新生儿的特点,加强对早产儿的处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2)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4、护理目标(1)早产儿呼吸道规则正常,吸奶后无紫绀现象。

(2)早产儿在暖箱体温保持在-37℃,吸吮力较好,不发生感染。

5、护理问题(1)体温调节无效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有关。

(2)母乳喂养中断与早产儿吸吮能力差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早产儿来自母体的抵抗力减少,补体水平低下,抵抗力较低有关。

(4)低效型呼吸型态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肺泡组织不健全,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呼吸肌发育差,使肺膨胀不全有关。

6、专科评估(1)病史包括孕妇和胎儿、胎盘因素等(2)患儿身体状况等7、护理措施(1)保暖A、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

B、凡体重小于2500g者应放置温箱内,根据需要调节向内温度和适度,使早产儿温度保持在36-37℃,可改测体温四小时一次,最高和最低温度差小于1℃.C、热水袋热水瓶也可使用,但注意勿发生烫伤。

(2)喂养出生后6小时起可喂糖水,尽可能12小时喂奶,一般从4ml开始,缺乏吸吮能力的课用滴管或鼻饲喂奶。

应补充维生素k1和维生素c ,10日后补充维生素A、D ,2个月补充铁剂。

(3)缺氧的护理A、呼吸暂停及窒息,做人工呼吸或弹足底刺激使啼哭恢复呼吸。

B、哺乳前后給氧数分钟,必要时间断吸氧,氧浓度30-40℅。

(4)预防感染加强早产儿室和用具的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工作人员定时查体及做鼻咽部分泌物细菌培养。

(5)一般观察和护理A、每4小测体温一次,每日测体重一次。

B、保持侧卧位。

C、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D、观察记录早产儿的饮食量,大小便,有无呕吐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8、健康教育(1)加强孕期检查,指导孕期卫生,充分重视引起早产的因素。

(2)积极治疗高危妊娠以减少早产的发生。

三、暖箱的应用1、入箱条件(1)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下或孕周小于37周早产低体重儿。

(2)异常新生儿,如新生儿硬肿症,体温不升者。

2、暖箱温度及湿度标准根据早产儿的体重、体温、出生天数、胎龄大小来决定,相对湿度在55-60℅。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参考数出生体重(g)暖箱温度(℃)35℃ 34℃ 33℃ 32℃≤1000 出生10天内 10天后 3周后 5周后<1500 出生10天内 10天后 4周后<2000 出生2天内2天后3周后<2500 出生2天2天后3、暖箱的护理(1)入箱前准备自水管内加蒸馏水50ml左右,使箱内保持一定湿度。

(2)预热暖箱一般先调至34℃,然后再根据上表按早产儿体重调节所需温度。

(3)婴儿应穿单衣避免散热,如室内温度适宜且病情需要可以裸体。

(4)一切治疗护理操作应尽早在暖箱内进行,尽可能集中一次进行操作,尽量避免打开暖箱,以免箱内温度波动过大,必要吸氧辅助治疗时,可将皮管从两端旁小孔通入。

如称体重,静脉注射或抢救时,应加盖绒毯或在红外线开放式暖箱中进行。

(5)及时巡视观察享温及新生儿一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根据病情测量体温,并记录暖箱温度,根据体温调节暖箱温度。

(7)因箱内温度相对过高,应注意足够的母乳喂养,必要时饮水。

4、出暖箱条件(1)体重大于2000g以上,一般情况良好。

(2)箱内婴儿体温已属于正常或偏高,吃奶良好,体重持续上升者,可出暖箱,但出暖箱后仍应密切观察注意护理。

5、暖箱的清洁和消毒(1)每日用1:200的84液清洁暖箱内外,并随时将沾污的奶液及葡萄糖等用湿布擦净,同时更换小床单,清洁后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

(2)水箱用水每天更换一次,更换时把水放尽,在倒入蒸馏水,以免细菌滋生。

(3)长期使用暖箱者应每周彻底消毒一次,定期做细菌培养。

(4)对于抵抗力极低,体重小于1000g的新生儿所用衣服、尿布之类,均需高压消毒后使用。

6、注意事项(1)暖箱不宜置于太阳直射或有对流风的位置,以免影响箱内温度的控制。

(2)应经常检查是否有故障或调解失控现象,以保持正常使用。

四、卡介苗接种1、定义是经过人工培植活的、减毒的牛型结核杆菌。

是无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液,不加防腐剂的活菌苗,用于预防结核病。

2、目的:预防结核,增强新生儿机体抵抗力。

3、接种对象:正常新生儿出生24小时以后,无禁忌症住院期间应全部接种。

4、禁忌症(1)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足月小样儿。

(2)发热,体温高于37.5℃。

(3)腹泻,顽固性呕吐或严重不良者。

(4)化脓性皮肤病,脓包病或病理性黄疸。

(5)新生儿窒息抢救未好转者。

(6)新生儿肺炎及颅内出血等合并症者或有明显临床分娩创伤者。

(7)严重先天畸形或先天性疾病。

5、操作步骤(1)护士先洗净双手,戴口罩。

(2)核对姓名、床号、性别、出生日期。

(3)暴露左上肩部位,其他部位注意保暖。

(4)摇匀菌苗,核对药物瓶签和有效期。

(5)用75%酒精棉球消毒安瓿颈部,锯出痕迹后,用棉球擦去玻璃屑,将安瓿颈部折断。

(6)用1ml注射器抽取菌苗。

(7)再用酒精消毒皮肤。

(8)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针头斜面朝上,平行刺入,左手固定针栓,右手慢慢同东针芯,注入形成黄豆大小的皮球,拔出针头。

(9)填写记录并签名,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发给产妇卡介苗接种证,并嘱咐3月后取所属区防疫站检查。

6、注意事项(1)菌苗应保存在冷暗处,2-8℃,不能冷冻,专人负责,不能与其他药物同放,从冰箱取出后,室温下不地超过30分钟。

(2)接种操作应在室内,不宜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日光下暴露40-120分钟菌苗死亡。

(3)菌苗打开不超过30分钟,超时则废弃不用。

(4)接种部位正确,操作方法正确,剂量准确,如操作中剂量不足,针头滑出,应抽按原针眼进针。

(5)注射前应三查七对,注意失效时间及有无破裂,并将菌苗充分摇匀方可注射。

(6)有特殊情况,应暂缓接种卡介苗,并告知产妇或家属在适当时间、地点补种,并注明“未种”及原因。

五、乙肝疫苗接种1、定义:是由提纯的乙肝表面抗原经灭活后加入吸附剂制成的生物制品。

2、接种对象:出生24小时内新生儿。

3、禁忌症(1)发热体温在39.0℃以上者。

(2)早产儿体重低于2500g者。

(3)严重畸形。

(4)过敏、严重皮肤病。

4、操作步骤(1)洗净双手,戴口罩。

(2)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等。

(3)暴露右上臂,其他部位注意保暖。

(4)摇匀菌苗,核对瓶签和有效期。

(5)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

(6)注射部位为右上臂三角肌。

(7)母亲表面抗原阴性者注射5ug,阳性者或双阳性者先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一支后一周左右再注射乙肝疫苗。

(8)填写各项记录,发给产妇乙肝疫苗接种卡,核对床号、姓名、性别等,并嘱咐1一个月、半年指定时间、地点进行第2、3次接种。

5、注意事项(1)安瓿破裂,药物变质,有摇不散的块状物不得使用。

(2)接种时一人一针一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3)接种后应观察全身或局部反应。

(4)疫苗保存2-8℃,不的冷冻,专人负责,专用冰箱。

(5)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卡填写完整并用铅笔标明2、3针接种时间、地点。

六、新生儿脐带护理出生后10-24小时之内剪脐带,减少感染。

1、用物准备:%碘酒、棉棒、脐绷带、剪刀、止血钳、云南白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