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技术相关知识
滴速调节
年龄 病情 药物
成人-----40-60滴/分 儿童-----20-40滴/分
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者-慢滴 休克、脱水、脑水肿者-快滴
高渗药、钾盐、升压药、降压药-慢滴 利尿剂、脱水剂-快滴
滴速计算
静脉点滴速度的计算方法: (1)已知每小时输入量,计算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每小时输入量×滴系数)÷60
(2)70年代末期 一次性使用头皮钢针
(3)80年代初期 开放式留置针
(4)90年、 98年 密闭式留置针
(5)2004年 安全密闭式留置针
(6)2006年 安全型PICC
鉴于以上危险因素的存在,为保证病人安全,输液的工具也逐渐向着安全的方向发展。
输液工作模式的转变
被动静脉输液治疗工作模式
主动静脉输液治疗工作模式
左右松动针芯
10.垂直向上 旋松拔出护针套
11.穿刺 针尖斜面朝上,以 15-30度角,直刺静 脉进针速度慢
12.送导管 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到5-10 度角, 继续进针0.2cm 后 撤针
持针座及白色针翼,将导管 与针芯一起全部送入血管
13.撤出针芯 松开止血带 打开调速器 撤出针芯
14.固定 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 透明敷帖固定,延长管 U型固定,肝素帽要高 于导管尖端,且与血管 平行,Y型接口朝外
概述
静脉输液的定义 静脉输液的目的 静脉输液方法的选择 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
定义
静脉输液是利用 大气压和液体静 压原理将大量无 菌溶液、电解质、 药物由静脉输入 体内的方法。
目的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 碱平衡失调。
补充营养,供给热量。 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抗感染、利尿、解毒等治疗
15.注明穿刺时间,告知相 关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病 情调节滴速
使用注意事项
1.观察滴速,发现穿刺部位 有渗血、渗液时,立即重新 消毒,更换贴膜
2.留置时间72小时 3.尽量避免穿刺侧肢体下垂,
防止血液回流堵塞 4.密切观察留置部位静脉情
况,及时询问患者感受 5.静脉套管针不应用于常规
采血 6.留置侧肢体不宜测量血压 7.输液前抽回血,确认通畅
输液原则
输入溶液的种类和量应根据患者的水、电 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程度来决定
一般遵照原则:
先晶后胶 先盐后糖 先快后慢 宁酸勿碱
静脉输液方法的选择
外周静脉输液法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输液法(PICC) 中心静脉导管输液:锁骨下静脉置管、输
液港
静脉输液工具的发展
(1)70年代中期前 反复使用的钢针
评估病情:诊断、生命体征,有无严重感染、出血倾向; 血小板、凝血四项;既往史、基础病;解释
穿刺部位:有无瘢痕、畸形、出血、感染等 治疗方案、用药情况 血管评估:肘部血管,包括血管深浅、粗细等;可视或可
触及 确定穿刺部位,做好标记 体外测量置管长度,并记录 测量臂围,并记录
测量长度
协助病人摆好穿刺体位, 病人平卧,穿刺侧手臂 外展90度。 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 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 锁关节反折再向下至 第三肋间隙。
渗透压 280 352 650 610 1030
1200-1500 1098 1190 2526
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
(二)新观念输液部位的选择
外周静脉 :5天以内一般输液(等渗液) PICC : 输液5天以上 、特别化疗治疗
的患者 中心静脉:危重患者(普通导管) 肿瘤患者:中晚期首选输液港 化疗治疗:首选PICC或输液港 长期输液:首选PICC或输液港
01
部分常用药物的PH值
环丙沙星
环 丙 沙
多巴胺 吗啡 吗啡
星强力霉素
环
顺铂
丙庆大霉素
沙
星
钾盐
万古霉素
血液
环吡嘧啶
5-FU
大仑丁
氨卞青霉素
阿素
23 4 5
酸
6 78
生理pH
9 10 11 12 13 14
碱
部分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药物 阿霉素 环磷酰胺 5-FU 长春新碱 3%氯化钠 TPN 甘露醇 5%碳酸氢钠 50%葡萄糖
化,防止导管脱出。 2.保持管道通畅 3.穿刺点局部护理 4.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预防院内感染。 5.并发症观察:观察有无静脉炎、感染、空气栓塞、
气胸、导管栓塞、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等。
护理常规
三、注意事项 1.输注液体前必须回抽检查有无回血,输液
过程中密切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管路及 输液辅助装置连接是否紧密;出现液体流速 不畅,使用10ml注射器抽吸回血,不应正压 推注液体。
(三)输液工具(PICC)
➢ PICC是唯一授权给护士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方法简单快速 安全,将穿刺的盲目性变得直观,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无威胁患 者生命的并发症出现。不需要局部麻醉,穿刺时不限制病人 的手臂活动,病人痛苦小,与颈内静脉穿刺相比,具有较多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更广泛推广及使用。
PICC的适应症
测量上臂围
1. 穿刺点上10cm 2.两手测量并记录数据 3.定期测量留置手臂周长 4.>2cm考虑血栓或静脉炎
伤史 血管外科手术史慎用 凝血障碍、免疫抑制者慎用 双侧乳腺癌患者或有上腔静脉综合症者慎
用
血管的选择
成人:
贵要静脉 (首选) 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
儿童: 通常选择贵要静脉、 头静脉、头皮静脉 或隐静脉
腋静 脉
双上肢贵要
静脉/肘正
贵要 静脉
中静脉/头
肘正中 静脉→腋静
静 头静脉脉分 脉→锁骨下
支
静脉输液技术及相关知识
肿瘤科 刘秀丽 2016.6.6
肿瘤科护理人员合影
科室在职护理人员22人,2015年共收治病人人次, 2016年圆满完成新病房楼搬迁工作,
全科护理人员团结协作,无护理投诉及护理并发症发生, 在保证科室工作顺利开展的情况下,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措施 之一。由于疾病和创伤等原因导致机体水、 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通过静脉输 液可以快速的补充丧失的体液、电解质、 增加血容量,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此外、 还可以通过静脉输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因此,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相关知 识和技能,以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PICC置管技术
常规穿刺法 塞丁格法(微插管鞘技术,MST) 超声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US+MST)
常规穿刺法
穿刺部位:肘下 血管条件:好--粗、直,看得见、摸得着 穿刺针粗:16G 并发症多:出血、静脉炎 应用范围:受限 成功率:56-70% 对操作者要求:静脉穿刺技术好
静脉→上腔
头静脉 静脉中下
= 提示表
浅静脉走 1/3
入深部
血管的选择
➢ 若四肢血管条件极差,可考虑自颈外静脉置 管
➢ 右侧肢体首选 ➢ 血管条件欠佳时,可进行彩超下血管定位及
脂肪厚度的测定
静脉血管直径及血流量
头静脉 贵要静脉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无名静脉 上腔静脉
6mm 8mm 16mm 19mm 19mm 20-30mm
主动静脉治疗工作模式
接诊患者
药物性质
评估患者
文化程度
血管条件
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器材
完成输液治疗,并发症降至最低
(一)药物因素影响
PH值和渗透压对静脉的影响
PH值的影响: 低于4.5或高于9.0引起静脉内膜损伤
渗透压: 文献表明:﹥450mOSM/L会引起中度静脉炎
﹥600mOSM/L则必定引起静脉炎
溶液分类
晶体液
右旋糖酐 代血浆
浓缩白蛋白 水解蛋白
葡萄糖溶液 等渗电解质溶液
碱性溶液 高渗溶液
胶体液
氨基酸 脂肪乳 维生素 矿物质
静脉高营养溶液
晶体溶液: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有效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衡。 胶体溶液: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 静脉高营养液:提供热量,补充蛋白质,纠正正氮平衡,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比传统穿刺方法:成功率提高,减少了穿 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出血、神经损伤), 减少了术后静脉炎和血栓发生。
完整置管步骤
操作前:核对、评估、确定穿刺部位、测 量置管长度、臂围、物品准备
操作中:置管前准备、穿刺、局麻、预冲 导管
操作后:胸片、维护指导、记录等
操作前
核对医嘱、知情同意书 操作前评估:
(2)已知每分钟滴数,计算每小时输入量 每小时输入量=(每分钟滴数×60)÷滴系数
(三)输液工具(锁骨下静脉导管)
目的: 为长期不能进食或丢失大量体液者补充高热量、
高营养液体及电解质 需要迅速输入大量液体,纠正血容量不足,升高
血压者 进行长期化疗,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外周
静脉难以维持长时间输液者
2.冲管:输入化疗药物、氨基酸、脂肪乳等 高渗、强刺激性药物或输血前后,应用最少 10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并遵循生理盐 水、药物注射、生理盐水的顺序原则。
3.封管:先用最少10ml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 导管,再用肝素液正压封管,封管液量应2倍 于导管加辅助装置容积。
4.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脓 性分泌物,患者有无发热等感染表现,如出现 以上情况,应考虑拔除静脉置管,必要时行导 管尖端细菌培养
护理技术要求较高
后期维护费用较高
置管后并发症较多(如:感染、导管堵塞 等)
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情况,导管是否通畅。 2.评估穿刺点局部和敷料情况。 3.查看贴膜更换时间、置管时间、置入长度。 二、护理要点 1.妥善固定:注意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体外长度的变
塞丁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