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构造教学文案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我国近代的区域地质调查是以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 美国
庞培勒(R.Pumpelly)、维理士(B、Willis)、德国李希霍芬 (F、 V、Richthofen)等都曾对我国的地质构造进行初步研究。
鲁迅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地质略论》(1903)中简要地介 绍了我国各时代地质特点及地质构造发育历史。
经过十年动乱,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又重新恢复,1978年中 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编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 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1977年陈国达 指导,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主编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 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张伯声主编的1:400万 《中国锒嵌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锒浪状嵌构造》 (1980);张文佑主编的1:400万《中国断块构造图》及说明书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1974);1980年黄汲清 指导,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等编的1:400万《中 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中国区域构造轮廓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第二节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 第三节 前震旦系古中国板块的形成 第四节 古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形成 第五节 中新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增生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二、地质力学 三、多旋回构造说 四、断块构造 五、地洼构造说 六、波浪状镶嵌构造
1978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值得提出的 是马杏垣等(1979,1981)在前寒武纪和重力构造两方面,李 春昱等都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大地构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板块构造学说越来越被广大地质工 作者接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石油勘探的需要,对板内构造作了 大量的研究。
二、地质力学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据陈国达等简化1977)
六、波浪状镶嵌构造
地壳是由不同方向和不同规模的构造带分割成的一级套一 级的大大小小的块体,再由这些构造带、断裂带以及断层、节 理结合起来的不向等级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构造带两个大圆构造带。 中国恰好处在二大圆构造带的丁字接头和劳亚壳块的东南 一角。 “地壳波浪”或“地块波浪”。褶皱断裂隆起带的所在是 波峰,地快块沉陷带分布在波谷。不同方向的波峰与波峰相交 地区隆起相互叠加,波峰往往更高;波谷相交地区,由于双重 沉陷波谷往往更低,形成地块;波峰与波谷相交地区,则因不 同情况,有时表现较高,有时较低。 地球发展总的趋势是以收缩为主。在地球收缩时,收缩到 最小体积的趋势应为四面体,因而要发生四个收缩中心。地球 的四个收缩中心是:太平洋中部、北冰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 这些地方表现为明显的洼陷。它们的对极是四个最明显的隆起: 非洲地台。南极地台、加拿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
三、多旋回构造说 研究方法--地质历史分析法
所谓地质历史分析法,简单地说,就是以 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 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 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 构造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 同性与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多旋回构造 构造迁移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据黄汲清,1980)
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
—
斯
喜 马 拉 雅 构
滨 太 平 洋
构 造 域
古 亚 洲 构 造 域
造
域
四、断块构造
研究方法—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 中国大地构造主要是受北北东和北北西向以及北东东 和北西西向两套X型剪切断裂所控制 断块、断拗和断皱三种类型
岩石圈断裂——切穿整个岩石圈到达软流圈 地壳断裂——到达上地幔顶部 基底断裂——切穿整个花岗岩质层,到达玄武岩质层 盖层断裂—切断沉积盖层,到达结晶基底顶面 层间滑动断裂——发生在各构造层之间的层间滑动面
中国断块构造分区略图
S-桑干期;T-太行期;J-晋宁期;Z-震旦期;C-加里东期; V-海西期;I-印支期;Y-燕山期;H-喜马拉雅期
五、地洼构造说
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主要依据可概括为构造反 差强度、岩浆活动特点、变质作用特点、地壳运动类 型,构造区的结构等五个方面。
地壳演化规律:地槽—地台—地洼 地壳发展动“定”转化递进说 地球内部物质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称散聚交 替说。排斥就是上地幔软流层下部物质由于温度增高 密度减小,从深处向浅处运移,引起该处强烈的地壳 运动,并以水平运动占优势。吸引就是上地幔软流层 上部物质,自浅处向深处凝集,导致该处地壳运动转 弱,致使垂直运动显示优势。
中国主要构造体系略图
力球 又自地 来转壳 源惯运 于性动 地离的 球心起 自力源 转。是 速地在 度球重 的自力 变转控 化惯制 。性下
离的 心地
1-纬向构造体系;2-经向构造体系;3-新华夏系复式褶皱带;4-新华夏系断裂;5-新华夏 系褶皱束;6,7-歹字型构造体系褶皱及断裂;8,9-山字型构造体系褶皱及断裂;10-河西 系断裂;11-旋扭构造断裂;12,13-其他体系褶皱;14-祁吕贺山字型构造槽地;15-其他构 造槽地;16-中生代花岗岩;17-中生代玄武岩;18-古生代花岗岩
我国的地质调查机构创造于1912年。1924-1929年相继编 出三幅1:100万地质图,值得提出的是李四光教授在1939年出 版的专著《中国地质》,黄汲清于1945年发表了《中国主要地 质构造单位》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195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编制的1: 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 纲要》;1962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所编制1:300万《中华人 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其他重要著作有:1960年陈国达的《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 义》;1960年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概论》 ;1963年北京地质学 院区域地质教研室的《中国区域地质》等。
研究内容与方法--七个工作步骤
(1)鉴定每一种构造变形(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把它划分为 张性、压性、扭性、张扭性、压扭性五类。 (2)辨别构造形迹的等级与序次,按照序次查明同一断面力学 性质可能转变的过程。 (3)把有成生关系的构造形迹,包括褶皱、断裂等组成的构造 带以及和这些构造带有关的地块和岩块组成的统一体划归一个构 造体系。 (4)根据具有相似组合特征的构造体系的迭次出现及它们分布 规律划分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 (5)通过对部分地或全部地占有同一空间的构造体系的相互影 响,分析它们之间的复合或联合关系。 (6)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类型构造体系中的应力活动方式。 (7)模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