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 2:为什么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 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 提示:通过对噬菌体中蛋白质和DNA的研究表 明,仅在蛋白质中含有S,而P几乎都存在于 DNA分子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想一想 • 噬菌体的结构和侵染细菌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 提示:噬菌体的结构包括核酸分子和蛋白质外
细菌内没有放 射性的T2噬菌 体
DNA进入到细菌 细胞内,指导T2噬 菌的增殖
细菌内有放射 性的T2噬菌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赫尔希和蔡斯发现:细菌体裂解释放出 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 不能检测到32S标记的蛋白质。这结果说明 什么?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壳。侵染细菌的过程包括:吸附、注入、生物 合成、组装、释放。 • 看一看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从哪些方面说明了DNA 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 提示:①DNA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 质;②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2)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 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噬菌体增殖场所是 大肠杆菌细胞内,除噬菌体的DNA做模板起指
导作用外,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蛋白
质的场所核糖体、ATP和相关酶等全由大肠杆
菌提供。
• 3.结分果组及分析 结果
含32P噬菌 体+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 32P,32P主要分布 在宿主细胞内
结果分析
32P-DNA进入了 宿主细胞内
含35S噬菌 体+细菌
宿主细胞内无35S, 35S-蛋白质外壳
35S主要分布在上 未进入宿主细胞留
项目
含35S的T2噬菌体 侵染大肠杆菌
含32P的T2噬菌体 侵染大肠杆菌
搅拌、 上清液 离心后 沉淀物
放射性 ⑱高. 放射性⑳低 .
放射性 ⑲低. 放射性 .高
细菌裂解后放出的 检测不到 35S 标 T2噬菌体 记的蛋白
检测到 32P 标记
的DNA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离心
离心
蛋白质外壳留 在细胞外,不起 作用
35S
• 大肠杆菌+含35S的培养基―→蛋白质含
的大肠杆菌
32P
• 大肠杆菌+含32P的培养基―→DNA含
的大肠杆菌
35S
• •
(T22)噬标菌记体T2+噬含菌3体5S的大肠杆菌―→含32P
的T2
噬菌体
• T2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含
的T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4.实验表明 •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DNA 进入到细菌的细胞
中,而 蛋白质外壳 留在外面。
• (2)子代T2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 亲代的DNA 遗传的。
• 5.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未起到遗 传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清液中
在外面
2.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资料仅细供参考菌,不当实之处,验请联系”改正。时,分别用同位素32P 和35S作出标记,如下表: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核苷酸 氨基酸
标记32P 32S
3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
请(分1)析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和32P ,
原因是子代噬菌体的DNA是以侵入细菌的亲代。噬菌DNA(含32P ) 为膜板 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含31P的脱氧核苷。 酸)合成出来的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5S ,
原因是
。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含32S的。氨基酸)未进入,在细菌体
内,是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含35S的氨基酸)合成新的蛋白质外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2)代谢特点: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不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
• (3)增殖特点:在 自身遗传物质 的作用下, 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 成分。
•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3.过程及现象
• (1)标记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