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概要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概要

用到具体事物上的心智操作。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中把各事物归入一定的顺序
中,使之彼此发生一定联系的过程。
在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联系的活动中,上 述各种心智操作——分析、综合、比较、分类、 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都不是以单 一的形式出现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以这样或那样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
⒍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7、迁移的作用 8、策略与方法 总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
响,并且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 互相影响、综合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
利用给定的工具将点燃蜡烛固定在墙 壁上
利用给定的工具将两根悬挂在天花板 上的绳子接在一起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㈠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给定了问题条件的现实和问题要 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的差距,是现实和 目标之间存在的一系列障碍。
问题一般由三种基本成份构成:条件、 目标和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阶段
提出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与问题 2、动机和情绪 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主要内容
思维的概念 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种类
㈠什么是思维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 的反映。
思维需要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来实现, 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思维与感知觉的异同
㈡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研究表明,动机强度的适中点会随解决的问题的难度 而变化。一般来说,越是解决复杂的问题,其动机强 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些(如图6-4)。
情绪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高度 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从而阻碍问题解决;而 愉悦和兴奋状态则能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 的情绪背景
3、联想与启示
思维是依据规律有步骤的和连贯的思考, 而想象则可能一下子跳过中间的好几个步 骤,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㈡想象的功能 ⒈预见功能 ⒉补充功能 ⒊代替功能 ㈢想象的过程
一般认为,想象主要借助粘合、夸张、典 型化和拟人化等方式来实现新形象的创造 过程。
㈣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分为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充分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影响,限制其消极作用 2、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帮助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注意变式在理解概念中的作用 4、词和感性材料正确结合也是掌握概念的必要条件 5、正确下定义有助于概念的掌握 6、概念运用也是理解概念的重要环节 7、概念的同化与异化,形正确的概念体系,有助于
逐步完善地掌握科学概念
第五节 想象
想象什么是想象
1、含义:想象(imagination)是人脑对已 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 过程。
想象与记忆表象的关系
2、想象和思维的关系
想象的结果是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而思维的结果则是以概念和思想的形式表 现出来;
㈠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中典型和极端的情况。
做梦的原因主要有:①身体内部的某些生理变化;② 外部刺激的作用;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 生活,尤其是睡觉前的某些事情或情景引起大脑皮层 的过度兴奋,则有可能构成梦境。
创新程度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意识角度
我向思维与现实思维
第二节思维过程及规律
⒈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
不同方面或各种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则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部分、各方面和 各特征联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关系, 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心智操作方式,二者密 不可分,互相依赖和互为条件。
原型启示是指在其他事物和现象中获得的 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⒋定势
定势(set)又叫心向,是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 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 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量水”实验
⒌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 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
⒉比较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异同点和关系的思 维过程。
⒊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对象和现象的 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并舍弃个别的、 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 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 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⒋具体化和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将抽象概括形成的一般认识推广应
⒉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活动不反映直 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而是借 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 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四)思维的种类
分类标准
类型
思维的凭借物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思维过程的依据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规则
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比较复杂,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⒈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语言是思维物质外壳,它依靠思维的充实和
丰富而得到发展。 ⒉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二者在本质属性、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构成
要素以及规律性质上的不同。
(三)思维的基本特征
⒈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 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 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一条“倒转的 U型曲线”,即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强度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随之 上升,直至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下降。
因此,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解决,只有中等 强度的动机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水平。
第三节 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反映。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用词来标识。 二、概念的形成 社会实践活动是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三、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借助语词来实现的, 是人类已有概念的一个有组织的经验传递过程和学习 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