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势语的特点手语是听力残疾人特殊的交流方式。
手势语是用手的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来表达意思,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语言形式。
中国手势语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国手势语的特点(一)形象、生动、简洁、清晰、富有感染力是手势语的最大特点这也是几百年手势语一直被听觉障碍者所乐于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手势语的这个特点主要与听觉障碍者打手势时身体姿势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相关。
他们在交谈时,手臂舞动多姿,面部表情丰富多彩,宛如一个戏剧家在进行表演,使人一目了然。
所以有些学者主张在手势语前面加上“表情”两个字,而称之为“表情手势语”。
健听人运用有声语言时,可以用声调高低、语气的轻重、急缓来表达感情。
同样一声“啊!”可以表示惊奇、恐惧、惋惜、赞美等不同的情感。
而手势语是无声的语言,没有语音语调,主要依靠手势动作的幅度的大小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感情、状态和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等。
例如表达“害怕”的情感时,可一手拍打胸部,面部略呈惊恐状;用双手急剧拍打前胸,面呈恐慌状,张大口。
即表示受到极度惊吓或刺激。
再如,表示下雨的程度,双手五指张开,指尖向前,上下微动是下小雨;一手五指分开微屈,指尖向下快速上下挥动,动作幅度较大是下大雨;如果一手急速上下挥动,加上面部激动的表情,即下暴雨。
同时手势动作的方向在手势语表达中也起着示意的作用。
例如,“帮助”的手势动作是:双手张开掌心向外,推动两下表示给别人以帮助;双手掌心向内,挥动两下表示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双手掌心向侧拍动两下,是表示共同帮助其他人的意思。
(二)手势语具有国际通用性具有国际通用性是手势语的另一个主要特点。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听觉障碍者都使用各自的手势语,但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听觉障碍者走在一起,用手势语很快就能沟通。
尽管有些特定的词语双方有不同的手势动作,不能立即被对方理解,但并不完全妨碍彼此间的沟通。
这也是任何有声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对多国手语图比较可以发现以下几种情况。
1.各国手势语有完全相同之处。
如,“电话”,其表形和使用电话的动作都一样;“下雨”是自然现象,其表达方式各国不约而同的都用相同的手势动作来表示。
2.手势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如,“花”的手势各国都是模拟花朵开放时的状态,这种模拟各地稍有区别。
中国用单手,日本、美国用双手,“世听觉障碍”用会意式,以鼻嗅动作表示,使用时听觉障碍者很快就能互相理解。
表示事物轻重是用重物下沉的姿势来表示,尽管美国的手势稍有不同,是用计量的码来表示,但都抓住了事物同一个特征,很容易理解。
3.手势不同,但意思可以理解,如,“男”,中国以短发表示,美国和“世听觉障碍”用戴帽子的动作表示;“女”中国、美国、“世听觉障碍”都是用戴耳环表示。
这些手势抓住了不同人的象征物的特点。
尽管日本分别用拇指和小指表示男、女,但结合日本人的语言习惯来理解,也很容易理解。
手势语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无声语言,它依靠双手动作配合面部表情及身体姿势变化来传递信息,表述情感。
手势语具有一种共同性,即国际通用性。
人虽有人种、民族、国家之别,但都具有人类的共同的思维和情感,自然界中的事物形状大都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和交往有很多相似之处,各个国家制定手势语的方法和途径基本上也是一致的,这就是手势语具有通用性的基础。
健听人进行跨国交流需要学习外语,要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几年的或更长的时间,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听觉障碍者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彼此就可以运用手势语自由交谈。
当然手势语的国际通用性主要体现在生活方面,而科学文化交流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手势语具有灵活生动、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汉语中的许多同义词近义词,手势语只用一个手势动作就可以表示出来。
例如,美丽、漂亮、好看,都用“一手食指、中指先置于鼻部,然后绕环并收缩,伸出拇指”来表示。
快乐、高兴等词都用“双手掌心向上,在胸前上下搧动,脸露笑容”来表示,表示高兴的程度也无须很多词汇来表示,只要加大和缩小手势动作的幅度就可以表示不同程度的高兴与快乐。
但是手势语的这种简便性从另一角度看是表达的粗略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在汉语中,对一件事的叙述,如“李明比张小学习好”,也可以写成“张小没有李明学习好”。
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句子的词序是稳定的,而在手势语中却有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李明比张小好,学习。
学习,李明比张小好。
学习,李明大于张小。
李明大于张小,学习。
以上几种表达方式在手势语中都是可以的,手势语与汉语相比,在词序、语法要求上要松散得多。
在手势句子中,手势词语的排列次序往往可以灵活变动,不过这种灵活并不是随意的,必须是以对方能理解为原则。
二、中国手势语的设计中国手势语同其他语言形式一样,要有自己的词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产生新词汇来表达新生事物。
制定新的手势语词无疑是完善和发展手势语的首要课题。
(一)中国手势语设计的原则1.形象性原则手势动作要直观、形象,直接反应事物的外在特征。
这是手势语最大的特点,也是符合听觉障碍者运用视觉接受信息最便利的特点。
因而设计手势语时抓住这一特点才能使手势动作有极强的表现力,能比较准确地表达事物,易于学习和应用。
例如:椅子:左手直立,掌心向右;右手食、中、无名、小指弯曲与左手掌成直角,指尖抵住左掌心,仿椅子形状。
雨:一手五指微曲分开,指尖朝下,上下快速动几下,表示雨点落下。
2.通用性原则设计一个手势语词时,必须要考虑到能否被不同地域的听觉障碍者所能接受,因此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地听觉障碍者对这一事物的不同的手语表现形式,抓住共同特点,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怀疑:一手伸拇指、小指,放于胸前交替摆动,表示是非、好坏不肯定。
怀疑是心理活动,所以手势动作就在胸前,拇指表示好,小指表示坏,好坏不肯定所以来回摆动。
好坏不肯定是怀疑的核心内涵,这一手势具有共同性,符合通用性原则。
再如:“病”: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搭于另一手脉门处,如中医诊脉动作。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这都是诊治病人例行的检查内容,所设计的这一手势动作具有通用性,易被人接受和理解。
3.相对稳定性原则手势语词或动作,在使用过程中,要保持相对稳定和一致。
一个手势语词应只用一个语形表示,当这个词与其他词构成一个新词或短语时,它的手势动作不能改变,要保持相对稳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基本词,也就是说一个手势语不论在什么语言环境中,都应用一个固定的手势动作表示。
例如:工:一手食指、中指与另一手食指搭成工字。
当表示工人、工厂、工会等词语时,这个工字手势动作不变。
“树”:双手拇、食指相搭成圆形,向上移动象征树干。
当表示松树、柳树、杉树等词语时,这个树的手势动作不改变。
稳定性原则,促进了手语基本词的产生,提高了构词能力。
4.适量使用手指字母原则手指语可以准确地表达出汉语中的每一个词,但由于手语是无声的语言,听觉障碍者不能通过没有声调的手指语准确判断所要表达的词语,不容易理解其意义,因此手势语词的创编应坚持以手势为主,手指语为辅的原则,控制手势语当中手指语的使用量。
能用手势动作表示的词汇尽量采用手势动作表示,凡是难以用手势动作表达的词语可采用借助手指字母,通过表音的方法创编把手指语结合到手势动作当中,例如,用手势动作表示各民族名称的手势,这些词很难用一个手势动作概括出来,如果用每个民族名称的首字母加上“族”的手势表示,这样便可以有一定规律可循,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
汉族(H)、蒙(M)、壮族(Z)、回族(H)等。
为了弥补手指语给听觉障碍者理解辨认手势语词的困难,建议拼打手势语时一定要准确显示口型以便听觉障碍者能理解。
5.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手势动作要比较准确地表达词目的含义。
科学性原则亏形象性原则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如,制订手势常常要选取被表达事物的特征,而事物的特征很多,有本质的或非本质的、典型的或非典型的、易被理解的或不易被理解的,但科学性原则要强调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的、典型的和易被理解的特征,依此制订出形象的手势动作。
如:牛:一手伸拇、小指,拇指尖抵于太阳穴,小指尖朝前,模仿牛角的形状,这是选择牛的典型特征来构思的。
如“蚊子”:右手伸拇、食、小指,食指尖朝下在左手背上点一下。
这个手势动作就是抓住蚊子吸血的本质特征来构思的。
(二)手势语设计的方法手势语是形与义的符号,它代表对某种事物理解的概念。
因此在设计手势语词时,除了要考虑到设计的原则外,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方式。
手势语词汇的设计有以下六种方式:1.象形式《说文解字》中许慎定义为:“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为:描摹物体形状,而线条(笔画)随着物体的轮廓而弯曲。
这类手势语词是直接模拟事物的外部形状(部分或全部、动态或静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直观地表现出该词的意思和概念,使人见形知意。
这类构词方式是手势语中最常用、最生动、最活泼、最易被听觉障碍者接受的方式。
它又有以下几种情况(见图和说明)(1)表示事物的全部外形葫芦双手拇、食指搭成圆形,由下向上做弧形移动,下大上小,仿葫芦外形。
(2)表示事物部分外形牛一手伸拇、小指,拇指尖抵于太阳穴处,小指尖朝前,仿牛角尖状。
(3)表示事物动态水一手横伸,掌心向下,向一侧做波纹状移动。
(4)表示事物静态床双手食、小指直立,中、无名指与手掌成直角,指尖相触,拇指自然弯曲,仿“床”的形状。
椅子左手直立,掌心向右;右手食、中、无名、小指弯曲与左手掌成直角,指尖抵住左掌心,仿椅子形状:(5)模拟事物或动作的形象降左手直立,掌心向外;右手食指直立贴与左手掌心,由上向下移动。
大双手侧立,掌心相对,同时向两侧移动,幅度要大些。
(可根据实际情况模仿大的状态)写字一手拇、食、中指相捏,如执铅笔写字状。
2.会意式《说文解字》中许慎定义为:“比类合谊(义),以见指捣(挥),武信是也。
”意为:合并数字之义类,以见所指向的一字。
会意式手势语词就是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手势动作,组合为一个新的意义,这个新的意义不同于象形式手势见其形知其意,而需要透过事物的外形、动作和面部表情,加以引申、联想、意会等方式理解所表示的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含义及人受到某种物体、信息的刺激引起的感受性反应。
它又有以下几种情况(见图和说明)这类事物一般没有明显突出的外部特征,有的比较抽象,很难用象形式来直观表现,因用描摹与此类有关的其他事物,来间接地表达该词的意义。
(1)用手的动作象征某种意思去一手拇指、小指、由内向外移动。
走一手食、中指分开,指尖朝下,交替向前移动。
(2)表示事物的动态慢一手横伸,掌心向下,上下微动几下,象征物体运动速度缓慢。
歪双手先直立,掌心向对,然后同时歪向一侧:(3)表示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冷双手握拳曲肘,臂部紧贴于上身微动,如冷的发抖状。
(4)借他物的象征意义意会本意牺牲左手横伸;右手打手指字母“x”的指式,置于左手掌心上,然后向左侧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