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柏拉图美学

柏拉图美学


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最早建构了二元论哲学体系。 “相”(Idea)的理论(理念论):把世界分为两个。 现实的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世界,是短暂的、变动的、 不纯粹的、混杂的、不完满的,因此是不真实的;“相” 的世界是永恒的世界,是静止的、纯粹的、完满的,因此 真实的,具有一般性。 由此延伸出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本质与现象、 概念与具体等相关问题,成为几千年西方哲学讨论的一个 中心。 尼采:整个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实质上就是柏拉图的 思维方式,即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伸展。 “相”——英文为Idea,国内学术界通常译为“理 念”,也有译为“理式”、“意式”等。
柏拉图认为,凡是由人的理性推理认识的东西总是真实 的,永远不变的,而凡是意见和非理性的感觉的对象总是变 动不居的、不真实的。
同时,关于“相”的知识是先验的。 “如果我们出世以前就获得了这种知识,并且带着它生 下来,那我们在出世以前和出世的时刻就不仅知道‘一样’、 ‘大些’、‘小些’,而且知道一切‘本身’。是不是?因 为我们这个论证既适用于‘一样’,也同样适用于‘美’、 ‘善’、‘公正’、‘神圣’,总之,适用于我们在问答辩 证过程中标上‘本身’印记的一切;所以我们必定是在出世 以前已经获得了关于这一切的知识。”
这种美本身是与哲学知识以及真理,属于同一类的东西。 认识美本身的道路,实质上也是一条探索真理的道路。
2.美与爱、善以及生活本身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不朽:“我相信人 们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为了获得不朽的声望,赢得后 人的爱戴;他们的品德越高,就越要这样做。他们所爱的是不 朽的事物。” 追求不朽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生育,把自己的精血传给子孙万代,让自己的 生命在后代身上得到延续。 二是生产精神作品,把自己的思想传给当代和后世,青 史留名。这种方式与智和德相关。比如,像梭伦生育了城邦的 法律,哲学家们生育了各种德性。
比较起来,人们更愿意生产出精神产品。“只要看一看 荷马、赫西俄德和其他大诗人,羡慕他们留在身后的为他们在 人世间获得千古芳名的美好子女,那么人们就会愿意选择生殖 心灵子女而不愿意要肉体子女。” 追求这种不朽与智慧和善相关。而智慧与美是相关的: “因为智慧属于最美的事物,而爱是对美的爱,所以爱必然是 爱智者”。“爱就是希望善永远为自己所有。” 因此,这也是一种爱。 生育与世俗的爱与性相关。“一切生物之所以具有这种狂 热和爱情,都是为了追求不朽。”“美是主宰生育的命运神或 生殖女神。”爱美也是与不朽相关。 由于追求不朽,人就要爱,爱美或爱智慧、爱善。爱与 真、善、美被内在地连接在一起。
第二讲 柏拉图美学
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 347 年)出身于雅典的贵族。早年受过 很好的教育,熟悉赫拉克利特哲学。 20岁时起跟随苏格拉底求学,直到 苏格拉底被处死,前后共8年。后来 游历埃及,在那里学了天文学,考 察了埃及的制度文物。然后又去意 大利的西西里,得罪了国王,据说被卖 为奴隶,被朋友赎回。40岁时柏拉图回 雅典建立学园,授徒讲学。公元前367年和361年,他又两次 重游西西里岛的塞拉库萨,都失望而归。晚年一直在学园著 述讲学,80岁时去世。
这里明确地把善看作是最高的“相”。善是包括美、正义 在内的各种事物的原因和根据。 太阳比喻:在可感世界中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是太 阳。仅有视力和可视对象还不足以使肉眼看见对象。善在可知 领域中也占有与太阳同样的位置。 太阳不仅是所有可见事物可见性的创造者,同时也使得它 们得以生成、生长和哺育;虽然它自己不是生成的。 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并且从善得 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本质,而善自己却不是本质,而是超越本 质的东西,比本质更尊严、更强大。 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的能力,即是善的 理念。 太阳是认识可感事物的源泉,使可感事物对象显现出来, 同样,善决定可知对象所是,使之向心灵显示出来。
与认识对象相对应,认识能力也分为两个部分、四个等级。 第一部分:“可以理解的”“知识世界”。分二等: 1.理解,与理性(noēsis 原意为“智性”、“智析”、 “思”)相关,对象是“相”。理解不用任何感性事物,单凭 概念本身,就可以把握“相”。理解属于哲学的活动; 2.了解,与知性(dianoia 原意为“思考”、“分析”) 相关,对象是数学对象和几何图形。数量和形状往往借助于图 形和事物来说明其不可感的数的规定性,仍然具有具体事物的 感性色彩。此外,数学方法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前提具有 假设的性质。例如:“一切数非奇即偶”,“一切数都可通约” 等。 第二部分:“可见的”“意见世界”(判断力)。分二等: 1.相信(信念),即日常经验和常识,但缺乏确定性; 2.猜测,对象是肖像,得出的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诗和艺术作品都属于这一阶段。
1.美的本体论——“相”(Idea)的理论
柏拉图赞同苏格拉底的观念,坚信理性能够获 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是哲学 探索的目的。 真知:必须是关于真实的、永恒存在的事物的 知识,而非关于流动的、变化的、朝生暮死的事物的 知识。像物理学这样的学问所研讨的就是现实世界的 知识,因此它不能把握永恒的、不变的事物和存在。 真知是关于“相”的知识。 永恒的是“相”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相”的 世界的模仿或“分有”。
认识这种“美本身”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
他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一个美形体开始,凭这一个美形体 孕育美妙的道理。第二步他就应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 的美与一切其他形体的美是贯通的。这就是要在许多个别美形 体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假定是这样,那就只有大愚不解的人 才能不明白一切形体的美都只是同一个美了。想通了这个道理, 他就应该把他的爱推广到一切美的形体,而不再把过烈的热情 专注于某一个美的形体……再进一步,他应该学会见到行为和 制度的美,看出这种美也是到处贯通的,……从此再进一步, 他应该受向导的指引,进到各种学问知识,看出它们的美。于 是放眼一看这已经走过的广大的美的领域,他从此就不再象一 个卑微的奴隶,把爱情专注于某一个个别的美的对象上,某一 个孩子,某一个成年人,或是某一种行为上。这时他凭临美的 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 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 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彻悟美的本体。
但是,“相”的世界是一般人认识不到的。一般认识只 能停留在日常的、现实的世界上,经常被现实的世界迷惑,不 能获得真知。只有有理性的人能够通过回忆看到“相”,即事 物的本体。哲学家就是属于“那些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的 人”,“就是那些喜欢知道真理的人。” 在“可见世界”里生活的人,就像在洞穴里生活一样, 在“知识世界”里生活的人,就像生活在阳光下一样。
洞口 火 沿墙走的人 矮(被举雕像)墙 囚徒 洞壁、影像
与“相”论相一致,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反复 辩论“美是什么”与“什么东西是美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美不是美的事物,美就是“美本身”。同时,柏拉图不同意智 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认为这种“美本身”不是恰当、有 益和快感,也不是善,善也不就是美。 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给与它以美,是因为它 “分有”了“美本身”——美的“相” 。 这种美本身是什么?
因此,善不仅是一种最高的“相”,而且还是一种与众不 同的“相”,因为所有其他的事物只是由于跟善相关,才变得 有用和有益。如果没有善,那么其他任何事物就没有价值。不 知道什么是善,就不知道其他没有善的事物是没有价值的。 追求美,是能够接近善本身的。追求美是与善、与永恒相 关: 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 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 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从对于荷马史 诗《伊利亚特》的阅读和欣赏中,我们从希腊人的生活和精神 世界,就可以对柏拉图的这个思想产生深切的领悟和体验。
洞穴比喻:有一群人世代居住在洞穴里,并被铁链锁在 固定的地点,连脖子也被锁住,只能面壁直视眼前的场景。 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 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面 对的洞壁上,形成多样的、变动的影像。囚徒们的一生都犹 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 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他们。于是,有些人则走出洞穴,经过 晕眩之后,终于见到太阳下的事物。
存在的事物分为四个层次: 最高级:“相”,拥有绝对的静止性、纯粹性、永恒性, 最真实; 其次:数学对象,即数字和几何图形等; 再次:个体事物,即个体的“活物”,也就是自然中不 断流变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等; 最次:肖像,“指的首先是影子,其次是水面和光滑体 表面上的映像,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 它们的关系是:“相”是一切事物的蓝本。个体事物是 同名的“相”的摹本或影子。肖像又是个体事物的摹本或影 子。 具体事物“分有”(particiate)了“相”。分有就是 “具有一部分”之义。
梯利:“柏拉图是一个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也是哲学家 和论辩学家。他以罕见的程度把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的巨大 力量,同令人惊奇的诗意的想象和深邃的神秘感情结合起 来。”
柏拉图的美学是他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和 艺术的概念第一次被纳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柏拉图的 美学思想与他的哲学中神秘的和诗意的东西,并不是一回事。 著述:对话和信件。对话共40篇左右。其中24篇对话和 3份信件可靠,另有4篇对话难以确定,其余疑为伪作。 涉及美学的对话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尔 吉亚》、《会饮》、《斐德若》、《国家》、《斐利布斯》、 《法律》诸篇,而《大希庇阿斯》的真伪难以确定。这些对 话的主角是苏格拉底,因此,常常难以分清文中表达的思想 是属于苏格拉底还是属于柏拉图。有些对话没有结论。
对个体事物的感官知觉不是知识。如果把知觉作为知识 和真理,就会导致像智者学派那样的主观主义。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先验性质与必然性是两个概念。必然性 是创世纪以前就有的盲目的力量,无秩序,无价值;理性代表 神的力量,它把善放入宇宙,使之具有了秩序和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