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拓荒期(1896-1932)中国电影的传入以及第一个黄金时代
探索期(1932-1949)中国点一个的初步成熟
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
停滞期(1966-1976)文革十年的中国电影
复苏期(1976-1984)新中国电影的恢复
繁荣期(1984至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
1:社会历史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
2: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
3: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更加明显
4: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
5:各个创作部门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起—虹口大戏院
电影创作:
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编剧)中国故事片开端
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
20年代《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中国电影探索期结束《车中盗》(任彭年导演)中国最早类型片,确立了娱乐观众的方向
商业投机性:决定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模仿外国商业影片
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郑正秋电影成就:
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艺术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电影创作:
《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开端)
《玉梨观》
《劳工之爱情》(滑稽短片)
《自由之花》
《姊妹花》(最早有声故事片)
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导)是我国第一部艺术片,打破了外国影片独占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掀起了国产电影创作的阵阵高潮。
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长片创作阶段。
郑正秋的制片思想:主张有一选定的教育作用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制片思想。
主要贡献:电影事业的开创者,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方面吸
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张石川:中国电影的先驱
开创了导演艺术的基本形态,以戏剧观念处理电影场面,以再现戏剧化场面为导演创作中心
影戏电影特点:
❤❤❤❤❤❤
1:多披着社会教化的外衣,鼓吹“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的主旨
2: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把讲故事即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的基本标准
3: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4:在环境镜头语言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大景别
影戏电影原则:
❤❤❤❤❤❤
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试听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一种叙事技巧,这是中国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
1924年第一个电影剧本《申屠氏》作者:洪深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之一(长城电影公司)第一次以景为单位剧本由镜头组成
1926年南国电影社田汉组织
1926年天一电影公司最早投入古装片拍摄
1928年《火烧红莲寺》是中国早期中国电影的类型:第一部武侠片
1932年《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编剧:洪深导演:张石川主演:蝴蝶)
运用片边光学声带录制《歌场春色》《雨过天晴》
左翼电影运动
时间:1932-1937
标志:《电影艺术》创刊
背景:国内九一八一二八事变激发起民族意识,拍摄爱国意识电影,多有革命功利主义色彩,是为党服务的。
特点:1:让时代生活真实的出现在荧幕上
代表:夏衍1933年《狂流》是左翼电影的第一部作品1933年被称为左翼电影年
第一次在电影中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从社会变革的思想高
度出发,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与革命文艺倾向性原则结
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
1933年《春蚕》对社会现实直接描述细节与环境处理与蒙太奇电影
思维相结合
《狂流》评析
导演:程步高编剧:夏衍出品:明星电影公司
第一次描写农村的阶级斗争,镜头处理灵活真实,水灾场面用长江新闻片的真实画面
1934年《桃李街》是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插曲:《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导演:应云卫
《都市风光》:我国第一部音乐喜剧
《马路天使》:被誉为三十年代最好的影片导演:袁牧之主演:周旋赵丹
重要考点:从《一江春水向东流》看影戏电影的创作原则
补充:
1938年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第一部描写抗战的宣传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
上海“孤岛”(未被日军侵占的租借地区)拍摄的《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两家民营电影公司:昆仑和文华
两部经典作品问世:《一江春水向东流》(昆仑蔡楚生、郑君里)
《小城之春》(文华费穆)
1938年开始拍摄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部短片《延安与八路军》(编导:袁牧之)
1946年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
《一江春水向东流》【空镜头、平行线所、对比平行、圆月、】 第一部史诗片
时间:1947 发行出品:联华导演:蔡楚生、郑君里结构:《八年抗战》《天亮前后》评价:
①典型的戏剧式叙事结构,情节完整曲折
②戏剧式框架浓缩了众多的人物和复杂关系,把戏剧式电影具有的以线性结构为核心的基
本特点,与叙事过程中几条相对独立的情节线索共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高度概括的结构方式
③把社会历史人物性格因素巧妙结合,推动情节发展,反映时代历史真实
④人物形象刻画突出(张忠良蜕变过程)
⑤把电影艺术技巧运用与影片内容表现成功结合
影戏电影原则:
❤❤❤❤❤❤
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试听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一种叙事技巧,这是中国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
现实主义代表作:1948年《万家灯火》导演:沈浮编剧:阳翰生主演:上官云珠
喜剧电影代表作:1947年《太太万岁》导演:桑弧编剧:张爱玲主演:上官云珠
1949年《乌鸦与麻雀》导演:郑君里出品:昆仑(将讽刺和隐喻结合)
1948年《三毛流浪记》编剧:阳翰生出品:昆仑
非主流电影:费穆和他的《小城之春》
费穆特点:①人物塑造,以细节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②镜头凝练,构图优美,节奏缓慢,清丽淡雅
《小城之春》赏析:
时间:1948 导演:费穆
❤是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作,既代表费穆的高峰之作,又代表近代中国电影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民族风格探索上所取得的成绩,开启了中国电影史上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画电影先河
考点:十七年电影特点:艰难曲折,大起大落
①建国初期第一次发展: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代表作:《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东北电影制片厂)《中华儿女》《白毛女》《我这一辈子》《南征北战》《鸡毛信》
②1956年前后:大胆突破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自一中心: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负盈亏
代表作:上甘岭
③1959年国庆十周年:革命历史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代表作:《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万水千山》《青春之歌》
④六十年代创作高潮:强烈追求创新
代表作:《早春二月》《阿诗玛》《李双双》《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
❤第一部舞台艺术片:《梁祝》
❤第一部体现运动员生活:《女篮五号》
❤第一部名著改编的彩色故事片:《祝福》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桥》(东北电影制片厂)
❤史诗战争片先河:《南征北战》
1960年《红色娘子军》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导演、女主角、配角
1962年《李双双》第二届百花电影节最佳故事片、编剧、女演员、男配角
1963年《农奴》导演:李俊
1964年《早春二月》导演:谢铁骊
十七年的主导样式:革命正剧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八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第一部样板戏作品)《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样板戏的电影叙事特点:①塑造“高大全”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②十六字方针: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文革中的好电影:
《闪闪红星》 1974 八一电影制片厂李俊
《创业》1975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彦夫
《海霞》 1975 北京电影制片厂谢铁骊
《城南旧事》:散文诗式电影
《老井》 1987年吴天明改编自郑义同名小说,使西部片的概念得到初步确立
保持一贯艺术风格的胡炳榴---田园三部曲《乡情》1982《乡音》1983《乡民》1986
艺术与商业元素结合的创作---黄健中《过年》1991
伟人情节导演丁荫楠《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
侯孝贤:
特点:长镜头运用剪辑特点:镜头数十分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