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际法一、案例背景1995年10月5日加拿大根据DSU第4条第4款、GATT第23条第1款和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第11条第1款提出要求与澳大利亚政府进行磋商讨论澳大利亚政府禁止新鲜、冷藏或冷冻鲑鱼进口的问题。
1996年年终报告指出有24种可能使鲑鱼感染疾病的病菌(disease agents)而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的未经烹饪的、成年野生和海洋捕捞的太平洋鲑鱼是病菌的宿主这些病菌对人体无害但可能感染养殖的鱼类。
1996年12月13日澳大利亚检疫局局长决定继续执行禁止鲑鱼进口的措施。
二、磋商过程1995年11月23、24日双方进行了磋商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1996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根据“澳大利亚鲑鱼进口风险分析”报告做出继续采取禁止进口的措施决定。
加拿大没有要求继续磋商而于1997年3月7日向DSB请求成立专家组。
1997年4月10日DSB决定成立专家组各方同意专家组的职权范围是:"根据加拿大在编号为WT/DS18/2的文件中涉及之协议的有关规定审查由加拿大在该文件中向DSB提出的事项做出决定以协助DSB提出建议或做出这些协议规定的裁决。
欧共体、印度、挪威和美国保留作为第三方的权利。
1997年5月28日由Michael Cartland(任组长)、Kari Bergholm和Claudia Orozco三人组成的专家组建立。
1997年9月9日、10日专家组与双方会晤9月10日专家组与第三方会晤。
1997年11月24日专家组通知DSB由于本案牵涉到许多技术问题它无法在规定的6个月时间内作出报告。
1998年2月5、6日专家组第二次与双方会晤。
1998年5月5日专家组作出报告6月12日专家组报告分发给各方。
1998年7月22日澳大利亚向DSB发出上诉通知。
上诉庭由Claus-Dieter Ehlermann(主持上诉庭的委员)、Christopher Beeby和Said El-Naggar组成。
1998年8月3日澳大利亚提交了上诉材料。
1998年8月6日加拿大作为上诉方提交了材料。
8月14日双方各自提交了被上诉方材料。
同一天欧共体、印度、挪威和美国分别提交了第三当事方材料。
1998年8月21、22日上诉庭开庭审理本案。
1998年10月20日上诉庭作出报告11月6日DSB通过上诉庭报告和经过修改的专家组报告。
三、案例纠纷内容加拿大指出澳大利亚禁止进口鲑鱼的某些措施违反了WTO的有关协议构成了贸易技术壁垒从而对正常的国际贸易产生了限制剥夺或损害了加拿大根据WTO协议应该得到的利益。
DSB上诉庭在本案的报告中对澳大利亚禁止进口鲑鱼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首先澳大利亚出于保护本国动植物安全的考虑为了防止病菌进入国内而禁止进口可能带有病菌的鲑鱼进口但澳大利亚在禁止鲑鱼进口的同时却允许其它四种可能带有病菌的鱼进口按照正常的逻辑分析采取如此不同的措施至少应该是由于进口鲑鱼引起病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澳大利亚所提交的材料却表明这四种鱼中有两种鱼其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比鲑鱼更大。
因此澳大利亚仅仅禁止进口鲑鱼的行为?是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而其保护程度的不同是任意的和没有理由的并造成了差别待遇或对国际贸易的扭曲。
(一)加拿大的诉讼内容加拿大诉澳大利亚继续维持鲑鱼进口热处理政策和禁止进口未煮的鲑鱼产品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违反SPS协议第2条第2款第2条第3款第3条第1款第3条第3款第5条第1款第5条第5款第5条第6款。
加拿大列举了文件和研究报告内容主要有:1.几乎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进口人类消费的水生动物产品会在造成水生环境的定居的风险。
还说先行的热处理灭活病原也是没有合理的依据。
尤其是热稳定性病原在较低温度处理下不会被灭活。
2.动物检疫政策的总结表明:现行禁止鲑鱼类肉进口的检疫政策是不公平的。
3.1997年9月新西兰应澳大利亚和美国市场准入要求进行了风险分析其结论是:进口加工过的水生物产品造成水生动物疾病传入的可能性可以忽略对其它动物的风险也是非常低的继续进行禁止进口未煮鲑鱼产品政策是不合适的。
4.在1996年最终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流行病学证据说明可通过加工的水产品传播水生动物疾病。
既使发现也是相当不普遍和极期困难去认识的。
5.1995年澳大利亚的风险分析草案中指出,在特定的环境下,从北美输入野生从北美输入野生捕捞鲑鱼到澳大利亚对国外病传入澳大利亚没有显著风险最终的报告中在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明的情况下删除了草案中的许多内容。
6.加拿大在委托澳大利亚专家David Vose 对在1995年中草案中所提及的具有最大风险的病原鲑鱼单细菌和鲑鱼鼻杆菌在进口未煮鲑鱼引起病原定居的可能进行风险分析:一条鲑鱼要消耗400吨加拿大鲑鱼垃圾才有50%可能摄够鲑鱼气单胞菌的感染量;或一条鲑鱼要消耗7.8吨加拿大鲑鱼垃圾才有50%可能摄够鲑鱼鼻杆菌的感染量。
因此风险低得可以忽略不计。
7.加拿大列举1996年风险分析最终报告中的内容在维多利亚虹鳟鱼和大西洋鲑鱼有地方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OIE应通报疾病)发现而在西澳没有报道过。
然而澳大利亚在内陆运输鲑鱼产品方面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保护西澳不受该病的侵袭。
最终报告这样写道:从有感染EHNV的地区运活鲑鱼至非感染区应该采取控制措施但由于感染很少就没有必要对鲑鱼产品运输采取控制措施。
加拿大认为这构成了不合理的歧视。
8.加拿大认为澳大利亚在制定检疫卫生措施时没有参照OIE-FDC的标准或建议违反SPS协议第3条第1款。
本案涉及的大多数疾病在OIE规则中还不存在也就是说澳大利亚制定政策的基础在OIE标准内没有。
9.加拿大认为澳大利亚措施达到比OIE标准定的措施有更高的保护水平是不科学、不公正的与SPS协议其它规定不符包括第5.1、5.5、5.6及第2条因而违背了第3条第3款的义务。
10.大指证澳大利亚没有阐述清楚目前使用的措施所要达到的“适宜保护水平”。
在草案报告中对进口美加未煮鲑鱼定性为“没有重大风险”在最终报告中却将“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变成了“非常低风险”用疾病定居的“可能性”作为禁止进口未煮鲑鱼的依据。
这等于是实行的零风险政策。
加拿大认为澳大利亚既没有确定“适宜的保护水平”也没有以“适宜的保护水平”为目的而制定检疫卫生措施违反SPS协议第5条第5款。
11.加拿大认为澳大利亚措施比要获取适宜的卫生保护水平所需更具贸易限制性因此澳大利亚措施违反SPS协议第5条第6款。
澳大利亚要求进行热处理后方可进口可见其保护水平的任意性。
而且热处理消除风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有时反而增加了风险。
(二)澳大利亚的反击内容1.Vose报告不可作为证据这份报告只评价了24种病源中的2种这种量化分析报告是不完善的并且只分析了一种传播途径忽视了其他高风险的传播途径如垃圾丢弃被食腐鸟类吃食(如海鸥)喂食鸟类和鱼类等。
2.至少有20种国外的疾病潜伏在成年、野生的海洋捕捞太平洋鲑鱼这将有可能随进口的鲑鱼产品传入澳大利亚。
3.缺乏病原扩散的依据并不等于扩散不会发生又列举了美国对虾养殖发生Taura综合症、黄头病、白斑病的事例尽管不能肯定其传入原因但认为有可能是从发病地区进口人类消费的冻虾造成了疾病的传入。
4.QIE只规定了少量疾病的标准本案涉及的大多数疾病在OIE规则中还不存在也就是说澳大利亚制定政策的基础在OIE标准内没有的。
5.澳大利亚根据GATT1994第22条的磋商结果同意加拿大和美国的要求就涉及从北美进口未煮鲑鱼的检疫卫生措施作风险分析由于这次任务的复杂性双方都认为首先对野生、海洋捕捞太平洋鲑鱼进行风险分析。
于1995年5月出了草案报告1996年12月发表了风险分析的最终报告。
1995年5月公布的风险分析草案的结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从美国、加拿大进口去内脏无头的海洋捕捞鲑鱼特定条件包括:合适授权机构认可的加工对加工过程、检验分隔包装要求等。
但在1996年12月发表最终报告指出太平洋鲑鱼中20多种疫病对澳大利亚来说是外来疾病尽管侵入扩散的可能性较低也会对水产养殖和观赏渔业造成重要的经济影响另外对环境也有影响。
报告认为20多种疾病的任何一种一旦传入并扩散肯定是消灭不了的。
换句话说1996年最终报告推翻了1995年风险分析草案报告的结论。
6.大利亚认为OIE标准、规则或建议是最低标准澳大利亚有权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比OIE标准更高的保护水平。
7.澳大利亚认为在最终报告中描述了“适宜保护水平”。
澳大利亚政府历来在“适宜保护水平”方面采用保守方法是考虑到澳大利亚是一个岛国它没有在其他地方已经发生的许多疾病而且其农产品生产和出口是其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柱。
尽管发生的几率很小但一旦发生的后果对澳大利亚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70年代以来鲑鱼在澳大利亚的分布和数量显著增加消费生鱼产品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这样澳大利亚鲑鱼受外来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检疫政策是随澳大利亚社会对“适宜保护水平”期望的改变而改变的。
8.澳大利亚认为风险是存在的至于用什么方法来控制风险达到合适的保护水平目前除“禁止”以外还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
澳大利亚有权采用比较谨慎的方法。
况且SPS协议没有限制成员国采取何种方法。
(三)加拿大认为澳大利亚的不同保护水平是任意和不公正的1.非种间特异性A.salmonicida的宿主谱较广澳大利亚允许这些品种的冰鲜产品(整条)进口包括太平洋鲱鱼、黑线鳕、鲽鱼、鳗等等然而在不知道太平洋鲑鱼是不是A.salmonicida的宿主情况下澳大利亚以该菌可能是太平洋鲑鱼的宿主而禁止未煮鲑鱼进口。
2.澳大利亚进口整条的冷冻鲱鱼用作澳大利亚水域的饵料这样做的风险要比进口去头、去内脏作为人类消费的冰冻鲑鱼大得多我们已知鲱鱼是A.salmonicideIHNVVHSV的宿主。
四、专家结论1.专家组发现澳大利亚执行DSB裁决的执行合理期限为1999年7月6日在合理执行期限内澳大利亚没有使检疫措施符合SPS协议。
新措施AQPM1999/51是1999年10月20日才发布的。
因此澳大利亚没有履行DSB的裁决。
2.尽管澳大利亚的于1999年7月发表的风险分析报告符合SPS协议要求的风险分析但是只允许即食鲑鱼制品进口到澳大利亚时免于检疫这一点不是依据风险分析所制定的措施因而违反SPS协议第5条第1款同时违反第2条第2款。
该措施比要获得澳大利亚适宜卫生保护水平更具贸易限制性违反SPS协议第5条第6款。
五、案例结论1.推翻专家组关于1988年条件和1996年要求属于专家组审议职权范围的结论确认本案涉及的措施是禁止新鲜、冷藏、冷冻鲑鱼进口的86A检疫公告和1996年决定。
2.专家组在分析问题时提及SPS协议第6条第1款这并不是一个法律结论专家组这样做没有超出其权限。
3.推翻专家组关于澳大利亚对海洋捕捞鲑鱼的措施不符合SPS协议第5条第1款和第2条第2款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