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早期改良思潮: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

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

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

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3、思想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

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4、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生平简介:2、主要著作和思想:(1)思想: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

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渐进”,而不是“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

(2)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

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

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3)特点: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回答: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该题的答案可呈开放性。

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还是利弊兼有?主张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成一家之言。

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1)时间:1895年(2)内容: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

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

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

2、《中外纪闻》:舆论宣传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强学会:政治团体(1)时间、地点: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会(2)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3)参与阶层: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2)维新活动: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

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a.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文教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2)维新活动:①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1897年)②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

(1897年)3、严复:(2)活动与主张:①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②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

《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归纳与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与严复的思想主张4、维新活动的影响:(1)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上书等(2)作用:①启发民智:如严复的《天演论》进化思想的启蒙作用;②组织力量:如成立强学会等;③制造舆论:如“公车上书”、《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创办。

④形成局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教学小结: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是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实际上是维新变法活动兴起的历史根源之一,学习时要注意理清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公车上书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使维新思潮开始付诸实际的政治运动。

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本课测评: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参考答案提示: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提示:梁启超作为《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利弊》等。

在这些文章中,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要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