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1、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目标解读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为拥有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英国加剧了对外的侵略扩张,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变革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

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到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它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课堂大检查一、单项选择题1、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A、振兴清王朝B、“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C、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D、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2、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倭仁3、《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A、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B、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C、介绍了西方的先进技术D、探索出强国御侮之路4、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起的作用是A、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B、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D、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新高潮5、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A、以“自强”和“求富”为基本出发点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6、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是在19世纪A、40年代以后B、50年代以后C、60年代以后D、70年代以后7、中国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8、中国近代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是A、新思潮的萌芽 B、《资治新编》的提出C、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D、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9、下列关于中国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B、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C、它在中国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D、它是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民主思想10、下列不属于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李鸿章1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问题是A、要不要变法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D、要不要推翻政府,实行民主政治12、下列著作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是A、B、C、D、1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A、《新学伪经考》B、《变法通议》C、《应召统筹全局折》D、《定国是诏》二、材料解析题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方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

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怎么样的主张?(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3)材料三对比材料一,李鸿章思想有无变化?对李鸿章的行动进行评价综合二级跳一、单项选择题:15、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是A、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和维护B、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C、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D、树起了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16、以下对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局面的理解正确的有①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侵略②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对封建文化的斗争③阻断了中国的独立发展和社会进步④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动力之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17、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目的是:A、仿制西式武器,振兴清王朝B、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制度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18、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体,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由君主专制为变民主共和是“进化之理”D、今日民智……待以革命开之19、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最主要表现为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挽救了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D、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二、材料解析题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

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

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

……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材料二……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四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

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

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

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

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

……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梁启超《变法通议》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三、问答题21、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

”请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其结局如何?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延伸曾国藩作为近代史上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也莫衷一是。

一、褒扬的评价:1、梁启超的评价:“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

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2、毛泽东的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晚年毛泽东又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3、蒋介石的评价:“曾文正家书及书札……,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在黄埔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二、贬抑的评价:章太炎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贼‟,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褒贬参半)孙中山先生在建立民国之前斥曾国藩为“汉奸”。

范文澜先生的评价:曾国藩不但与满清皇帝亲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与外国侵略者也结合在一起,厉行所谓“安内攘外”,终于将太平天国的革命火焰淹没在几千万人民的血泊之中。

曾国藩的这个“事业”,使他成为百年来一切出卖民族的汉奸与屠杀人民的刽子手的开山祖。

2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你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试对曾国藩作出评价。

知识坊1、林则徐的妙对故事林则徐七岁能作文。

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

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

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林则徐年少时有一次参加童子试,其父怕他走路累了影响考试成绩,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赶路。

来到考场,主考官见林则徐年少,有意考考他,即景出了一上联,让其对下联,作为进考场应试的条件。

此上联曰:“子骑父作马。

”林则徐不慌不忙,一边下地,一边应声答出下联:“父望子成龙。

”主考官听了林则徐的下联,频频点头,赞不绝口,十分高兴地放林则徐进了考场。

2、林则徐与魏源林则徐是我国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

魏源是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曾是林则徐的属僚,他“破除积习,不受陋规”,很受林的称许,1830年林则徐与魏源在北京相遇时,林对这位以批判程朱理学,反对腐败、主张改革而名满京师的年轻人,就有种亲近感。

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时,魏不但对此拥护和支持,而且对禁烟充满希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