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学位论文浅析犹太民族大流散学院、专业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研究方向世界史学生姓名郭伟凡学号20100301004指导教师姓名张凯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4 年 4 月18 日浅析犹太民族大流散摘要:大流散是贯穿大半个犹太历史的事件,本文主要讲述了犹太民族前期流散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大流散的背景和原因。
大流散事件长达1800多年,这这么长的时间里犹太民族辗转世界各地生存,主要有埃及、巴比伦、伊斯兰世界还有东西欧。
在这些地方,犹太人不仅建立了生活的社区,保持了本族的信仰,还创造出了影响世界的犹太文化。
文章中还叙述了犹太人在各国各地创造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最后,本文讨论了犹太民族大流散对本民族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其他民族的影响。
关键词: 犹太民族大流散迁徙Abstract:Key words:目录引言 (4)一、大流散的背景 (4)1、犹太民族的诞生 (4)2、巴比伦之囚 (5)二、流散的开始 (6)1、流散在埃及巴比伦 (7)2、流散在拜占庭 (8)3、流散在伊斯兰世界 (8)4、流散在东西欧 (10)5、流散在美洲 (11)三、国家的建立流散的意义 (12)参考文献: (14)致谢信 (15)引言要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它的历史,认识犹太民族亦然。
在犹太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事件就是大流散。
可以说大流散是犹太民族的转折点。
大流散,是自第二圣殿被毁时期既公元70年起到1948年英国的委任统治结束,一个新的犹太民族国家建立——以色列国为止的这段时间,①长达1800年。
对于流散一词,犹太人有着自己的认知。
在犹太文化中,描述流散状态的词是diaspora②是放逐和流散的意思。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带有一种宗教性。
后来发展为特指犹太人离开故土,在以色列以外的地区生活的意思。
许多人认为犹太人的流散是被上帝抛弃的表现,犹太的精神领袖们为了使犹太民族得以继续独立的延续下去,从《托拉》③(又称《摩西五经》)中找寻新的解释,为处於宗教迷茫的犹太人找回信心。
diaspora的在宗教上的解释为这是上帝对犹太人的考验,犹太人强调流散是民族成长的方式,具有积极的含义。
虽然流散有一定惩罚意味,但这不是永恒的,犹太人终有一天会回到故土,回到家园。
一、大流散的背景1、犹太民族的诞生被犹太人普遍认可的祖先是亚拉伯罕,公元前1800年出生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亚拉伯罕无疑生活在当时相当富裕文明的平原上。
然而,亚拉伯罕却带领着自己的家人和财产,离开了富裕的两河流域,来到了“应许之地”的古迦南地,就是犹太人所说的“以色列地”或今日所统称的巴勒斯坦地区,这一直是让人们理解不通的地方。
从此,进入迦南的犹太人有了新的称谓——希伯来人。
伴随着这个新称谓,犹太人也正式登山了历史舞台④。
犹太的历史就是从迁徙而开始的。
迦南地相比与两河流域是贫瘠的,迦南常发生饥荒,在又一次大饥荒发生时,当时的犹太族长带领着人们迁徙到埃及,在埃及定居的初期犹太人是受到善待的,但由于埃及统治者的变更,犹太人开始受到了迫害,人们又在族长的带领下回到了迦南古地,但当时的迦南已被其他民族的人们居住,犹太人不得不动用武力来①另一种说法:132—135年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使犹太民族失去了曾经的居住地以色列。
②Diasporal来自希伯来语galut③托拉:广义上是指上帝启示给犹太人的真义。
也是律法的意思。
狭义是指《摩西五经》。
④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重回家园,过程是艰难缓慢的。
犹太人最终回到了“应许之地”,这也标志着犹太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士师时代。
这一阶段从占领迦南(公元前1230年)到扫罗统治下的王权制形成(公元前1023)结束。
在这一阶段,犹太从半游牧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最终形成了王国。
统一的以色列国史短暂的,经历了三位国王,扫罗建立君主制,大卫建都耶路撒冷,所罗门建立圣殿,从圣殿建立时开始到圣殿毁灭,被称为第一圣殿时期。
当所罗门去世王国最终分裂。
形成了北方王国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王国犹大王国。
以色列王国在坚持了两百年后就被亚述所灭,反而是实力相对弱的犹大王国存在了更长时间。
由于亚述的民族政策,把被打败的以色列国的居民分散在亚述各地。
久而久之被亚述人同化。
从此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
而现在犹太人的祖先,则是犹大国的犹太人。
2、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犹太人的政权犹大国被新巴比伦所灭。
犹太人的圣殿被毁,第一圣殿时期结束。
犹大国的上层人物如国王,贵族,祭祀以及能工巧匠被俘虏至新巴比伦城,被称为“巴比伦之囚”。
面对这座繁华的城市,犹太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一神信仰。
反而激起了犹太人对自己国家和信仰的更坚决的拥护。
虽然这一时期只存在了半世纪,但他对犹太民族精神及宗教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
客观来说,这一时期的犹太人并没有像在亚述的犹太人那样被同化,主要是因为新巴比伦的民族政策,新巴比伦并未把带到这里的犹太人打散居住,而是让他们居住在相对集中的地区,这样,犹太人便流而不散。
以此来维系族群间的关系。
“巴比伦之囚”对于犹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王权的覆灭,犹太人对待自己命运的迷惘,使得对上帝的信仰更加深刻坚定,先知的地位得到提升。
并且由于圣殿被新巴比伦摧毁,人们的信仰方式开始从实物趋向于抽象,先知要求人们认识上帝,遵守戒律,而非之前的祭祀等行为,这样就适应了犹太人在新环境对信仰的需求。
另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犹太会堂观念的出现,在新巴比伦,人们没有教堂,无法通过教会来传播教义,先知们便提出,人们不管在哪里,只要认真向上帝祷告,就能接近上帝。
这样,犹太人便在安息日聚集起来,一起祷告,或是讨论问题,这些地点渐渐固定,就变成了后来的犹太会堂。
“巴比伦之囚”更像是犹太大流散的一场预演,同时也对流散在外的犹太人如何保持民族性而提出了许多办法,这些方法使得在之后的大流散也没能真正冲散犹太人之间的联系。
让这样一个民族在千年之后仍能认出他们的同胞。
公元前538年,波斯异军突起,战胜新巴比伦,在波斯统治者的宽容政策下,生活在巴比伦的犹太人获准可以回到家乡——迦南。
许多犹太人,为了自己的信仰,放弃了优渥的物质生活,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他们的圣城耶路撒冷。
但当时的耶路撒冷经过战火的摧残,已是满目疮痍。
并且,对于依然生活在耶路撒冷的犹太穷人和外族人来说,这些从新巴比伦返回的犹太人是和他们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的人,而非是友好的同伴关系。
这就为耶路撒冷的重建设下了层层障碍。
虽然艰难,但犹太人依旧从新修建了圣殿圣殿在公元前516年修建完毕,第二圣殿时期开始,虽然第二圣殿不比第一圣殿宏伟,但他代表了犹太人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就像《圣经》中对第二圣殿的赞美“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①。
这时期的犹太并非是完全的独立,他在各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
先后被波斯,塞琉古,罗马控制。
最终在庞培的手中丧失了独立,公元前63年,成为了罗马的行省。
二、流散的开始罗马的崛起与扩张是罗马荣耀的篇章,也是其他被征服民族的苦难史,弱小的犹太政权也不能避免。
对于罗马当局的暴虐和对犹太信仰的亵渎,愤怒的犹太人发起了反抗,总共进行了两次犹太战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在罗马皇帝图拉真统治时期(公元98——117年)第二次是在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公元117——138)这次在巴勒斯坦的起义使犹太人彻底失去了他们的家园。
这次起义是由巴尔·科赫巴领导,他被视为犹太人的救世主。
这次起义也称为圣战。
起义军一度曾夺回耶路撒冷,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俘虏,被驱逐。
总的来说,第二次犹太战争的失败,使犹太人彻底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这之后便进入了长达1800年的“大流散时期”失去了应许之地的犹太人们,开始了他们不停迁徙散居的生活。
然而,没有祖国的庇佑,与其他信仰的格格不入,使犹太人寄居他国的路途注定不平坦。
虽然犹太人是散居在他国,但他们建立犹太会堂,在一定的区域内保证犹太人的团结和信仰,这些犹太会堂还是这些国家犹太人的文化中心,这里有学校,教堂。
用这样的方法来维系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
这样一方面使得犹太民族得以存在和延续,一方面也是犹太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歧视和打击的原因。
犹太教的教规繁琐,如犹太饮食法就规定了什么东西可以食用,什么东西不能食用,从饮食上使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分离开。
这就妨碍了犹太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使其他民族对其产生误解。
虽然犹太人一直都将以色列地视作本民族的中心和故土,但其实自从第一圣殿被毁,“巴比伦之囚”后“犹太人就一直处于流动状态”①《圣经·哈该书》第二章,第九节。
①犹太人大量的散居在世界各地,这样的状态就一直持续了下去,即使现在犹太人有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依然有着大量散居在世界其他的地方的犹太人。
1、流散在埃及巴比伦由于地缘关系,埃及在很早以前就有大量犹太人居住,在这里他们构建埃及犹太文化中心。
促使犹太人移居埃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经济。
埃及大多数时期是和平而强盛的。
在第二圣殿期内,埃及成为了以色列以外影响最大的文化中心,可见埃及当时的犹太社团的活跃。
其中享誉盛名的是亚历山大底城的犹太社区。
当时的亚历山大底城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不管是希腊文化还是犹太文化。
埃及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七十子译本》,这是第一个《圣经》希腊文的译本,最初是《托拉》(既《摩西五经》本,后来包括所有希伯来文学经典。
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一种东方语言翻译成希腊文的翻译活动。
《七十子译本》的出现意义重大,历来被视为古代一项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是人类有记载的大型翻译活动的开端。
②在这一时期内,犹太人斐洛成就显赫,他是一位哲学家,因为生活在亚历山大底城,是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的交汇处,因此,斐洛也是为希腊化的哲学家。
他是第一位将《托拉》进行哲学阐述并卓有成效的学者。
通过将两种文化的融合,为犹太教义注入了新鲜活力。
尽管直到文艺复兴时人们才认识到斐洛对犹太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
若从起源上来讲,巴比伦也可算做犹太人的故乡,犹太人的祖先亚拉伯罕就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生的,从这里出发开始了犹太族群历史。
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这里也是极度繁盛的,而巴比伦城市又是美索不达米亚最繁荣的城市。
这里有活跃的商业贸易和文化。
因为“巴比伦之囚”被带到这里的犹太人并没有被当成奴隶,是有人身自由的,这里是当时的大都市,贸易比较发达的。
一些犹太人便开始做起来国际贸易。
在“巴比伦之囚”结束之后,一些人离开回耶路撒冷,另一些犹太人则留下了,生活在巴比伦。
留下的犹太人并未忘记自己的故乡,而是用另一种方法支持家园的重建,向故乡捐钱捐物。
他们虽然居住在巴比伦,但依然会去耶路撒冷朝圣。
两地的联系不仅于此,在巴比伦的犹太人还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往以色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