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的概述课件
知识延伸
3、感知觉的作用
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知觉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难 点 突 破
三、感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变化规律 1、感觉到相互作用
2、感觉的适应 3、感受性与训练 4、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
难 点 突 破
(二)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
重点展示
一、 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看,颜色、形状
嗅、气味
个别属性 感觉
触摸,表面性质
尝,味道
知觉整体反应
知识延伸
二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和作用 1、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视觉后象 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机体觉、平衡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知觉的概述
授课教师:牛桂霞 栾城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游戏导入
游戏:奇妙的变化 三个瓶子中分别装有醋、 蜂蜜水、 白开水,可先有学 生来品尝。之后找一位学生, 将其眼睛蒙上、鼻子捏住,再 让其辨别刚才的三种液体。奇 怪,醋的酸味、蜜的甜味消失 了,好像都是白开水,这是因 为什么呢?
3.颜色恒常性
形状恒常
大小恒常
颜色恒常
课堂巩固
1.感受性即 ,不同的人有 的感受性。 2.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反应的是感觉的哪一种特性。 a适应 b 对比 c 训练 d 相互作用 3.当中途离开电影院,强阳光下,反而什么都看不清,这 是感觉有 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以发生 在同一感觉之间
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 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 的整体的特性。知觉 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 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 于剌激物的结构,即剌 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 间分布。
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
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 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 背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 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作业:
1、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的感觉、知觉。 2、假如你是小班的幼儿教师,如何根据感知 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选择性
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
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 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 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 解性。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 响对同一对象的知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 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 性。 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家居装饰中的错觉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和作用 三、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1、感觉性及其变化规律 2、知觉的特性 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教学中 的应用 五、错觉
资料2 :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那种认为教学是一门抽 象的学科,在教学中仅靠 语言,而忽视动作的做法 是错误的。 幼儿是用行动 来思考,是靠感官来学 习 …..”
资料3 一个人的繁荣学习管道有三个:1.体觉功能; 2.视觉功能;3.听觉功能。自然每个孩子的优势 学习管道也因个体而有所差异,而在课堂上容三 种方法与一体,每个管道也不会丢下,比如在学 习单词的时候,会有一张颜色鲜艳的图片,这样 就解决了视觉为优势管道学习的孩子的问题,其 次,班主任老师会让每个孩子轮流拍打图片,并 大声的读出它的英文,就解决了优势学习管道为 体觉的孩子的问题,其次,通过班主任老师大声 的读,外加小朋友大声的读,又解决了听觉为优 势管道学习的孩子的问题。
教具的出示使用
教学环境的布置
感知觉规律的运用
教师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衣着、服饰
教师的板书设计
告 诉 你
在感知觉中, 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心理 现象 ——错觉。 错觉:一种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不 正确的知觉。
注:错觉并不都是无用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有意识的运用错觉,让错觉 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错 觉
艺术作品中的错觉
能力 拓展
四、感知规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辨析讨论:以下各材料说明了什么?
资料1 从幼儿认知水平上看,幼儿认识事物具有 直观形象特点,认识事物更多依赖于感知觉,而 幼儿周围的物质世界中物体的形、色、声、味等 为幼儿感知觉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此,在 教育方法上,教师尽可能地让幼儿身临自然界, 动用视、听、嗅、味等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 获得具体形象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幼儿 主体作用,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而不应用过多时间 去告诉幼儿。
视觉后象
资 料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制 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防音装置的小 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 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绵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 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 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 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 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孤独实 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八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 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 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 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 常状态。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 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啦,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啦等等。 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 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