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
【考试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知识梳理】
一.结合P20了解孔子的生平
二.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背景及目的:
背景: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孔子的思想观点:
①“礼”的思想(含义、地位、达到“礼”的方法、评价)
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方法:“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②“仁”的思想(含义、地位、达到“仁”的方法、评价)
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方法: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关爱百姓,反对苛政,为政以德
子曰:“苛政猛于虎!”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P22 正文第三段。
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
③“中庸”思想(含义、达到“中庸”的方法)
含义:“过犹不及”,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P22“历史纵横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折中吗?
“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
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仁”“礼”“中庸”三者之间的关系:
(1)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2)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并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4)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④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⑤孔子的政治主张:
“克己复礼”:维护西周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说“苛政猛于虎”,包含了民本思想。
二.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①大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②大教育家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普及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③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
韩国不仅拥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而且在20多所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教的学科。
韩国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的熏陶。
1960年,韩国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
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当今:孔子思想在建立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世界国家与民族的和解等方面都产生现实的积极影响。
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孔子学院遍及世界。
(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
【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正)。
——《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吾以此可以知威势,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
——《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礼”指什么?据材料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是指周礼,即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
孔子倾向于维护奴隶制度
(2)概括材料二、三中,孔子和韩非子观点的异同。
相同:主张治国安民
不同:孔子重视“德”,强调“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视刑法,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的反抗
(3)孔子和韩非子所处时代坏境看,哪一种观点更能够被采纳?为什么?
韩非子的主张更易被采纳
原因:韩非子的主张有利于诸侯国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
孔子仁德思想具有很大幻想性。
【思维拓展】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孔子被视作“圣人”;康有为把孔子包装成托古改制的先师;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尊孔”;新文化运动发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呼声……现如今,孔子学院遍及世界,风头正劲。
就孔子角色的转变,请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