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杓关节脱位的诊断与处理

环杓关节脱位的诊断与处理


四、环杓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环杓关节脱位应早期发现及时治 疗。
杓状软骨脱位的症状主要为声嘶、 喉痛、吞咽疼痛、进食呛咳等。
其中声嘶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有人提出了一个听话分析评分法。 据此评估脱位和损伤的程度[13], 即RBH评分法:Roughness、 Breathiness和Hoarseness。
王晓川等[10] 报道过插胃管引起 的环杓关节脱位。
4.其他因素
外伤导致环杓关节脱位, 颈前钝性损 伤,穿透伤甚至颈前加压都可以,这 种发病率在急诊室为31/22900[11]。 有报道甚至用手背拍击喉部时也可发 生脱位[7];导管选择不当、过粗、过 长;置管时间太长,导管对环杓关节 压力过大;气管插管拔管时气囊放气 不足,强行拔出:插入硬质无润滑的 胃管或胃管久放拔除时未经润滑等均 可致环杓关节脱位。
谢谢!
五、麻醉中环杓关节脱位的预防
在全麻气管插管期间,预防杓状 软骨脱位至关重要。预防措施主 要有:
①咽喉部插管操作应熟悉掌握喉 部解剖结构,熟知操作过程,熟 练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②根据患者体形选择合适气管导 管,导管外用润滑油减少阻力摩 擦,气管拔管时气囊应充分放气;
③麻醉完全,准确判断插管时机, 避免呛咳、吞咽,减少插管时喉肌 张力:
CT检查、支纤镜、直接喉镜、支气管 镜和食道镜都是诊断环杓关节脱位的 方法。有人认为CT检查时要细扫 (1mm)为宜[14]。电视咽喉镜检查 是最有用的方法。
环杓关节脱位治疗效果与就诊时间关 系密切,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若进入慢性期关节纤维化后活动障碍、 声带固定再行治疗效果不理想。
④正规气管插管操作,手法稳、准、 轻、快。忌用暴力及不适当的管芯, 喉镜不要插入过深;
⑤注意适时适当调节患者体位;
⑥禁忌喉外施压。
⑦术后及时随访,早期发现,早期 诊断,早期治疗。
六、环杓关节脱位的法律适用
环杓关节脱位后,部分患者经一 次拔动可复位,但相当一部分由 于发现晚要经过多次拔动治疗, 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对此往往不 能忍受,烦躁、焦虑情绪将影响 治疗。需要医护工作者耐心跟患 者沟通,鼓励患者坚持治疗,直 至治愈。
插管致环杓关节脱位虽然发生率很低, 但终究因操作不慎所致,处理不当易 酿成医疗纠纷。
插入胃管和气管插管前让患者知情同 意很有必要,特别时可预见的困难插 管应落实签字同意制度。
要告诉病人和病人家属环杓关节脱位 是气管插管的并发症之一,插管纵使 很顺利也可能出现[16]。
因此在目前医疗条件下是不可抗拒的, 从法律适用上讲,对医方人员属免责 范畴[17 ]。一旦发生,应加强医患沟 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和谅解,可 预防纠纷发生。
Close[6]提出杓状软骨向前脱位 的一些可能机制为:
①气管插管时喉镜片置入过深直 接触及杓状软骨并向前挑动;
②喉镜显露声门,镜片顶端牵拉 会厌及杓会厌褶,使其张力过大, 推进的气管导管碰撞杓状软骨导 致其向前脱位;
③操作者在寻求声门裂隙时导管 尖端或导芯直接顶撞杓状软骨。
目前,Quick和Close的观点已被 普通接受。
全麻下气管插管致杓状软骨脱位的 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麻醉喉镜插入过深,上提力量过 强,插管时机掌握不好;
危重病人抢救插管时,心情紧张, 急于求成,动作粗暴;
清醒病人插管时,动作太快,缺乏 正确指导,喉部反射明显时强行插 管等。这些都是致杓状软骨脱位的 间接因素。
插管失误以及助手在胸部或喉体 按压则是致杓状软骨脱位的直接 因素。
插胃管和插气管导管致环杓关节 脱位的发生、发现、治疗、观察 护理往往涉及多个科室,科室间 应加强联系,共同讨论治疗措施, 做好患者工作,总结经验教训, 落实预防措施。
尤其是对气管、 喉头水肿等并发症。一旦声嘶出 现在排除喉炎、喉头水肿之后, 就应高度怀疑环杓关节脱位。
Kandagan等曾就喉外损伤导致 环杓关节脱位进行过专题论述。
尽管较气管插管喉内损伤比喉外
损伤的发病率少见,但其快速而 准确的评估是极其重要的[12]。 由此可见气管插管虽然是环杓关
节脱位的重要原因,正如 Hoffman所说:环杓关节脱位可 由颈外受伤所致,但更多的还是 气管插管的结果[14]。
根据杓状软骨的左右解剖位置可 分为:环杓关节左、右脱位;
根据脱位的方向可以分为:环杓 关节前、后脱位;
根据脱位的程度可以分为:环杓 关节全脱位、半脱位。
其中以左前半脱位最为常见,因 为一般喉内操作都是操作者左手 持器械(喉镜等),右手推进气 管导管和胃管。
三、引起环杓关节的原因
位于咽喉部的环杓关节,其主要 功能是通过滑动和跨动完成对声 门的开闭。由于关节面浅,关节 囊松弛,在外力作用 下容易引起 脱位。经咽喉部的气道、消化道 插管操作是导致环杓关节脱位的 主要原因。
但近年来随着全麻插管比例逐年 增高,气管插管技术日益普及, 非熟练者操作机会相对增多,导 致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2]。此种 喉部损伤的后果会引起患者术后 出现发声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碍, 此种并发症固有一定的发生率故 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环杓关 节脱位的诊断与处理做一综述。
一、 环杓关节的正常解剖
一旦确诊,应立即在间接喉镜或直接
喉镜下行杓状软骨拔动复位术,术后
禁声、禁进冷软饮食,同时辅以抗生
素、激素雾化吸入。一般来说闭合复
位都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Hoffman等认为脱位后咽内复位都可 将声音恢复到接近术前的水平[15], 但一但8-49天的病人表明,49天后
恢复较差。也有不复位的就是声音治 疗。Noda就报道过一例17岁男性病人 插管后4周诊断为环杓关节脱位后经 语音治疗完全恢复[16]。
有报道[2]气管插管过程中,管芯 使用不当可致杓状软骨脱位
另外,王明安等[4]报道在诱导麻 醉未充分下气管插管,引起患者 吞咽及呛咳过频等动作致喉头上 下牵拉,易致杓状软骨脱位。
3.侵入性操作
胃镜及插胃管均有引起环杓关节 脱位的可能。
马兴等[9]报道了3例因行胃镜操 作而引起环杓关节脱位。
环杓关节脱位的 诊断与处理
湖南省肿瘤医院 周英才 郭靓 综述 王明德 审校
环杓关节脱位,有人称杓状软骨 脱位,多发生于全麻气管插管期
间,是非常少见的并发症。但也 可发生于非全麻及其他时候。据 Salaloff[1]报告,1994年英文文 献仅31例杓状软骨脱位。郭向阳 等[2]统计了5826例气管插管患者, 发生杓状软骨脱位5例,杓状软 骨脱位发生率为0.085%。
Quick亦认为终末期肾病可致喉 关节改变;
这些喉部变化可能是发生环杓关 节脱位的间接因素,但看法不尽 一致。
2. 操作因素
操作者缺乏操作经验、技术不熟 练而容易发生意外,国外学者提 出了一些推断。
Quick[5]等分析了左侧杓状软骨 前脱位的原因,认为操作者左手 握喉镜,导管从右侧插入喉腔, 在插管过程中,导管远端着力直 抵左侧杓状软骨后侧方,易导致 左侧杓状软骨向前脱位。
环杓关节(cricoarytenoid joint) 由杓状软骨底的关节面与环状软 骨板上缘外侧的关节面构成。
杓状软骨可沿此关节的垂直轴作 内、外旋转运动同时并伴有向内 向外滑动,共同使两侧的声带突 相互靠近或分开,因而使声门开 大或缩小。由此可见环杓关节在 发音时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二、环杓关节脱位的类型
1 .患者因素
清醒患者插管时,过度紧张恐怖使 咽反射增强,甚至喉肌痉挛,导管 在喉咽部盘曲等使组织受损、关节 脱位;
患者颈部短粗,声门暴露困难,视 野不清致插管困难;
年老体弱、久病衰弱、肌张力减低 的患者环杓关节容易脱位。
Rieger[3]等认为肠道疾病及肢端 肥大症可引起环杓关节韧带推行 性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