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选题(共15题;共50分)1.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A. 太阳系一木星一海王星B. 可观测宇宙一太阳系一银河系C. 太阳系一地月系一月球D. 太阳一地球一哈雷彗星2.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①大气环流②石油、天然气资源③火山爆发④地壳运动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3.2017年9月6日晚上19点53分,太阳爆发X9.3级大耀斑,引发太阳质子事件和日冕物质抛射。
据悉,这是自2005年以来太阳最强的一次爆发活动。
此次爆发的大耀斑主要出现在太阳大气结构的哪一层上,对该新闻报道关注度最高的部门可能是()A. 光球层农业部门B. 色球层通讯部门C. 平流层旅游部门D. 日冕层交通部门4.北京时间2019年7月26日11时57分,由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起飞时()A. 伦敦(52°N,0°)旭日东升B. 堪培拉(35°S,149°E)夕阳西斜C. 莫斯科(56°N,38°E)烈日当空D. 纽约(41°N,74°W)夜色深沉5.新西兰媒体“Stuff”2019年12月9日报道,当地时间9日14时10分左右,位于新西兰北部的怀特岛发生火山喷发。
下图示意怀特岛的位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的()A.地壳B.下地幔C.软流层D.地核(2)新西兰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B.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C.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D.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6.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
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
完成下面小题。
(1)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A.递增→递减→递减B.递减→递增→递减→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减→递增→递增(2)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A.臭氧层B.热层C.对流层D.电离层7.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A. 增强地面辐射B.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 增强太阳辐射8.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
下列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A. 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B. 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C. 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D. 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9.读“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题。
(1)图示时刻石家庄和合肥相比可能( )A.石家庄气温高,天气晴朗B.合肥气温低,气压高C.石家庄正在下大雪,气温低D.合肥有暴风雪,气温低(2)此时,北京主要吹的风向为( )A.东南风B.偏北风C.西南风D.正南风10.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正确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组合是()A.A→BB.F→D→GC.I→D→GD.A→C→D→E(2)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强烈的环节主要是()A.EB.CC.BD.F(3)海陆间循环()A.不能更新各种水体B.破坏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C.可以不断塑造地表形态D.加剧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11.下图示意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渔场的成因主要为()A.径流入海B.寒暖流交汇C.上升补偿流D.人工养殖(2)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洋流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A.变质岩和岩浆岩B.岩浆和岩浆岩.C.岩浆岩和变质岩D.变质岩和岩浆(2)下列符合沉积岩突出特征的是()①表面有大量气孔②具有明显层理构造③常含有动植物化石④具有流纹特征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3.下列有关气候现象与对应的形成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是( )A. 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太阳辐射B. 庐山成为避暑胜地—海陆分布C.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洋流D. 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大气环流14.下图为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某日14:00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图中甲地为城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①人口集中②工业发达③汽车数量多④建筑物密集A.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会引起()A.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区B.城区空气下沉,云雾增多C.城区空气上升,降水减少D.高空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区15.随着气温的下降,美国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秋天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下图是美国本土赏秋地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美国东部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2)造成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B.水分C.热量D.光照(3)B地位于美国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该地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荒漠带C.亚热带草原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二、综合题(共4题;共20分)1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图)和北半球某地连续三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当地球运行到图中②位置时北半球正处于________(节气)日,日期为________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该日汉中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
(2)c-d时段地球公转速度________。
(3)地球公转到________(填序号)位置时,汉中市窗户朝南的房屋内,正午射进的阳光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
此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由________向南北两侧________。
(4)读表可推断这三天地球运行在上图中________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且向________(方向)移动。
17.下面两图中,图I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II为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I中A季节为北半球________季,B季节为北半球________季。
导致A、B两季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2)常年受甲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其气候类型分布对应图II①、②、③、④四地中的________。
(3)图II中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其气候是常年受图I中________(甲、乙、丙、丁)带影响形成的。
(4)图I中B季节时,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呈________时针方向流动;此季节40°N的亚欧大陆东岸盛行________风,气候特征为________。
18.下图所示地区位于我国海南岛,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B处的地质构造________。
(2)甲、乙两处山地都是在________(流水或风力)的________(侵蚀或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________(①或②)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________(③或④)处。
(4)若A、B两处中有一处埋藏天然气,应是________处;若要修建隧道,宜选择在________(A或B)处,修建大坝等工程建设应避开________(填地质构造名称);若B处以下岩层有含煤层,则采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________(透水或可燃气体爆炸)事故的发生。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流量年内变化________(增大或减小),甚至可能造成________等地质灾害。
(6)荒漠漆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地表上裸露的砾石、岩石表面覆盖的薄薄的黑褐色漆一样的物质,常分布在裸露的蚀余山上。
据此判断形成荒漠漆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__)(单选)。
A.流水沉积作用B.风力沉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19.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岀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两种循环形式。
________(3)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的变化有________(至少写岀两点)。
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_______,改善水文状况,保持________,促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4)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________要素决定的。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
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2.【答案】A3.【答案】B4.【答案】D5.【答案】(1)C(2)C6.【答案】(1)B(2)D7.【答案】C8.【答案】A9.【答案】(1)C(2)B10.【答案】(1)D(2)A(3)C11.【答案】(1)B(2)A12.【答案】(1)C(2)D13.【答案】A14.【答案】(1)D(2)A15.【答案】(1)A(2)C(3)D二、综合题16.【答案】(1)夏至;6月22日;23°26′N(北回归线);昼长夜短(昼最长夜最短)(2)先变快后变慢(3)④;南回归线(23。
26'S);递减(4)c;南;南17.【答案】(1)夏;冬;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全年高温多雨;④(3)全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全年湿润);丁(4)逆;西北;寒冷干燥18.【答案】(1)背斜;向斜(2)流水;侵蚀(3)②;③(4)A;A;断层;透水(5)增大;滑坡或泥石流(6)D19.【答案】(1)水文;气候;生物(植被)(2)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3)气候恶化(加剧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增多、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局部小气候;水土(4)气候(5)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