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有关群体的基本理论;掌握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建设途径;初步学会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本章重点:有关群体的理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本章难点:有效的课堂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一、群体的概念是与个体相对而言的,个体指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单独活动的有个性的主体,简言之即指具体个人。

群体概念P260。

教材所言“一切人类的聚集体”不是正确,并非若干个体结合而合的人群就能称为群体。

如中央台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因其成员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

作为群体应具有以下特点:1、由多个个体组成、至少为两个以上。

2、有共同的社会目标。

成员存在共同的社会需要,目标或利益,并愿为此努力。

3、群体规范存在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

可能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如俗话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这种规范与群体成员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是其行为准则,往往据此对其其成员的言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旦违反则会受到孤立或惩罚。

4、某种组织结构与形式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每一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往往存在占据领导地位的核心成员。

二、群体的分类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前者又称统计群体,指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

如八十年代生人,年薪十万者等,后者指实际存在的群体,成员间有实在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2、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是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松散群体成员间缺少联系,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

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公交车上的乘客,有可能通过共同活动逐渐凝聚成为有结构的组织,建立起成员间的各种人际关系,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是集体,是为特定的目的联合起来,具有结性与整体性。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前者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建立,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明确、相互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

如科室、车间、班级等。

后者指自发产生、无明确规章成员权利义务不确定的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三、群体心理效应(一)群体归属感认识到自己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员,对群体有“我们”或我们的之感。

当群体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时,成员有共同感受,(二)群体认同感各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都能保持共同认识与评价,相互间能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群体冒险性倾向当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时,群体会给予赞许与鼓励支持其行为并予以进一步强化,使个体感到信心更足,决心更大,更敢于表现、行动。

推而广之,就使得群体比个体更容易走极端,更倾向于采取冒险行为原因P262 责任分散,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四)群体压力群体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天形的约束力,它使个体在心理上感到有压力。

并进而左右成员的行为,使个体在心理上觉得很难违抗,感到不安、紧张、孤独、恐惧。

群体对其成员施加的压力包括:1、理智压力即“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成员从道理上明白是非,接受群体意见。

2、感情压力“动之以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感动其成员,促其遵从群体。

3、舆论压力“群体难违,众怒难犯”,正面的群体舆论能促其成员坚持正确行为,惩戒性的舆论质成员不敢再坚持错误。

4、心理隔离断绝某成员与群体成员间心理上的沟通如和行为上的接触,使之形影孤单,陷入完全被动状态。

5、强制手段的压力群体对个别成员采取惩罚手段。

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从众含义 P263 阿希实验原因主要有:把大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正确,对自己的判断乏自信,因而跟随别人以求心安;相信自己未错,但不敢“标新立异”或怕别人讽刺、嘲笑,因而表面采取从众行为,内心保留自己意见(服众)。

当规范被群体所接受后就会成为控制和影响群体成员的手段,群体会创造一种环境使其成员受到很大压力,当某一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趋使他改为一致。

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先进群体可通过群体规范促使后进者逐步改变其不良行为,起到教育转化的作用。

消极作用也很明显 1、易倾向于“舆论一致这种压力可能窆息成员的独创性;2、易被“表面一致”的假象所迷惑,强行通过或仓促做出不正确的结论。

如持不同观点看为避免压力或表示对群体的忠诚而随声附和,易导致形成错误决定。

影响从众的因素 P264 1、群体方面因素2、情境方面因素 3、个人方面因素(二)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社会促进的含义P265 Frilett的实验,后又发现观众效应,即如果有人在场观看某人从事某种活动,其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

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一起工作时即使互不沟通,但有他人在场也能消除单调激发工作动机,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

而 F.Allport 的一系列实验则表明:他人在场既可能对个体行动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干扰甚至抑制作用,后指出如果一个所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就可表现出来的动作,他人在场会使之动机水平提高,使活动更加出色,而若从事的是不熟练或需要脑筋的动活,他人在场反而会起干扰作用.在场的他人是否真的在进行评价以及怎样评价,其实无关需要,关键在于活动者对在场他人评价的主观认知,对之评价是否重视P265(三)去个性化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它常使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约束而表现出极端行为.由Festinger首先提出,后金巴尔多做了一系列实验,指出有两个主要特征。

匿名性和责任分散。

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一、班级与班集体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学位,是学校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的群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

而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并非每个班级部能发展或班集体。

它首先是一个正式群体,具有目的、角色、规范、执行着自己的社会职能;同时又是一个心理集体,学生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彼此产生紧密而稳定的心理关系,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需要。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能产生很强的集体凝聚力。

良好的班级集体,使它的成员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到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很自豪,因此能产生一种集体的向心力。

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会有一种荣誉感和自尊心,由此能引发出集体主义精神。

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机会使学生增强这种精神,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保护这种精神。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又能够形成一种健康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集体教育很大一部分的力量来自集体的环境。

这种环境包括人际关系、文化气氛、集体的风气、集体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等。

在集体环境中,如果这些因素都能积极的“存在”和形成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就会发挥出有力的教育作用。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与班级教育环境建设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班级教育环境建设就是良好班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设班级教育环境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二)特征1、自觉、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凡是班集体都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学生的个体目标已同化到集体目标中,社会要求已逐步内化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当班集体的目标确立后,把目标转化为集体成员的成就动机至为重要,实验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成就动机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集体成员在各种活动中都尽最大努力,力图取胜,并且敢于迎接别人的挑战;第二,对待挫折和困难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按照活动中介理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即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我们在班集体的目标建设中总是有计划地设计一系列的活动。

对于自我调节水平尚不够发展的低年级学生,各种社会监督形式都是必要的。

如舆论监督制度、评比制度等。

要深入发动学生参与制定目标,研究本班和个人的实际,对照目标找差距,各人在此基础上提出班级的、小组的与个人的目标以及近期的(如一个月)、中期的(如一个学期)和远期的(到毕业)目标,通过讨论明确要求和进行调整。

2、浓厚的学习气氛3、班级管理民主、成员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4、正确的舆论规范班风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

班风对班级集体的建设,对班级集体中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

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面貌都受到积极的影响。

我们说良好的班级集体是个大熔炉,就是指班级的正气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当然,不好的班风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使他们受到不健康的熏染而消极不思进取,使整个集体涣散。

教师要注意使班级集体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并使这种良好的风气,成为一种教育因素。

5、成员间相处融洽,有强大的凝聚力彼此心理相容,感到心情放松愉快,能在集体中得到关心支持和帮助。

二、良好班集体形成的过程(一)组建阶段一个刚组建的班级,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经历,教育影响走到一起,相互缺乏联系和交流,多为孤立的个体。

这时即使有些班级活动也是源于学校或教师的布置,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班级对成员还缺乏吸引力。

(二)相互熟悉阶段在相互接触与交流中,学生间逐渐相互了解。

摆脱了原先的拘束状态,班级气氛变得较轻松坦然,学生的个性差异日益显露,逐渐形成一些小群体。

出现了一支能主动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干部队伍,能提出合乎同学需要的班级活动建议,拟定班级目标。

(三)雏形阶级班级大多数成员开始出现对班级活动的期待,开展为活动的成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形成了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的关系,小群体出现扩大,联合趋势,形成班级大群体,班级规范和班级舆论初步形成并对违反规范者构成一定舆论压力。

(四)成熟阶段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高度的凝聚力,班级能够不依靠外力推动自主运转,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班级对其成员有高度的吸引力,不仅成员间交往频繁心理相容,而且在为集体办事时齐心协力,朝气蓬勃,有很高的工作效率。

(由学生对自己班级进行分析)。

三、影响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因素(一)教师的正确指导管与不管,管理的水平高低不同都会造成两个班级大不一样。

(二)良好的领导核心的建立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能否起到规范表率作用,能否团结同学、发动各项活动、号召力、组织能力。

(三)有无明确的集体目标每一成员均清楚而且认可的目标(四)形成正确的群体规范和舆论正气占上风主流舆论向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五)班集体的内聚力高则团结融洽,低则一盘散沙,各行其是。

四、怎样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主要内容由学生自学)(一)提出明确的集体奋斗目标(二)选拔和培养班干部(三)建立良好的群体舆论(四)提高群体内聚力第三节有效的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概念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