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策略肇庆市第五中学程沙内容摘要: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管理。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心理的管理。
本文从谁来管——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的定位;如何管——班级管理中的影响策略;何时管——班级管理中的情境策略三方面简述班主任如何运用心理学策略对班级进行管理。
关键词:心理学、班级管理、学生心理、策略正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
班级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学生,被管理的主体人,那就要了解人的心理特征。
如何有效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的策略,成为管理学生和管理班级的关键。
下面分而述之:一、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的定位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德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关系。
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教师,是负责组织、教育、管理班级学生,引导、帮助、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责任人。
班主任如何在管理班级时候如何定位自己,影响甚大。
要正确、科学的定位班主任在管理的作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勇于担当改变学生的职责。
班主任虽然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
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既要承担学生各种要求带来的压力,还要承受学校的管理压力,这些压力使很多班主任疲于应付,身心疲惫。
而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又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阻力和变数。
教师经常辛辛苦苦做很多工作,但因环境影响,效果不够明显,以致经常充满无力感。
很多老师因此视班主任工作为畏途,逃避班主任工作。
但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责任,班主任工作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就放弃自己的责任。
这是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和责任。
2、科学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以笔者一直所任教的中学生为例,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
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过渡性、闭锁性、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学生很敏感、很容易胡思乱想,老师和同学的一点小的行为变化可能就会引起他们各种猜测,并随之引发喜悦、焦虑、抑郁等各种情绪状态。
作为班主任老师,除了学习方面的特点,还要注意中学生的一些独特之处。
中学生既容易被新异刺激吸引,又渴望组织的归属感。
教育者应该考虑青少年在智力、情绪、社会性发展上的多种需求,把学校建设成安全、支持性的社会型组织,满足青少年的社会渴求,避免学生因为冲动性强、抑制力弱、追求新异刺激而形成吸烟、饮酒、网瘾、吸毒等不良行为。
3、班主任努力争取做一个有影响力的老师。
班主任如何能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对学生有影响力的老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常常受更有特权、更有经验的人影响。
拒绝别人是一件难事,拒绝权威的要求更难。
当你把较强的专业能力展现在学生面前,你的学生会信服并执行你所要求的。
笔者在2010年担任本校九年级某班班主任时候,上的第一节化学课,就直接把自己近年来在化学科教学上所取得的成绩拿来和学生分享,学生被笔者在化学科的教学成绩折服,特别是得知自己的老师是全市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时,学生马上表现出十分的敬佩和崇拜,这为今后的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打下基础。
其次,要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
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
再次,争取做学生心目中重要的人。
中学生的大脑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执行控制能力不足,容易情绪化,并且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加工信息多使用情绪通路。
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中学生容易受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影响并能左右其思想和行为。
成为学生心目中重要的人,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阶段,学生最信任的应该是自己的朋友,容易沟通和愿意倾吐心声的也是朋友。
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多尝试用和朋友交往的方式和学生沟通。
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和容易向老师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能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共同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班级管理中的影响策略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
”有良好的管理,事情才会有头有绪,集体才会像一架健康的机器有序地运转。
而班级的管理主要靠的是班主任。
如何管理班级,成为班主任最头疼也是最费神的事情。
而班级管理的水平也直接反映一个班主任的综合能力水平。
笔者认为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围绕几下几方面开展班级管理。
1、脑的法则:从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出发。
人的行为受主观意识的支配,改变主观意识,就能很容易改变人的行为。
一般的班级难于管理的学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而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受成绩不理想、纪律差等方面影响最大。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从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开始。
其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赞美学生。
通过赞美培养其自尊,通过赞美让其失调。
笔者在2009年担任九年级某班班主任,该班是全校班风学风最差的班级。
刚接手时候,的确在为如何管理好班级、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犯愁。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笔者发现该班的学生其实学习能力不错、学习方法也很好,只是因为七年级下学期开始,该班出现短暂的纪律差的情况而被级里和学校点名批评过,而任教该班的部分老师也因为这事而开始改变对该班的看法和态度,甚至讲出和让学生丧失信心的话语。
学生因此而变得信心不足或者放弃了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现在这样的班风学风。
了解这些情况后,笔者先从几个成绩还算可以的班干部身上着手,通过和他们谈话交流,不惜言辞的表扬他们的优点,而且表达自己很肯定的认为他们是好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能带领全班同学进步。
几个班干部听完老师的赞美和肯定,多表现出很激动。
他们都觉得自己总算有人肯定和表扬了,信心也回来了。
当即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
以点带面,在往后的教育教学中,笔者抓住一切可以的机会,经常表扬和肯定全班的表现。
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的班风和学风有了很显著的改变,学生的信心回来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很多,纪律性也变好了,成绩自然也跟上来了。
2、心的法则:从情绪情感出发去教育管理学生。
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中学生的脑容易受到新异刺激的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而非逻辑本身的支配。
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从情绪情感出发去教育管理学生。
从心理学原理上讲,人情绪的两阶段:由生理唤醒到认知归因。
青少年情绪特点:易激惹,两级化,班主任可以利用一些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情绪,并在学生激动时实施教育。
笔者多年担任班主任,都是充分利用学校一些集体活动来运用上述方法来教育学生。
在担任2008届某班班主任时,发现该班的班级凝聚力不够、学生的班级集体观念不强。
笔者就利用了该年的校运会,当有自己班同学参加的比赛,笔者亲自为学生加油打气,而且在情绪表现上较为激动、夸张。
学生见到班主任都如此紧张投入,情绪也上来了,跟着一起呐喊助威。
特别当自己班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候,师生都激动的相互庆贺、打打成一片。
此情此景,师生的距离近了、学生的情绪也完全放开。
见时机成熟,笔者就对学生讲述班集体观念的重要性,并告知学生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理应也为班集体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样的班级才有活力、有激情,自己才能在这样的班集体中体会到集体力量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学生通过亲身的体现,在去感悟老师所教育的,自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比在教室里和学生空谈集体主义教育所带来的效果好得多。
3、脸的法则:从班集体、社会的压力去管理学生。
从心理学原理上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认可,青少年更在乎别人的看法。
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些原理对学生和班级进行管理。
在笔者的实践中,认为以下的一些做法比较有效。
一是树立榜样。
通过榜样,引发依从,树立榜样,告知学生如何“不丢脸”。
笔者在担任2007届某班班主任时候,该班很大部分学生不太注意遵守学校的仪容仪表要求,经常不佩戴校卡、不按要求整理发型。
笔者先从自身开始,把自己的头发整改成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装”,并告知学生这样的发型其实很精神、很适合学生。
同时,在很多场合多次表扬那些能按要求整理发型的学生,让那些不整改的学生感觉到来自班集体和老师的压力,而且让他们感觉到身边的榜样是自己要去学习的,那少部分学生就自然会跟随大部分的同学去整改自己的发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利用好“人情”。
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人们被赠予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时,会立即感到回报的意愿。
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候恰当给学生面子,让他欠你“人情”,学生自然很乐意回报老师。
想学生付出,必须先给予。
笔者在2010届担任班主任时候,一次自习课去教室巡视,发现一个平时纪律很散漫、成绩也不理想男生在低头玩弄手机。
按照学校的要求,学生是不允许携带手机回校的。
当时那男生十分紧张,不知如何处理。
笔者见状并没有马上“大发雷霆”,处理那男生。
只是面带微笑轻轻的叫他出来,然后在走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很友好的和他说:“学校的规定你是知道的,或者你今天是有特殊情况要带手机回来,但也不能违反学校的规定。
带回来还在课上使用,那就更不可原谅!完全可以处分你!”男生马上很惊慌的解释,承认错误承诺今后绝不会再犯,请求笔者“放过他一马”。
笔者抓住此时学生的心理,很大方的说:“知错能改,不错啊!我可以不处理你,但你欠我一个人情哦,应该知道以后怎么做吧?”男生当即表示会改掉纪律散漫无心向学的坏习惯,用实际行动和成绩“还”我人情。
经此事后,那男生真的改变自己,认真学习,在中考当年中,不可思议的考上了区内一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