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运用: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列举事例、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教学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第一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新课讲授】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1:观看视频《生命演化》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2: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见幻灯片)
思考:中国的历史变迁,说明了什么?
教师:中国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
我们把它扩大到全世界、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
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我们现在处
于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如果我们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还会继续发展吗?
当然会啦。
只要2012世界末日不来临,人类不灭亡,人类社会是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那么还有什么是发展的呢?下面我们来看课堂探究3:关于对雷电和人口的认识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什么特点。
人类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
从这可见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第一目小结:现在我们来对刚才所学内容做一个归纳总结。
我们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那么这三大领域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从刚才的探究中得到了那几个结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发展的,所以我们归结出发展的一个特点:发展的普遍性。
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哲学原理。
除此之外,发展是不是只是一时的,暂时性的呢?一个事物是不是今天发展了,明天就不发展了呢?不是的,发展是不断的,是永久的。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还会继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
我们知道了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我们怎样来理解发展呢?下面我们来看下一个探究活动。
活动探究:展示图片: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
教师提问: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都是发展吗?——袁世凯称帝是变化,新中国成立才是发展。
那么运动变化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运动和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改变;是没有方向性的。
发展:是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它揭示了运动变化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是有方向性的。
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变化是不是发展?
1、“三个代表”思想的确立;
2、环境破坏,鸟类减少;
3、在一些国家恐怖势力猖獗;
4、计算机自问世至今,每几个月就有新产品出现,每一两年产品就会更新换代一次;
5、农业生产中培育出优良的品种;
6、“科学”算命;
7、某女生下一个毛孩;
所有发展都是运动变化,但是反过来就不是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而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2)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课堂练习2】判断下列事物是不是新事物?
1、科学发展观;
2、袁隆平研制成功的最新杂交稻种子;
3、“科学”算命;
4、法轮功邪教;
5、生产汽车的技术;
6、资本主义制度。
思维拓展:判断新旧事物的三种错误标准,即:
(1)时间标准: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禽流感、非典、甲流)
(2)现状标准:以事物的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的完善来判断一事物的新旧。
(例如:第一台火车1814年问世,丑陋笨重,行走吃力,没有马车快。
)
(3 )旗号标准: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科学算命,披着科学的外衣,实质上还是算命,是一种封建落后思想的体现。
)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发展的意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发展,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世界如果没有了发展,就不会有进步。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日新月异科技。
【课程小结】
现在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的时间来阅读课本,回顾一下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里,现在请同学们把课辅拿出来,完成这节的相关内容。
【课后反思】
这个框题的内容相对而言,难度不大,知识点涵盖少,学生可以结合的生活例子很多,但是容易产生不少理解误区。
为了最大限度的展示政治课的教学优势,我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下:
1、学生预习后,分三小组结合三个探究,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角
度讨论分析后,由第四组得出结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从辨析“变化一定是发展吗?”得出变化和发展的关系,进而理解发展的实质:前进上升的变化。
3、从对新旧事物的分析加深理解发展的实质。
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于课本文本的紧扣还不够,对于教材上的文字和图片要加以充分利用,要用好教材,把握好课标。
再就是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有问题,敢问问题。
讲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学生练一遍。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做到讲练结合。
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出答案,努力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做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的成功是永无止境的。
通过本节课,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审视,厚积薄发,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