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霍桑实验主要是采用()方法而进行的研究。
A.实验室实验法;B.现场实验法;C.测验法;D.控制观察法。
2.社会知觉中,对他人认知会有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这是属于()。
A.首因效应;B.定势现象;C.晕轮效应;D.投射作用。
3.一般而言,个人在班、小组中工作效率高于个人单独工作,这是因为()。
A.从众行为倾向;B.社会标准化倾向;C.社会顾虑倾向;D.社会助长现象。
4.根据佛鲁姆的期望理论,指出下列激励形式中哪一种是错误的?()。
A.E高×V高=M高;B.E中×V中=M中;C.E高×V低=M低;D.E低×V高=M高。
5.为了准确传递信息,采用()方式沟通效果较好,但其沟通速度较慢。
A.单向沟通;B.单向沟通+双向沟通;C.双向沟通;D.双向沟通。
二、多项选择题 1.自我知觉的主要构成要素为()。
A.理想自我;B.物质自我;C.现实自我;D.社会自我;E.精神自我。
2.企业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系统()。
A.目标系统;B.技术系统;C.社会心理系统;D.经济系统;E.后勤生活系统。
3.领导的权力性影响力的基本要素是()。
A.传统因素;B.才能因素;C.职位因素;D.资历因素;E.品格因素。
4.人际间非正式沟通网络型式是()。
A.单线式;B.偶然式;C.全渠道式;D.流言蜚语式(饶舌型);E.焦聚式。
5.组织的无形要素主要包括()。
A.共同目标;B.人际关系;C.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D.合作精神;E.组织的确良沟通网络型式。
三、是非判断题10%1.迁怒或寻找替罪单是个体挫折后的直接攻击反应。
对错2.“1·9”型领导属于任务型领导。
对错3.心理学研究表明:群(团)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的一致性。
对错4.中小学学校的组织结构是属尖三角型的结构形式。
对错5.自动人假设的管理重点是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与才能。
对错6.高凝聚力、高士气的团体必然有高的生产效率。
对错7.俞文钊教授提出了同步激励公式是:工作激励力量=∑f(业绩×激励)。
对错8.实行多数人裁定的领导方式是属于民主型领导。
对错9.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对错10.一个人既想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一目标时便会产生个体动机的“双重趋避”冲突。
对错四、填空题12结合的法治思想。
345.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对调动生产积极性仅有次要意义,6.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激励过程,三者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78910四、填空题1.胡戈·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而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埃尔顿·梅奥。
2.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 "法、术、势" 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3.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相统一。
4.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以 "经济人" 人性假设,即 X 理论的具体表现。
5.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对调动生产积极性仅有次要意义,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6.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激励过程,实质上是要处理好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三者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7.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主要是指具备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因素。
8.团(群)体的同质结构是指其成员在能力、气质、性格、年龄及知识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异质质结构则与之相反。
9.团(群)体的规范是在模仿、暗示、从众等心理因素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10.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古典组织理论,即层峰结构(官僚结构)模型。
五、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2.学校组织3.人际关系理论五、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狭义的管理心理学对象则是指研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
广义的管理心理学对象是指研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
即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协调人际关系,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2.学校组织:是一般组织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教育组织。
它是指在共同目标下结成的人们的社会实体,是进行精神生产、培养未来人才的机构。
它与一般组织一样,具有两方面的含义:①共同目标;②为实现目标所进行分工合作(包括任务划分、职务分工、层层授权等),是沟通协调等实施管理职能的工作和过程。
3.人际关系理论:是梅奥提出来的,是以“社会人”人性假设为基础的一种管理理论。
他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重视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主要观点是:①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注重关心人;②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环境,培养职工形成归属感、集体感;③主张集体奖励;④强调采用新型的“民主参与”管理方式。
六、简答题1.简述熊川武的“全面激励理论”。
2.何谓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简述佛鲁姆(Vroom)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4.什么是激励?请分析激励的心理活动过程,并画简图说明之。
六、简答题(参考答案)1.简述熊川武的“全面激励理论”。
(一)“全面激励理论”主要向“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全素激励”三部分构成。
(二)全员激励:①他励;②自励;③互励的含义及重要特点。
(三)全程激励:①以引起需要始,以满足需要终;②在管理工作(计划环节、实行环节、价值环节)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
(四)全素激励:①进行名副其实的物质激励;②要把精神激励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统一起来发挥作用;③要充分认识活动的特殊激励价值。
(详见web文本同章节内容)2.何谓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一)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向等社会心理因素。
①人际关系是心理关系;②人际关系是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③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①空间距离和交往频率;②相似性(包括年龄相似、个人社会背景相似、态度、兴趣、价值观等相似);③需要、性格气质的互补作用;④能力与专长因素;⑤个人仪表特征因素等等。
(详见web文本同章节内容)3.简述佛鲁姆(Vroom)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这是由佛隆提出来的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它的主要内容用公式概括之: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即:M=∑V·E)(请解释效价,期望值的涵义)(二)期望理论的发展(VIE模式)个体通过努力,可达到两种水平的输出:①第一种水平的输出,即为达到组织的目标;②第二种水平的输出,就是个体本身想达到的目的。
个体对两种水平的输出之间关系的认识即“工具性”或“手段性”(或关联性I),(I)把V与E结合起来,就是VIE模式。
(详见web文本同章节内容)4.什么是激励?请分析激励的心理活动过程,并画简图说明之。
(一)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即激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激励的心理活动可从三个角度理解:(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是将外部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
(2)从内部状态看,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系统,使之处于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3)从心理和行为过程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激励过程均包含着三种基本变量(即:刺激变量、机体变量、与行为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激励基本模式图详见(web文本同章节内容)(详见web文本同章节内容)七、论述题述评卡曼(Karman)的生命周期领导理论,并谈谈其在中国管理实践有何借鉴价值。
七、论述题(参考答案)述评卡曼(Karman)的生命周期领导理论,并谈谈其在中国管理实践有何借鉴价值。
(一)正确画出生命周期领导理论的模式图(请正确标明横、纵座标各纬度的含义及各象限领导方式的变化及名称及符号方向)(二)叙述卡曼理论的主要观点:卡曼的生命周期领导理论是根据领导四分图和阿吉尔斯的“成熟-不成熟” 理论综合而形成的三维空间理论模式,它根据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将领导模式分成四个顺序过程:①高工作、低关系(命令式);②高工作、高关系(说服式);③高关系、低工作(参与式);④低关系、低工作(授权式)卡曼认为领导者所采取的领导方式应该看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决定,并非都是高工作高关系的好。
若被领导者对工作或环境的认识极不成熟,应采用高工作、低关系的命令式;若开始慢慢成熟了,用高工作、高关系的说服式;若已经比较成熟,则用高关系、低工作的参与式;若是完全成熟,就应用低工作、低工作的授权式。
(三)评价及其在管理实践中意义:(请各学员根据自己在学完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后自由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①积极意义及借鉴启示;②局限与不足。
评论,观念,各有不同做好自己那份就好(图详见web文本同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