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史

园林史

景园类型●按构园方式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混合式●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贵族)园林寺观园林陵寝园林公园●按园林的功能区分:●综合性专门性专题纪念性自然保护区●按园林的国别分:●中国英国法国。

世界景园历史阶段划分●第一阶段:萌芽时期●原始社会:●第二阶段:形成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点:●一、直接为少数统治者所有●二、封闭的内向型的●三、追求视觉效果和精神享受为主,并不体现社会和环境效益●四、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工业社会:●特点:●一、除去私人所有的园林外,还出现政府出资建设,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二、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三、不仅追求视觉效果和精神享受,同时注重体现社会和环境效益。

●四、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第四阶段:多元化兴盛时期●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特点:●一、私有园已不占主导地位,区域性的公共景园和绿化保护带建设成为每个国家和城市的重点,并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二、景园绿化以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景园领域进一步拓展;●三、景园艺术已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协作,公众参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四、注重科学的、量化的、有针对性和预测性的景园系统设计,并建立了相应的方法学、技术学、价值观体系。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以古希腊、古埃及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代表●伊斯兰园林:以古巴比伦、古波斯为渊源,以印度、西班牙中世纪园林风格最为典型●中国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中国传统景园发展概述公元前11世纪—公元19世纪●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的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儒家倡导的以礼让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三者的平衡与再平衡促成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持续演进●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1.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220年) 春秋、战国、秦汉是发展期●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3.全盛期——隋、唐朝(589——960年)● 4.成熟期——宋、元、明、清初(960——1736年)● 5.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736———1911年)●若从宏观的、总体的高度来加以审视,宋代以前的一段,造园思想与造园技术均展示其十分活跃的态势,两者同步发展、相辅相成。

园林的演进充满了向上的活力和旺盛的生机,有时甚至呈现为波澜壮阔的局面。

宋代以后的一段,园林的演进则显示更多的平和、稳重,仿佛江河之缓缓流淌,积淀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同时也缓慢的暴露其由平稳而趋于衰减的势头。

造园技术得到长足发展,造园思想却相对的日益萎缩。

到成熟后期,技术失去了思想的支撑,园林终于脱不开其衰微的命运。

●三大类型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乃是最成熟因而也是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

●经济、政治是制约园林发展的根本因素;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运作运作相应地也就成为园林演进地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其内容的深度‘而言,涉及到文化的所有层面—物态层的文化、制度层的文化、心态层的文化;就其内容的广度’而言,它包涵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个主要领域—宫廷文化、士流文化、市民文化●科技之与园林有关者,主要表现在建筑、植物、筑山、理水这四个造园要素上面。

中国古典园林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园林的规模,由大而小∙2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3园林的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意为主∙4园林的范山摹水,早期为单纯的“再现”大自然山水风景,两晋南北朝至宋代则是通过直观的方式而“表现”大自然山水风景。

∙5园林的人工要素与自然诸要素的关系,早期园林的自然诸要素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

后来,人工要素比重大为增加,妙造自然的主旨多少有所削弱。

●一)皇家园林●1、概述●又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园林作为物质财富和艺术创作,首先用来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

●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金碧辉煌,建筑体形高大,表现了封建帝王拥有四海的权威。

●皇家园林按照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①大内御苑→(如西苑)位于城内,紧邻皇居,便于皇帝日常游憩。

●②行宫御苑→位于城郊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游憩或短期停留。

●③离宫御苑→(如圆明园)位于远离都城的风景区,皇帝可长期居住并处理朝政。

●皇家园林的分布●西安→(包括陕西省南部)是西周、秦、汉、隋、唐建都的地方,伴随着城市和宫殿的建设,也兴建了大量的皇家苑囿。

是我国造园艺术滋生的摇篮。

如上林苑规模达300多里。

●洛阳→古代重要都城之一,有洛水、伊水贯城,有利于引水造园,气候温暖,适合花木滋长。

隋唐在此建西苑。

●●开封→(宋称汴梁)作为北宋都城,建有艮嶽、金明池。

●北京→在城内,元朝开太液池,明清扩建太液池为西苑。

在西北郊,建有畅春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还有香山行宫。

还在承德建造的离宫避暑山庄。

●皇家园林的特点●①规模宏大●②园址选择自由●③建筑富丽●④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⑤全面吸收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广泛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技艺。

●b、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

●c、仿制复制名园。

例如清漪园内的惠山园,系仿无锡寄畅园;避暑山庄的狮子林,系再现苏州狮子林。

私家园林(府宅园林)∙1、概述∙又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庄、别业、草堂等。

∙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且居住和游览合一。

园林色彩淡雅素净,表现主人悠游林下,寄情于山水之中的心态。

∙私家园林按照内容和形制的不同分为:∙①宅园→一般依附于邸宅。

或紧邻邸宅后部呈前宅后院格局;或位于邸宅一侧成跨院。

∙②游憩园→单独建置,不依附邸宅。

∙③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供园主人避暑、修养或短期居住。

∙3、私家园林的分布∙私家园林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北方→北京∙南方→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等。

私家园林的特点●①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②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③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④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允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寺观园林●1、概述●即佛寺、道观和宗祠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部附属的园林环境。

●寺庙园林最晚出现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

其后寺庙园林的营造几度繁荣。

寺庙园林小则只有方丈之大,大者也可延绵数百里。

例如五台山、普陀山、武当山就是著名的宗教胜地。

●寺观布局大体依轴线布置,但并不刻板,因势随形,庭前常有古木参天,周围栽植成片松竹。

●寺观园林的分布寺观园林相对集中在佛、道两教比较流行的地区。

且多建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山林地带,因而寺观园林多与自然风景区融为一体。

“天下名山僧占多”,“深山藏古刹”寺观园林的特点①在性质上,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

∙②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使寺庙园林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③在选址上,寺庙则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区域,使寺庙有条件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僧占名山”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带规律性的现象。

寺庙园林的范围可小可大,伸缩的弹性极大,寺庙园林小者往往处于深山老林一隅的咫尺小园,取其自然环境的幽静深邃,以利于实现“远者尘世,念经静修”的宗教功能。

大者构成萦绕寺院内外的大片园林,甚至可以结合周围山水风景,形成大面积的园林环境,形成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④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

我国园林的类别(按地域文化)●江南园林:●指的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历史上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私家园林。

●其主体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

主要以苏州、扬州、杭州、无锡、常熟、南京、湖州、上海等城市为主。

其中又以苏州和扬州最为著称。

●我国南方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经济文化发达,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上的优势,有助于形成秀丽而又多样化的江南园林艺术风格。

●江南园林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略感局促。

●(1)苏州→●春秋时是吴国首都,隋朝开运河变为重要商埠,到明清,随着农业、手工业的长足发展,成为江南头等富庶之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私家园林兴盛原因----●一方面,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清代考中状元的人数为全国之最。

这些人一旦官场失意或告老还乡,便修宅筑园,休养生息,致使造园之风极盛。

●另一方面,苏州地处江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①引水:河道纵横、水网交错,为庭园引水提供方便条件。

●②花木: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适合花木生长。

●③叠石:附近盛产湖石、黄石等,为叠石提供条件。

●因此,明清时期苏州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造园之风达300余年之久。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2)扬州→●扬州虽然不是都城,但地理条件优越,南有长江,东临运河,是南北交通枢纽,隋唐起就十分繁华,到了清代盐业繁荣,盐商利用清政府给予他们的特权—盐引制,通过垄断经营,贱买贵卖等手段巨富,是不折不扣的官商。

垄断两淮盐业的八大商总都聚集在扬州。

为了巴结讨好清政府,利用皇帝南巡江南之际,大肆造园,供皇帝玩山游水,瘦西湖两岸一时园林连成片。

●扬州地处南北之间,融合了南北造园的艺术手法,工艺细部既有南方的秀丽精细,造型线条又有北方的厚重率直,形成了北雄南秀的独特园林风格。

●●江南园林叠山石料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手法多样,技艺高超。

园林花木种类繁多,以落叶树为主。

园林建筑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柔媚气质。

园林空间丰富。

园林景观恬淡雅致。

●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格调高雅,造园技巧精湛●①园林规模较小,个性主题突出●②园林小巧别致,色彩朴素淡雅●③寄情山水园林,满足诗画雅逸北方园林∙建筑形象稳重敦实,具刚健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