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植物病毒
第四章 植物病毒
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 病毒(virus):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被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
内的DNA或RNA核酸分子。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内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 体系、物质和能量来完成自身的复制 ,并伴随核酸突变而发生变异。
主要特征:①结构简单的(核酸+蛋白或脂蛋白衣壳);②严格专性寄
TMV:含2130个蛋白质亚基;排成130圈;每3圈一个周期,49个
亚基/3圈;2.3nm亚基间隔/圈。病毒粒体直径18nm,核酸链直径8nm。
病
毒在蛋白衣壳外面还包被一层那囊膜
毒 粒
(envelope),称为包膜病毒,如植物弹状病毒。
体
第四章植物病毒
杆状或线状病毒:蛋白质亚基螺旋状排列,中间
是一个由核酸构成的空心管子,核酸也呈螺旋状排列,嵌 入到螺旋状排列的蛋白质亚基内端。如,TMV杆状粒体。
第四章植物病毒
TMV结构模式图
第四章植物病毒
第四章植物病毒
五、植物病毒学发展现状与热点问题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电子显微镜的进步,对植物 病毒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都有深入的 研究。近年来对植物病毒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内容 包括:
1、病毒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 2、病毒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研究; 3、生物技术(转基因)培育抗病品种; 4、病毒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及载体元件的研究。
小册子。
3、近代分子生物学时期
◆ 1956年,Gierer,Fraenkel-conral等证明TMV的RNA具有侵染性。 ◆ 1971年,Diener发现类病毒。 ◆ 1982年,Prusiner发现朊病毒,获1997年诺贝尔奖。
4、现代分子生物学时期
◆ 1985年,Powell等获得首例转TMV CP基因烟草。
第四章植物病毒
非典型肺第炎四章”元植物凶病毒——冠状病毒
非典型肺炎”元凶——冠状病毒(单个放大的) 第四章植物病毒
目前已研究和命名的植物病毒达1000多种,其中许多为重要的植物病原, 其所造成的损失仅次于真菌病害。如:
水稻东格鲁病(Rice tungro)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是最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上 世纪中期仅菲律宾每年因此病所致的稻谷损失即达140万吨;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于19世纪末在日本一些地区流行,曾因此饿死1万多 人;
在我国北方麦区间歇性暴发的小麦黄矮病(Barley yellow dwarf)平均造成30%的 产量损失。在油菜上,因病毒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常年达20~30%。
甜菜曲顶病(Beet curly top)、香蕉束顶病(Banana bunchy top)等几乎对一些产区 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第四章植物病毒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病毒粒体:是病毒的基本存在形式(形态)。 @病毒粒体的形态微小,只有在放大数万倍的电镜下才能观察到,其
度量单位通常采用纳米(nm,1nm=10-9m)。 @植物病毒粒体形态主要有:球状、线状、杆状、弹状、双联体状、
丝线状、柔软不定形等。
小麦黄矮病
第四章植物病毒
三、病毒在生物中的地位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界
细胞生物
动物界
真核生物
植物界
生
菌物界
物
原生生物界
真病毒
分子生物 病毒界?
亚病毒
类病毒 拟病毒
朊病毒
第四章植物病毒
四、植物病毒学发展简史
1、病毒的发现
◆ 公元10世纪(北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工免疫预防天花(中国)。
◆ 1798,英国人Edward Jenner发明牛痘疫苗。 ◆ 1576,荷兰人Charles de Lieclase描述郁金香杂色花。“郁金香热”。一 株郁金香(球根):数头牛、猪、绵羊;几顿谷物;上千磅奶酪;一个 磨坊。 ◆ 1886年,德国人梅耶尔(Mayear)证明烟草花叶病(TMV)具有传染性 (认为是细菌)。 ◆ 1892年,俄国人伊凡诺夫斯基(Ivanowski)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TMV) 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认为是微小细菌)。 ◆ 1898年,荷兰人伯杰林克(Beijerinck)重复上述研究,提出病原不是细 菌,而是“可过滤性病毒” 。提出“病毒”概念,被称为“病毒学之父” 。
第四章植物病毒
◆许多植物病毒由不只一种粒体构成。 烟草脆裂病毒有两种杆状粒体,长的一种为195×25 nm,短的一种为
43~110×25 nm; 苜蓿花叶病毒有5种粒体组分:大小为58×18、54×18、42×18、30×18、
18×10 nm。 一些球状病毒也有多种粒体组分,但这些粒体形态相同,只是其中所
第四章植物病毒
第四章植物病毒
2、对病毒本质的认识(病毒理化特性)
◆ 1935年,美国的斯坦利(Stanley)提纯TMV结晶,于1946年获诺 贝尔化学奖。
◆ 1936年,英国的鲍登(Bawden)发现TMV含有95%的蛋白质和 5%的RNA。
◆ 1939年,美国的凯奇(Kausche)获得第一张TMV电镜照片。 ◆ 1944年,美国的斯克诺定尔(Schrodinger)发表了“What is Life?”
第四章植物病毒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
▲引起人类疾病(天花、爱滋病、非典型肺炎、肝炎、流 感、小儿麻痺等)。
▲引起畜禽疾病(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牛瘟、鸡瘟、 鸭瘟)。
▲引起植物病害。
有益方面:
▲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或元件。 ▲有害生物控制(害虫、真菌及杂草生防)。 ▲环境保护(利用藻类病毒消除水面藻类污染)。 ▲花卉增色(金心黄杨、金边瑞香、杂色郁金香)。
包含的核酸含量不同而重量存在差异。 这些病毒被称为多分体病毒(multicomponent virus),必需有多种病毒粒
体组分同时侵染寄主细胞,才能增殖并完成其生物学功能。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
植物病毒粒体主要含有核酸和蛋白两大部
分。中间为核酸芯(RNA或DNA),外部有外壳
植 物
蛋白(Coat Protein,CP)包被形成衣壳,少数病
生的(依赖寄主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系统);③非细胞生物(分子寄生物)。
根据病毒的寄主类型,习惯上将病毒划归为下列几大类群: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plant virus);
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毒(animal virus);
医学病毒(人类病毒);
真菌病毒;
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细菌病毒 bacterioph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