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_宋明理学

第4课_宋明理学


相 同 点
影响
理的存在形式
(方法论)
不 (本体论) 同 求理的途径 点 哲学范畴
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背景: 三教合一
宋 明 理 学
程朱理学: 流派:
“理”是万物的本 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心”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
知”
影响:
消极 积极
“存天理,灭人欲”
项 目 学派 核心内容 实质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是 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 制统治。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 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理”是外在的, “理”是内在的,存在 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于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道、佛
二、宋明理学
• 2.代表人物 儒 学 发展
宋明理学
理 学 心 学 朱 熹 南宋
程程 颐颢
北宋
陆 九 渊
南宋 理学集大成者
王 阳 心学集 明 大成者 明朝
理学各派的主张:程朱理学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代表人物 地位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 学体系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 学理论
如何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程颐在回答别 人关于寡妇能 否再嫁时说: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消极:
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 1、实质: 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 性,维系专制统治, 翻开历史 制统治的新儒学 一查……满本 压抑、扼杀人们的 都写着两个字 自然欲求。 是“吃人” 。
3、唐宋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 的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 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以 “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 思想体系
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特点)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把自然、 社会和个人贯通起来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深度:上升到理论化、思辨化的阶段。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世界观:“心”就是“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 原 方法论:“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2)王守仁的思想: 材料二: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 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矣。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思考:材料反映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致良知”
内容: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意义: 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方法论)
③“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理学各派的主张:陆王心学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 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 是仁者心动。
(1)陆九渊的思想:
材料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陆九渊 思考:在陆九渊看来,何为“理”?如何求“理”?
理学实质: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 变式训练:宋代儒学家们开始 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 的伦理纲常,这个角度是 • A.从人的本性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Βιβλιοθήκη 理学各派的主张程朱理学
①“理”是世界的本 原(本体论)
②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把握“理”
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 道教出身,72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 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求援,这里 面既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 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上伸张正 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 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等级 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
依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兴起背景?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朱熹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是什么?他所说的天理 是指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个人修养)
“天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材料一 杜牧诗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材料二 道家神仙 材料三 三教图 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材料四 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
“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 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 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礼记· 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同: 强调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
异: “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知”是“理”,是先天存在的; 实践出真知:“知”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是通过 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先天存在的。
理学各派的主张
程朱理学
①“理”是世界的本 原(本体论) ②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陆王心学
①心是万物本原
陆 九 (本体论) 渊
② “发明本心” 以求 “理”
(方法论) ① “心即理 ” (本体论) ② “致良知” (方法论)
③“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王 守 仁
理学代表人物的地位
修 身 、 齐 家 课标要求: 、 治 国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 平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天 下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明
五代十国
依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兴起背景?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1、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 水村山郭酒旗风。 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转世轮回;道教讲究修炼养生,以达到长生不老
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这种 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①社会矛盾的尖锐,人民寻求精神解脱; ②儒学本身的问题与缺陷,如思辩性、理论性的不足。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三教合一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于哪些领域?
“理”是世界的本原(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
治和君臣父子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人——人性;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 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怎样才能把握“理”?
──鲁迅
如何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儒家强调入世,根 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 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 格物——致知——修 身——齐家——平天下。
留人 取生 丹自 宋心古 文照谁 天汗无 祥青死 。, —— ·
积极:
它重视主观意志 力量,注重气节、品 德;讲求以礼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又凸显人 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