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视新闻的现状与思考韩晓梅内容摘要:90年代以来,城市电视新闻迅速发展。
在这批以平民视角为关注点的城市新闻中,市民意识得到了强化,服务功能也得到增强,其因通俗的形象而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收视率也节节攀升。
然而,在城市新闻良好发展的前提下,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城市新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新闻平民意识服务功能同质化自90年代以来,城市电视台迅速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台日益重视新闻立台,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节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形象和影响力,新闻的竞争已经成为电视媒体竞争的代名词。
于是,在各黄金时段,一挡又一挡的电视新闻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伴随着新闻的发展,无论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还是科教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各档节目可是拿出了自家的看家本领,抢时效、抓独家、搞创新,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各地方台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百姓生存状态的电视新闻,这些新闻往往以本地新闻见常,其风格大都贴近群众、及时有效、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服务大众。
自2003年《南京零距离》在收视率上大获成功以来,成都、广州等地也相续策划并推出了类似的新闻节目。
各地方台不约而同地把本地化特色浓厚的社会新闻当作了竞争时代扩展生存空间的神奇法宝。
以杭州电视为例,就先后开播了《阿六头说新闻》、《1818黄金眼》、《城市新闻》、《民生热线》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新闻节目,在一系列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新闻中,它们顺应"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发展要求,把传统精致的西湖文化与雄奇大气的钱塘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构筑了江浙一带闽南文化的地域特色。
虽然这类新闻近距离地走进了百姓生活,关注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荧屏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收视率也提高了,但从总体上来说,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强化平民意识以前打开电视看新闻,就是会议和握手,某某会议在某处举行之声频频入耳,某某领导视察某地的画面时时入目,整个的画面和新闻报道都毫无新意。
随着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扩展,政治话语辖力的减弱,当代中国受众的价值观念已经多元化,信息取向不再单一,收视行为分化,他们需要不同特点的新闻来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要,在对信息环境的宽松度有着较以往高出许多的心理预期的基础上,他们不再满足于面目严肃、充满教化意味、与自身生活相距甚远的新闻,而渴望通过大众传媒了解世界、了解与自己一样的人的生活,感受到自己与同类百姓世界联为一体;不仅希望传媒能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自己所需的多元信息,而且希望在愉悦中接受信息。
【1】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作,受众就是新闻消费的主体,市场规律将迫使新闻传媒把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受众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上,重视他们的需求、利益和接受心理。
“传播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对于受众注意力的竞争;传媒参与竞争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说,就是传媒向受众展示自己‘卖点’的过程。
换言之,你想吸引受众买你这份报纸、看你这个节目,你就应当提供给他买你这份报纸、看你这个节目的理由”(喻国明)。
在这种市场逻辑的作用下,新闻传媒改变了传统新闻上情下达的“传声筒”形象,改变了过去“我要传达”的传播意识,从而转向了更多地思考“观众要不要这样的新闻”等问题,站在了老百姓的角度去审视新闻的可看性、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顺应市场需求,一系列以老百姓为新闻镜头聚焦中心的城市新闻栏目粉墨登场,如上面提到的几档新闻节目都是以报道社会新闻见长,这些节目往往以反映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呼声为主体,通过报道为老百姓办实事,深受观众喜爱。
在节目中,城市新闻收起了以往严肃的面孔,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将镜头下沉,视角平移,近距离地走进百姓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尊重他们的生活、劳动,尊重他们的价值、尊严,捕捉发掘他们身上的有趣事、动情事,其所报道的事件都真实的发生于市民活动的左邻右舍、街头巷尾,新闻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落水、坠楼、争吵、打架、车祸、纠纷、投诉、求助等诸方面。
如“《阿六头说新闻》在内容上就完全做到了市民化,它的精髓就是从平民百姓的兴趣点去编排新闻内容,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变成电视屏幕上关注的重要领域。
以3月1日的串连单为例,当天共播出新闻8条,其中本地新闻7条,分别是《超市也要卖药了》、《电动“马儿”跑得快废旧电池处理难》、《运河冒白泡三个部门都推掉》、《西荡苑垃圾多处罚力道不到门》、《文保点里麻将响》、《一胎生六仔小老虎要寻狗妈妈》、《杨公堤倒下的大树没事体》,这些新闻涉及到百姓的医疗问题、环境问题、文化生活以及动物、植物等趣闻轶事,而这几类新闻也确实成了《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打内容。
”【2】城市新闻除了选取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等软新闻作为主体外,在播报硬新闻时,也常对其采取软化的播报方式。
如“同样是围绕中心工作的报道,时政新闻重在报道政策的出台、公布和实施,而城市的社会新闻则侧重于这一政策的实施给老百姓及其生活带来的影响或可能带来的影响。
”【3】仍然以3月1日的《阿六头说新闻》为例,“第一条《超市也要卖药了》,这其实是一条政策性很强的时政新闻,因为从3月1日起《杭州市乙类非处方药零售企业设置与管理的若干规定》开始试行,这是对政策的解读性新闻,但因为新闻以百姓生活作为切入点,枯燥乏味的新闻也变得面目可亲。
”【4】在节目样式上,各城市新闻栏目更注重了通俗化和市民化。
仅从主持风格来说,节目常以拉家常的形式播出,主持人的语速更接近于说话常态,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往往也为节目添色不少。
目前《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持人,一位是西湖之声文艺节目的主持人,另一位是杭州滑稽剧团的资深演员,他们在主持这档节目之前都没尝试过新闻的播音,因此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被新闻播音腔所束缚,他们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组织稿件、评说新闻,主持人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站在演播室里,连说带比划,嘻笑怒骂,他们时常会唱一段、演一段,形式非常活泼。
而杭州方言的运用,把一天中发生的新闻以本地话的方式演绎出来,一开口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在标题的制作上,城市新闻也借鉴了市民报的做法,尽量让人的眼睛一亮,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如7月26日和7月27日《1818黄金眼》的《暴雨惹麻烦家中遭水灾》、《如此小偷:身绕电线5米!》、《一个父亲三个月的焦急等待》、《建德:三江水被污染5万人吃水怎耽搁?》、《猫妈妈生了“狗”儿子?》、《鸭蛋“长”尾巴?》、《老套骗术出新招居民还得留心点儿》等标题可谓是平实、生动、怪异、滑稽,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可以说,媒体竞争,在于突出特性,发挥长处,在于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城市新闻能紧紧抓住老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这一视角,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在贴近性上做文章,使报道更加贴近老百姓,以老百姓的视角来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的意愿、要求和呼声,反映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这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并不是说,我们在提到城市电视新闻的平民化意识时,就狭隘地将其理解为把镜头对向市井深巷,更不应一提平民意识就想到破落和平庸,这是对城市大众的误解与歧视。
真正的平民意识是一种平视的眼光,一种客观的态度,一种与大众休戚与共的境界,是对电视人精神贵族心态的矫正。
【5】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在今日众多的城市新闻中,城市社会新闻走进了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走向了极端,把视角全部放在了百姓日常生活上,新闻停留于琐碎和表面,如市民之间的小争吵、车辆的小擦挂等事件,或以庸俗、夸张、暴力等取悦观众,全然不顾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6】在总体上给人以电视新闻“肤浅,没有什么看头”的印象。
现在的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的浅层次信息,由于新闻事件的复杂性,简单的报道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他们更希望知道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它说明了什么,事件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社会尤其是一些专家对此怎么看,等等。
【7】因此城市电视新闻要加强背景介绍,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等深层次报道。
虽然城市新闻的制作者站在了广大市民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使新闻报道具有了平民化的视点,更加贴近城镇居民的生活,反应了城镇居民的心声。
但也应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在从本地需求出发,做本地的内容的同时,要学会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转变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土社会新闻。
即“落实到电视新闻本体上。
在选择和传播信息时,不能仅仅以告知信息为本位,电视新闻节目为受众提供的,不仅是那些变动集中、发展过程紧凑、往往呈现出一个动态化较明显的过程和结果的显性信息,也包括需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的、变动缓慢细微的及各种表面看来关联不大的隐性信息。
即需要对信息做出“澄清”和“解惑”,积极引导受众,告诉受众这些信息与他们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换句话说,受众不仅需要信息传播者提供可“读”的新闻,更需要经过信息传播者“解读”的新闻。
”【8】在缤纷繁多的各种社会信息中,如果电视新闻工作者从人的行为、方法、见解、情感、心态、命运等角度开掘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意义,就会使新闻报道更具人性化,更富有人文情感,从而也就更容易打动人。
这就要求频道在采集,传播海量新闻信息的同时,要选择时机,相机而动,主动策划有分量,有意义的议题设置,做社会舆论的领航员和组织者。
提高服务功能新闻节目在我国一直被定义为国家宣传的窗口,是党政的宣传工具。
无疑,上至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下至各个省、市的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国家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措施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9】然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新的时代里,人们对于新闻的消费观念及其认知方式,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不再满足于用局部的、片面的、旧有的好奇心理来处理和接纳信息。
换句话说,随着受众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必须赋予新闻报道新的内涵和形式,才能使新闻更具有生命力,才能更贴近观众。
正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栏目总制片人潘礼平所说的那样,“通过开掘新闻的其他功能弥补信息功能的不足……靠新闻的附加值取胜。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老百姓要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服务性的、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无疑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而城市电视新闻立足于城市的发展,面对的是广大的城市人口,较之中央、省级媒体,城市电视新闻和广大城市市民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同时由于电视媒体具有传播手段的大众性、服务对象的群众性以及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其更方便利用电视为媒介,既向受众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及对这些事实所做的分析、评论,同时还能为观众提供当前物质文化和家庭生活、社会经济所急需的各项有益服务的动态信息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