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中学化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封面题目:《硝酸的性质》学校:南安市蓝园高级中学组别(初中/高中):高中组作者姓名:林小军手机号码:《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苏教版化学必修I P100一.教材分析:硝酸这一节内容是放在了《氮的氧化物产生及转化》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后,对于氮的化合物,学生已有了一些了解。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酸性在初中也已有所了解。
本节是站在这两个基础上再来学习硝酸的性质。
其中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
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
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硝酸的不稳定性和硝酸的工业制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情况而做出的:1.我校是一所三级达标学校,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的化学基础不是很好。
2.硝酸这一节内容是放在了《氮的氧化物产生及转化》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后,学生已经对氮的一些化合物有所了解,并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氧化还原的原理来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所以对硝酸的氧化性实验探究会比较成功,根据现象分析结果比较正确到位;同时又可以通过该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硝酸的酸性,在初中已有所了解,通过复习,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硝酸的制备,书上的图解非常清楚直观,再根据对氮的化合物的了解,所以,理解其反应机理也不是很难的事。
总之,本堂课,学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参与进来,使的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4.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处在关键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显得犹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3)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体验质疑、求真,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态度,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掌握浓硝酸和稀硝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及氧化还原方程的配平。
五.教学策略:由氮元素存在变价引入硝酸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硝酸性质的教学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过程展开,首先通过简单的观察来认识硝酸的物理性质,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HNO3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在对硝酸与铜的反应进行探究的时候,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硝酸的工业制法,再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整理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深化本课以及本单元的内容。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对比分析、演绎类推、分类讲解、归纳总结等方法。
七.实验准备:浓硝酸、稀硝酸、铜片、NaOH溶液、注射器、镊子、试管、滴管、橡皮塞。
[引导]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第一段最后一句。
[展示]一瓶保存不当的硝酸[设问] 硝酸为什么会发黄?[启发] 如果是有NO2生成,它又是如何生成的?说明硝酸有什么性质?[板书] 2、不稳定性4HNO3(浓)4NO2↑+O2↑+2H2O[设问] 硝酸应如何保存?[过渡] 硝酸易分解放出氧气,是否有氧化性?硝酸中的氮元素化合价为+5价,与硫酸相似,处于最高价态,那么浓硝酸是否像浓硫酸一样,也具有强氧化性?[板书] 3、强氧化性[温故]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2H2SO4(浓)+Cu= =C u S O4+SO2↑+2H2O[设问] 浓硝酸是否能与铜发生反应?[演示实验]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
(用两根注射器来进行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简便又洁净。
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气体,反应结束后,再往注射器中抽入一些空气,可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推理] 硝酸与铜的反应。
(在推理的过程中结合氧化还原方程配平的技巧讲解,并将浓稀硝酸的反应进行比较、归纳)4HNO3(浓)+Cu+= C u(N O3)2+2NO2↑+2H2O 阅读、做笔记。
分析、讨论:可能有NO2生成。
深入分析:应该是硝酸分解而得,这说明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做笔记。
回答:盛于棕色瓶,贮于冷暗处。
观察实验,分析现象:铜与浓硝酸剧烈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绿色,铜不断溶解。
推测产物可能是:NO2、C u(N O3)2和H2O。
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再抽入空气,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反应较慢,溶液由无色变为蓝绿色,铜不断溶解。
推测产物可能是:NO、C u(N O3)2和H2O。
△或光照△8HNO3(稀)+3Cu=3C u(N O3)2+2NO↑+4H2O[对比] 从反应剧烈程度、溶液的颜色变化、气体产物的颜色,对比浓硝酸、稀硝酸与铜的反应。
[设问]浓硝酸和稀硝酸,哪一个氧化性强?为什么?[设问] 冷的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铁反应,哪个会更剧烈一些?[解析] Fe、、Al在冷浓硝酸中“钝化”。
[归纳] 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⑴除Pt、Au外,硝酸能与几乎所有的金属反应,金属遇硝酸一般不产生H2;⑵不活泼金属与浓硝酸生成NO2,与稀硝酸生成NO;⑶常温下Fe、Al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实验探索] 设计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
引导学生探究,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1、用此装置做铜与浓硝酸的反应,为何收集到无色气体,而不是红棕色的气体?2.先往U形管中加入稀硝酸至右端充满。
⑴用附有铜丝的胶塞塞住U形管右端,可观察到什么现象?⑵反应结束后,找开胶塞,有何现象?⑶该实验装置是否存在缺陷?应如何改进?[温故] 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
2H2SO4(浓)+C= = C O2↑+2SO2↑+2H2O[播放视频] 浓硝酸与木炭的反应。
[推理] 浓硝酸与木炭的反应。
4HN O3(浓)+C= = C O2↑+4NO2↑+2H2O[小结] 归纳硝酸的性质。
[介绍] 介绍硝酸的用途和工业制法。
[讨论与探究] 1、如何用H2、空气、水生产NH4NO3 ?2、生产硝酸铜用下列哪个方案最好?A.铜+浓硝酸→硝酸铜B.铜+稀硝酸→硝酸铜C.铜+氧气→氧化铜+稀硝酸→硝酸铜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归纳,做笔记。
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讨论、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水九.板书设计:(转下页)硝酸的性质一、硝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大于水。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HNO 3+NaOH == NaNO 3+H 2O2HNO 3 +CuO == C u (NO 3)2+H 2O HNO 3+NH 3== NH 4 NO 3+H 2O2、不稳定性4HNO 3(浓) 4NO 2↑+O 2↑+2H 2O3、强氧化性4HNO 3(浓)+Cu = C u(N O 3)2+2NO 2↑+2H 2O8HNO 3(稀)+3Cu=3C u (N O 3)2+2NO ↑+4H 2O 注:a 、Fe 、、Al 在冷浓硝酸中“钝化”b 、王水(V 浓硝酸:V 浓盐酸=1:3)能溶解金、铂等4HN O 3(浓)+C C O 2↑+4NO 2↑+2H 2O三、硝酸的工业制法氨氧化法△或光照 △《硝酸的性质》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硫酸的基础上又一种强氧化的酸,即硝酸。
本节课的重点是硝酸的化学性质,关键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学生经过前面学习硫酸的特性,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法。
先展示一瓶硝酸,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出其物理性质,接着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硝酸的化学性质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块我采用做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使其更具有说服力。
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用注射器做浓硝酸、稀硝酸与铜的反应实验。
这一实验改进,装置简单,现象明显,便于观察。
特别是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效,对前果很好,在反应结束后,我往注射器中抽入一些空气,原来产生的NO马上变成NO2面所学的氮氧化物的知识进行了一次论证,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但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把注射器放在投影仪上,投影图像不够清晰,因而我只能动手拿给学生们去观察,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以问题为核心,以启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索,体验通过探索而使问题解决的喜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课堂气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完硝酸的性质后,及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学生当“老板”,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思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设计积极性,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达到了预期目的,将课堂变成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节课的整体感觉不错,学生们自我参与的积极性高,实验设计方面也考虑到了污染环境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探究实验有点多,时间有点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