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 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2.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3. 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这一过程称为气候服习。
4.5.6.7.8.9.10.11.12.13.14.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范围为舒适区。
15.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可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
16.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17. 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18. 风向玫瑰图:是依据某地区一定时间内风向变化的情况绘制成的图,它可以表明一个地方一定时间内的主风向。
也称“风向频率图”。
19. 有效温度:也称“实感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20. 温湿指数: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又称“不适指数”。
21. 冷风指数:是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以估计寒冷程度的一种指标。
用于估计裸体皮肤的对流散热量。
22. 饱和差:指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差。
23. 常见于24.23.24. 年25.26.27.28.29.30. 使31.32. 溶解氧(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其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
33. 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氧的量。
34. 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35. 细菌总数: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0C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制为100CUF/ml36. 大肠菌群指数:指1L水中所含有大肠菌群的数目。
37. 大肠菌群值:指含有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量。
38. 水体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39.浑浊度 (turbidity): 指悬浮于水中的胶体颗粒产生的散射现象,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40.生物富集: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能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浓度的现象。
41.生物放大: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污染物在食物链的高端生物体内比低端生物体内逐渐增加、放大。
42.量。
43.44.45. (不小于546.47.48.49.50.30%51.5253.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54.温湿指数: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55.最大水汽压: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水汽压,这时的水汽压称为最大水汽压或饱和水汽压。
56.下限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57.上限临界温度: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绪论1、什么是家畜环境?家畜环境分类?家畜环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一切外部因素,也就是影响其进化、生态反应及其生长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称。
家畜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学特性。
人类社会环境是指与动物生活、生产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制度、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必考)2、谈谈你所了解的现代规模化养殖业中环境问题,及你的看法。
畜牧业的四大支柱: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疫病防治、动物环境第一章环境应激1、畜牧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2)对产蛋常见于猪腰部和腿部肌肉,呈淡白色,与周围肌肉有明显区别,其表面湿如水洗,多汁,指压无弹力,呈松软状态,故又称为“水煮样肉”。
原因:①猪品种和遗传等内在因素;②应激反应。
对应激敏感性高的猪,在宰前的长途运输、驱赶、麻电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猪只的高度兴奋和狂躁、恐惧状态。
③科学饲养,加强管理;④应用抗热应激药物和添加剂4. DFD肉指猪在宰后色泽呈现暗黑色(Dark)、质地坚硬(Firm)、表面干燥(Dry)症状的肌肉。
原因:屠宰前长途运输、长时间绝食,处于饥饿状态等应激因素作用下,造成肌肉中肌糖元消耗过多,肉pH值维持在6一6.2以上,细胞色素酶作用下,氧合肌红蛋白(鲜红色)变成了肌红蛋白(紫红色),此外肌纤维不变细,水分不渗出,所以肉质较硬,肌肉组织干燥紧密。
5.应激的预防方法1)培育抗应激新品种:纯种改良、杂交改良2)环境调控①畜舍设计牧场规划、畜舍设计②环境控制畜牧场质量控制(温度、空气、废弃物等)③环境绿化道路、畜舍周边3)改善饲养管理①调整营养水平②饮水充足、洁净③饲养方式少喂勤添、适口性等4)抗应激添加剂①镇静解热剂②电解质醛固酮、氯化钾、碳酸氢钠③维生素VB、 C、E增加抗氧化功能④抗生素增加抵抗力,慎用⑤中兽药添加剂566.(1(2(31(恒23、影响家畜临界温度和等热区高低的因素?(1)动物种类:体型大的耐低温,不耐高温,其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2)年龄和体重:临界温度随年龄和体重增大而下降,主要受被毛热阻和组织热阻的影响。
(3)皮毛状态:被毛致密或皮下脂肪较厚的动物,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4)饲养水平:饲养水平高,体增热多,临界温度就低。
(5)生产力水平:生产过程中代谢率提高,产热量增加,临界温度低。
(6)对气候的适应性:寒冷地区动物的临界温度较低,炎热地区则反之。
(7)管理制度:饲养密度大,临界温度低(8)其他气象因素:如太阳辐射、气湿、气流等条件有关4、等热区和临界温度在畜牧业生产中有何意义?①、为畜牧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一般在等热区内,动物机体为维持体温恒定所付出的代价最低,家畜的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都较高,抗病力高,饲养家畜较为经济与有利。
等热区为动物环境控制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最佳的温度范围指标。
动物生产的环境温度比等热区的要求要宽松。
根据“等热区”有关理论,可针对不同种类等热区53天内。
6是高温环境导致母畜繁殖力降低的直接原因;②高温减少母畜子宫供血量高温时皮肤供血量增大,内脏(子宫)供血不足,导致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如氧、水、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缺乏。
③高温导致内分泌机能失调在持续高温情况下,动物丘脑下部--垂体--性腺轴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促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素减少,催乳素分泌增加。
这是导致动物繁殖力下降的重要原因;④高温导致动物营养物质摄入不足高温情况下,动物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是动物繁殖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7、气温对家畜健康的影响1.高温直接引起动物产生疾病;2.高温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衍,诱发传染病;3. 高温有利于病媒昆虫繁衍和活动,有可能导致疾病流行;4. 高温为寄生虫繁衍创造了条件,有可能导致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5.高温可降低动物抵抗力,诱发疾病6. 高温可降低饲料品质,使动物产生疾病。
8、高温和低温时动物是如何进行体热调节的?高温:高温时家畜为维持体温的恒定,力图减少产热量,增加散热量。
(1)加速外周血液循环,提高散热量(2(3,增910.(1(2(3(41(一)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1. 光热效应2. 红外线对家畜的有利作用:(1)以红外线灯作为热源,不仅可以御寒,而且可以促进生长发育;(2)红外线具有消肿作用;(3)红外线具有镇痛作用;(4)红外线有一定的色素沉着作用;(5)红外线能加强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3. 红外线的不利作用:(1)影响动物体热调节机制,使胃肠道对特异性传染病的抵抗力降低;(2)皮肤温度升高,皮肤变性,引起全身反应;(3)波长600~1000nm的红外线可穿透颅骨,使脑内温度升高,引起日射病;(4)波长1000~1900nm的红外线照射眼睛,可引起羞明、视觉模糊、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眼病。
(二)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1. 紫外线的分段A段(320~400nm)较弱,主要起色素沉着作用;B段(275~320nm)强,主要是红斑及抗佝偻病。
C段(200~275nm)最大杀伤力,对机体细胞有强烈的剌激和破坏作用。
2.紫外线的主要作用(1)红斑作用(2(3波长D 或钙(4(5(7)光照性眼炎紫外线照射过度或长期接触小剂量紫外线,可引起结膜和角膜发炎(波长295~360nm)。
(8)提高畜禽生产力用波长280~340nm的紫外线每天照射2~3小时,可提高家畜生产力。
原因:刺激量达到一定强度可增加食欲,增强胃肠的分泌和运动机能,呼吸运动加深,提高家畜新陈代谢水平。
2、可见光对家畜家禽作用的生理机制?可见光动物的影响(三条路径)(1)眼→视网膜→下丘脑→促释放激素→促激素→靶体(器官)而影响生长,繁殖等。
(哺乳动物)(2)禽:头盖骨→脑→下丘脑→促释放激素→促激素→靶体(器官)(3)松果体→褪黑激素减少→下丘脑→促释放激素→促激素→靶体(器官)哺乳动物,眼是最重要的可见光感受器,是传递光信息的主要途径;禽——眼有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头盖骨线是主要的(对红光、紫光反应较强);松果体途径,辅助途径有时也起决定性作用。
3、畜牧场噪声来源及控制来源:1、外界传入,车辆、嘈杂、雷鸣等;2、机械设备产生;3、家畜自身产生控制:1、选好场址,避开噪声源,尽量避免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的干扰。
2、合理规划牧场;3、种植树木;4、选择噪声小的机械。
4.光照制度的制定(1•3(2分钟,直至20(312(1a.b.主要来自粪尿、垫草、饲料等含N有机物分解产生。
氨主要产于地面,因此畜舍下部氨浓度高于上部。
c.对畜禽的不利影响第一、氨溶于呼吸道和眼结膜产生碱性刺激眼部粘膜发炎、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重者造成灼伤或失明;引起坏死性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症状。
第二、由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红蛋白输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
第三、短时间和低浓度NH3可由尿排出缓解。
长时间高浓度引起中毒,不易缓解,直接刺激体组织,引起碱性化学性灼伤,中枢神经麻痹,损伤肝和心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