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治疗原则..
脑瘫治疗原则
6.脑瘫:感觉-运动的问题 我们这些正常人也是通过运动的感觉来学会运动的。 也就是说通过找到完成运动的感觉等进行运动学习。因 此,那些只知道异常运动模式的患儿也只学到了异常的 运动感觉。人们都是从记忆中,将已知的或经历过的记 忆进行提取和再利用的。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在治疗 时,通过玩耍和设计活动课题,尽可能地使患儿体会正 常的运动感觉。
脑瘫治疗原则
5.为患儿准备功能性的精细动作。 分析患儿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情很重要。同样也要 仔细地分析患儿想要做的动作。进行分析的目的之一是 为了找出患儿「如何」进行某个功能性精细动作,以及 「为什么」使用特殊的方法来进行。由此,可以了解是 什么妨碍患儿获得这些精细动作、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以及如何帮助患儿积累那些以前没有掌握的必要的动作 (活动能力)。治疗目的是要帮助患儿逐步积累主要的 特定功能性精细动作,之后,逐渐开始练习那些通过学 习可以掌握的功能性精细动作。
空间时间适应的螺旋连 续性
发育是指从受精,出生,儿 童,成人,老人到死亡的整 个过程
脑瘫治疗原则
4.姿势肌紧张和姿势模式 异常姿势肌紧张与异常运动模式相关。正常运动需要 正常姿势肌紧张,姿势肌紧张异常的话,则无法获得正常 运动。但是,如果姿势肌紧张比较正常的话,则可通过治 疗促通正常运动模式,并由此获得正常的姿势肌紧张。治 疗时,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活动造成的异常姿势和运动模 式,促通相对正常的运动模式为目的,运用特殊治疗手法 对患儿进行治疗操作。最终要使患儿对治疗师的手法操作 产生自发性反应。治疗是对患儿的活动进行手法操作和诱 导。应尽可能地使患儿对于感觉刺激产生接近正常状态的 运动反应。这样,可以使患儿体验并形成与放置不管时不 同的正常运动模式。反复进行这些正常的运动模式,使患 儿学习、掌握。
脑瘫治疗原则
2.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问题点: • BOBATH技术是 “神经-发育学”(‘神经发育学的治疗’ND T的语源)、换而言之,它意味着针对造成发育迟缓、发育停滞 以及发育障碍的神经学障碍进行治疗。病态表现阻碍正常的发育。 • 主要问题点:异常姿势肌紧张引起姿势和运动的协调性异常(并 非某块肌肉或某个关节出现问题)。肌肉和关节活动时出现的异 常模式,以及废用性不使用所造成的挛缩、变形逐渐加重。这些 都是继发症状。异常姿势肌紧张、异常模式的存在,使得功能性 精细活动所需的高效的多样性运动模式难以出现。
我们不能对所有的患儿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治疗、 将“功能性 训练(exercises)”处方化。每一个患儿都有自己的需求,需要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自发运动出现的3大要素
T 课题
运动
M
I 个体
E 环境
运动受到个体,课题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
个体 什么样的孩子?意识状态,自主性,障碍程度,年龄,父母 及家庭背景如何? 环境适应地心引力(各种姿势变化), 适应肺呼吸和循环系统(维持生命体征) 适应硬质支持面 生活支援---日常生活状况 课题以孩子和家长为中心的治疗 真正的治疗目的不能由治疗师决定 通过相互交谈制定训练计划 全体课题和部分课题 机能和构成要素 目标和即时达成课题 存在幻想还是能面对现实
脑瘫治疗原则
4.姿势肌紧张和姿势模式续 治疗中应避免患儿过度努力。这是因为过度努力会 增强患儿的痉挛、徐动和失调患儿的运动时震颤。为此 ,在提高孩子兴趣、设计刺激阶段时应充分加以注意。 在治疗中不应鼓励患儿的异常活动。治疗师不是要教给 孩子某个运动或矫正姿势,而是尽可能地叠加接近正常 的运动。在功能性动作中患儿自己要帮助自己对运动加 以控制。利用不同关键点的控制,以患儿能够进行阶段 性控制为目的实施手法操作,然后,治疗师逐渐减少手 的操作和辅助。患儿不断地向操作者发出反馈,引导治 疗师如何对应、变化操作手法。治疗是适时变化的,其 中,患儿和治疗师持续性地相互作用,每个患儿会对手 法操作产生各自的反应,患儿的反应诱导操作者,然后 这次是诱导患儿。
感觉 视觉 记忆/过去的经验
听觉
触觉 内脏觉 前庭觉 重量觉 运动觉 嗅觉 固有觉 温度觉
觉醒 / 精神准备 / 集中 环
入力 知觉
般化 出力 活动/适应/尝试 机械出力---练习
遗传 先天性 尝试
境
经 /问题 解决
记忆 过去
社会的
适应反应/机能能力
/
文化的
脑瘫治疗原则
3.正常的协调性的发育:
• 研究、分析正常协调性模式的发育是作为治疗师的必须
条件。为此,最好的办法是实际地研究、分析各个年龄 的‘正常儿童’。不仅要观察各阶段的儿童在做什么, 重要的是要分析他们怎样做。 • 发育经常被误解。并不是某个发育指标或一个活动获得 之后再发育下一个发育指标和活动。发育是属于同一水 平的多种活动能力相结合的结果。运动的多样性和运动
脑瘫治疗原则
1.障碍的多样化: a)分型不同症状不一,并存在不同分型混杂的混合型。 b)年龄不同表现不同(从幼儿到成人,临床症状会发生变化)。 c)异常姿势肌紧张的不同分布使得障碍部位有所不同:四肢瘫、 偏瘫、双侧瘫、双瘫、单肢瘫。 d)姿势肌紧张的性质造成的不同:痉挛、强直、徐动、失调、 弛缓、张力异常。 e)障碍程度的不同:轻度、中度、重度。 f)认知能力的差异。 g)并发症:视知觉障碍、听觉障碍、知觉障碍、交流障碍、水 分和食 物摄取障碍、情绪・行动障碍、认知障碍。 h)来自于不同家庭环境和经验的障碍。
感觉/动机/情绪
认知/知觉 社会性/创造性
短期记忆 长期记忆
体性内脏感觉
体性感觉
内脏感觉
体表感觉
深部感觉
有毛无毛 部的皮肤
骨骼肌, 腱,关节
的连续性作为重复模式进行发育。
脑部感觉—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
硬质环境 特别刺激(地心引力,肺呼吸)
感觉输入系统
DNA 受精卵
认知
概念形成
学 习
记忆
反 馈
先天的运动 前馈
运动输出系统
学习后形成自律性前馈
胎儿期
新生儿期
成人
机能—目的 持续循环
更加成熟的适应
适应
机能
目的
成熟 更加成熟
Spiraling Continuum of Spatiotemporal Adap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