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上古神话一、神话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然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主体:神或超人)1、神话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反映;2、神话是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神话保存:《山海经》、《庄子》、《淮南子》、《楚辞》、《列子》●中国古代四大著名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二、神话的分类1、以题材来分: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始祖神话(女娲补天)、洪水神话(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炎之战)、创造神话(后羿造箭)2、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A、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
B、体现了中华名族厚生爱民的思想倾向。
C、体现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
三、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
2、为人生的艺术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第一章先秦文学第一节《诗经》二、《诗经》的内容(★★★)1、周族史诗P42、颂歌和怨刺诗P5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的“美刺“的传统,也就是“颂美”和“怨刺”的传统。
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怨刺又称变风和变雅,是王道衰落、礼乐崩坏的产物)颂歌的作品有《大明》、《丰年》,怨刺的有《魏风•硕鼠》3、婚姻爱情诗P7婚姻诗,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有情人约会的《静女》、有恋人同歌共舞的、有热恋互赠信物的《溱洧》有野外相遇而相爱的《关雎》、有久别重逢的、有礼教束缚《将仲子》和婚姻不幸的痛苦《氓》等。
4、农事诗、征役诗、爱国诗P9描述农事活动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七月》(《国风》中最长的诗),抒写兵役之苦《东山》与征夫、思妇之苦《芣苢》的征役诗,以及表现爱国情感与英雄气概的爱国主义诗篇。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P12-161、艺术特色:a、重章叠唱的章法形式;b、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c、赋比兴的变现手法P13★★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赋: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接描述。
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方法。
比:即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即起兴或发端,借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
2、影响:《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二节史传文学一、中国古代史学文化:1、甲骨卜辞:是叙事散文的萌芽,殷商时期为占卜凶吉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性散文。
2、易卦驳辞:韵散结合的卜噬文,《周易》为其代表之作,特点是记事完整、善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古朴凝练。
3、《尚书》:记言文之祖,又名“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唐代孔颖达将其内容归结为:典、谟、诰、誓、训、命、贡、歌、征、范。
由《虞书》、《商书》、《夏书》、《周书》四书构成,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4、《春秋》:记事文之祖,以鲁国十二国君的次序来构建整个历史面貌,其叙事特点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即在看似平淡的记事之中蕴含深刻的褒贬劝惩含意)“简而有法”。
5、《左传》:叙事文之最,或称《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的补充(“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大历史著作,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毂梁赤的《春秋谷梁传》、鲁人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二、《左传》1、左传的时代特征:是春秋动荡时代生动的历史记录,记录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最为著名的五大战役分别是:城濮之战、鞍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崤之战。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时间:前632年地点:城濮导火索:围宋与释宋参战双方:晋国、齐国、秦国和楚国、陈国、蔡国2、左传的思想倾向A、民本思想:认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B、崇礼思想:强烈的保守和复古倾向。
C、崇霸思想:首先是对争霸战争的大量描写和对战胜者的肯定态度;其次是作者对齐、晋、秦、楚等霸主持欣赏和赞美的态度;再者就是作者的崇武尚站的思想。
3、《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语言艺术《左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写人艺术、语言艺术,构成其文学艺术价值所在,奠定了史传文学的基调。
a、开创了完整的叙事结构;b、大量虚构的情节;c、塑造鲜明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d、语言简洁、词浅意深、富于表现力。
5、《左传》对战争的描写(★★★)A、不做单纯的战争史记载,也不站在某一国的立场做简单的是非曲直评论,而是以总揽全局的宏伟气魄与历史眼光,将战争放到整个社会与历史大背景中审视,当成春秋时期争霸政治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表现。
B、对战争的描写重在写人,写出人在战争中的活动。
C、对战争的描写既有整体性大场面的概述,又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绘来加以补充,把对历史的整体勾勒与细节的描绘结合起来。
二、《国语》与《战国策》1、《国语》《国语》,又称《春秋外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7万余字,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编制,记载了周穆王二年到周定王五十六年,538年间发生在各国的重大事件。
主要思想倾向是:重民、崇礼、尚德。
《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其中,《周语》历时最长,主要记言论政之文;《鲁语》多一事一议的小故事;《齐语》记管仲与齐桓公之间的几次论政;《晋语》最为详细;《吴语》记夫差;《越语》记越王勾践灭吴的事情。
《国语》的文学成就:A、在刻画人物方面,细腻生动。
B、重在记言,语言具有艺术特色。
人物语言多长于说理,重于教训。
C、记言平实畅达D、风趣幽默、风姿摇曳、引人入胜E、熟练的运用夸张、虚构、幽默、想象等文学手段。
2、《战国策》P36-42《战国策》,又称《国策》,全书三十三卷,记述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
战国四公子:齐之孟尝君---田文赵之平原君----赵胜魏之信陵君---魏无忌楚之春申君----黄歇第三节诸子散文所谓的“诸子”就是先秦诸多的思想家,“诸子散文”就是思想家们关于政治、制度、哲学等方面的论辩性哲理散文,不是文学作品。
1、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一、《论语》和《孟子》1、《论语》在文学上:①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②善用比喻,形象生动,明白易懂。
在语言上:①贴近口语、通俗、自然、浅显、令人有亲切之感。
②所录要言不繁,多非长篇大论,使人有精粹之感。
③有感而发,不做无病之呻吟,令人有真实之感。
在人物形象上:鲜明具体,栩栩如生。
①自然、真实。
②善于表现和把握人的本质特征。
③部分有情节、细节、语境。
2、《孟子》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
二、《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今传《庄子》一书33篇,内篇7篇(传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1、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又有所发展,其核心是“道”,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提倡无为的政治观;在精神上要达到道德境界,因而要顺应自然;主张逍遥的境界。
《庄子》书中充满着瑰丽的想象,充满隽永的谐趣,也充满对于世界万物的细致入微的描绘。
以自然无为为美,肯定美与真的一致性,认为美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他的笔下奇形怪状、及其丑陋的人却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2、《庄子》的散文艺术★★★庄子散文创作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即编造一些故事,以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来宣传自己的主张;重言,即假借受尊重的人、有影响的人说的话;卮言,出于无心、随便说的话。
和以天倪,即抹掉天地间一切差别的意思。
庄子的寓言有:匠石运斤、屠龙之技、随珠弹雀、鲁侯养鸟、老汉粘蝉、邯郸学步、涸辙之鲋、越俎代庖、东施效颦、触蛮之战、呆若木鸡、见利忘危、庄生梦蝶、井底之蛙屈原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第二章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P67-76一、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1、西汉初期,贾谊西汉洛阳人,骚体赋代表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吊屈原赋》以屈原的处境和遭遇表示愤慨和悼惜,用许多比喻来比拟别谗害者的命运。
《鵩鸟赋》中假托人与鸟的对话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情绪,表述了一种人生祸福无常,应该知命不忧的思想。
艺术特色上:a、重发议论、述哲理 b、善用比喻 c、巧用反问、感叹的语气来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2、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是大赋的时期,汉代散文大赋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赋因为政治的需要和帝王的喜好,多以铺张扬厉,歌功颂德为主。
大赋的特点:a、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散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
b、内容上,写物为主,“润色鸿业”。
c、艺术上,手法铺张扬厉,辞藻博富绚丽、绵密细致、富丽堂皇。
枚乘《七发》是标志散文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写作特色:a、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b、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
c、运用一系列的比喻、排比,层层铺叙,极尽夸张之能事,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
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汉代散文大赋成熟的标志,他本人也成为了汉赋的奠基者,《子虚赋》假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评论国王狩猎的事来劝谏统治者不应奢侈和淫靡。
班固《两都赋》的艺术特色:改变了传统的劝讽模式,风格与内容的整体合一,扩大了描写的笔触范围,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开创了都邑赋的先河。
《归田赋》标志着辞赋抒情化和小品化的到来,它篇幅短小,开门见山,直接建言,不用繁词铺叙,只以精炼的语言,借典型的物象,发挥深隐的情志。
2、体例:表---系时事---以书---评制度---专门记述礼乐、军事、历法、天文、祭祀、水利经济等社会政治环境。
世家---记侯国---主要记述侯王和有特殊功勋的人物的历史。
列传---态人物---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代表性历史人物的传记二、《史记》的创作基础1、司马迁受家族的文化熏陶,具有渊博的学识。
2、家族的自觉文化承担精神与历史使命感。
3、时势造英雄,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在政治经济上达到了空前的繁盛,造就了一个雄视阔步包括宇宙的时代,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互现法:写人物、事件时,“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属辞比事而互现焉”防止重复记事,也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方法。
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a、此详彼略,此主彼次,或提示性互相照应的选择材料组织文章的方法。
如《留侯世家》中有“语在项羽事件中”。
b、在不同传记间巧妙选择组织分布材料,表达作者爱憎感情,全面的再现人物,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实录精神:★★★P83-84a、司马迁对于史料,历来采取考而后信的求实态度,。
他曾三次漫游,进行实地考查,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b、“考信于六艺”借鉴历代的史学文献,不断的考证,对史料实事求是。